东吴志(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双环网

东吴志,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中国历史不乏一些能掐会算的预言家,“预言家”是现代的一种称呼。过去称那些能够预测未来、精通六爻八卦、算命、观天象的奇人异士统称为星象师或相师。这在古代是一门职业,官方有专门对应的职位——钦天监或者堪舆家。

历史上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不乏其人。比如西汉著名的女相师——许负,她曾准确预测出,当时还是魏王豹的小妾薄姬将来要生天子。魏豹听后很高兴,心想,老婆生天子,那么,我将来也是天子。

东吴志(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其实是魏豹想多了,许负另有所指。刘邦称帝后,把魏豹的老婆薄姬霸占为了妃子,最后薄姬生下了刘邦的儿子,就是后来做了皇帝的汉文帝刘恒。

▲西汉女相师许负

许负还准确预测出汉文帝的“男恋人”邓通将来会被饿死。汉文帝为了破这个局,赐予了亲密爱人邓通有造钱的权利,并赐了他一座铜矿。汉文帝的意思是说,我看谁能把邓通饿死?

等汉文帝一死,汉景帝即位。汉景帝当初记恨邓通在父亲那里邀功受宠,父亲一死,景帝报复邓通把他活活饿死了。

许负还准确预测出周勃将来一定会被饿死,许负指着周勃的嘴说,“你嘴巴旁边有横纹,这是被饿死的面相”。果然,后来周勃得罪了汉景帝被下狱,最后绝食死在了狱。

历史上的男堪舆家更是人才辈出。比如诸葛亮,他写了一本堪舆界的教科书《马前课》,书中推测了历史的走向。成功预测了魏延脑后有反骨,将来必反的事实。

▲三国军师诸葛亮

还有明代的刘伯温,他写了一本儿《烧饼歌》,预测了明朝到大同世界的过程。

再如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人合写了一本《推背图》,直到现在算卦、相面界把它奉为神书。

还有三国时的许邵,曾经预测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样的能人在三国还有许多……

下面我要说的这个人,大家肯定不熟悉。此人要比前面介绍的牛人还牛,他能预能自己死的时间,准确的到几点几刻,谁是刽子手,死后埋在哪里等问题。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并非天方夜谭,到后来都按照他的预测一一应验了,这个人的名字叫郭璞。

▲两晋堪舆家郭璞

郭璞(276~324年),今山西省闻喜人,现在他的老家还有“闻喜伯”祠堂。他是两晋(东晋、西晋)时期的著名的堪舆家、风水学者。

郭璞从小博学多才,除了能文善诗以外,后来对观风水、看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十几岁时,拜河东郭公为师学习“专业知识”,郭公很喜欢这个年轻后生,把自己多年珍藏的九卷《青囊中书》都赠给了他。

郭璞经过n年的研究和深造,最终成了当时堪舆界的名人。郭璞有多牛?民间传说他是周公转世。

周公――即演后天八卦而成的周文王,据说每一千年,周公就会寻找灵魂寄托,结果在两晋期间找到了郭璞,这和西藏的转世灵童说法差不多。

成名后的郭璞被东晋的大将军王敦看中,说起王敦大家可能有点陌生。

▲王马共天下

话说西晋灭亡后,琅邪王司马睿在大司马王导及一些大臣拥护下,南渡到了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司马睿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

大司马王导到了南京以后,为了便于在当地开展工作,就找到了他的堂哥王敦,王敦是当地的“坐地户”,有权有势。

司马睿于是封王敦为大将军,并对王氏两兄弟说:“咱三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执掌天下。”这就是历史上的“王马共天下”的故事。

等司马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绍继位。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人不在,自然也就没了情份。”

王敦不想受制于人,于是决定造反。在造反前他让郭璞推测一下造反前景如何?当时郭璞是王敦的“幕僚”。

▲郭璞

郭璞这个人虽然对堪舆、预测很精通,但在为人处事及政治方面很低能。别人都能看出王敦的野心,顺情说好话,极力怂恿王敦及早动手。郭璞却直言不讳地对王敦说:“不宜造反,造反必死无疑”。

郭璞本来信心满满准备动手,请教郭璞无非是让他鼓鼓劲儿,激励一下士气。现在当着众将说这样不吉利的话,这让王敦很恼火。甚至认为郭璞是朝廷派来的间谍,所以恼怒的说:“卿寿几何?”意思是说算算你能活多久?

郭璞并不示弱,十分淡定地说:“命尽今日日中”意思是说,命断今天中午。王敦听后冷笑一声:“你果然算的很准。”来人,把郭大师押到城外斩首。

刽子手押着郭璞就往外走,走了一段时间,他对其中一个刽子手说:“我一定是在城南两棵柏树下受死,树上应该有个喜鹊窝。”郭璞就说了两颗柏树的具体位置。

▲王敦

这是个刽子手大吃一惊,他说的和王敦交代的地址一模一样,关健是王敦没把这个地址告诉第二个人。

到达了两棵柏树下,刽子手抬头在柏树上寻找喜鹊窝,看了半天没看到。

郭璞说:“肯定有,再仔细找找”。刽子手转到了另一侧,终于发现了喜鹊窝,原来被茂密的树叶遮挡着。

刽子手在等待午时三刻动手,传统认为正午十分阳气最盛,阴气最衰。在这个时间行刑,犯人不会变成厉鬼找刽子手的麻烦。

就在这期间,郭璞和其中的一个刽子手聊上了。郭璞对那个刽子手说:“我知道你姓什么,还知道你住在哪里。”刽子手很疑惑,说:“我咋不认识你?”郭璞说:“这个不重要。”

▲晋明帝司马绍

郭璞如数家珍道出了刽子手的家乡和姓名。“你是某某村的,你复姓山宗”,你父亲叫某某,我说的对不对?”

这个姓山宗的刽子手点了点头,脸上写满了懵逼。

郭璞没理会这些,继续说道。“七年前咱俩在荆州见过一面。”那个山宗刽子手两眼茫然,意思是说我怎么不记得了?

郭璞笑笑说道:“你还记得在城门下脱给你衣服的那个人吗?”这句话一出口,那个姓山宗的刽子手突然惊叫了起来。原来脱给衣服的就是你呀!我说怎么看到你似曾相识。

原来7年前,郭璞曾把穿着的一身好衣服脱给了这个人。当时山宗先生很纳闷。心想这个人是不是有病?平白无故给我衣服干嘛?

敢情郭璞在7年前就算到了自己的今天,早在7年前就做好了准备。送给山宗先生一身华丽的衣服就是为了今天。

那个姓山宗的刽子手很感激的望着郭璞,郭璞看看时间不早了。急忙对山宗刽子手说:“我求你办件事儿”。

山宗先生说:“有事尽管吩咐。”

郭璞说:“我死后你把我的衣服扒下来留着,以后有人会送给你一笔黄金,作为交换,你把我的尸体埋在荆州南岗头。”山宗先生点了点头。

时辰已到,郭璞人头落地。

山宗先生脱下了郭璞的衣服,命人把郭璞葬到了荆州南岗头。

过了几年后,晋明帝(司马睿的儿子)平定了王敦之乱,感念当初郭璞劝阻王敦造反的无畏精神,决定在南京玄武湖边选址修建郭璞的衣冠冢,命名为“郭公墩”。

刽子手山宗先生上交了郭璞的衣物。晋明帝赏了他一笔黄金。

看到这里你说郭璞牛不牛,生前就算好了自己的归宿。没用一分钱就和刽子手做了一笔交易。为何他让山宗先生把它埋葬到荆州南岗头呢?

原来他早就勘测好了自己的墓地,死后他要为子孙后代带来福祉。讲真郭璞做到了,之后郭家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比如郭子仪、郭守敬、郭威、郭子兴等。

所有这些人都感谢郭璞死后所葬的墓地风水好,都称祖先郭璞是一个神鬼莫测的预言家!

文/秉烛读春秋

东吴的所在地?

东吴是现在的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等地区。

《晋书·食货志》东吴有齿角之饶,西蜀有丹砂之富。唐杜甫《绝句》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宋陆游《鹧鸪天·送叶梦锡》词,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太平天囯叶春森《建天京于金陵论》,包东吴而连北越,得其人主之,出可以战,处可以守。

古代有东吴、中吴、西吴之称,东吴指苏州。有诗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后期位于吴,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守谦退之节出处?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这句话出自《三国志》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1、当时曹操地位极大,当时大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就是说当时的大臣要曹操加官进爵,要求汉王室封曹操为魏王,以彰显其功绩,私下里向荀彧征求意见,于是荀彧说了上面的那段话。

2、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的意思是:主持忠贞的志向,恪守谦虚退让的人格。曹操听后,勃然变色,放弃了成为魏王的想法。后曹操东征东吴,让荀彧留守,并给予荀彧充分的军事指挥权,荀彧兢兢业业,忧劳成疾而死,但影视作品中反映的是被曹操毒杀或者自杀。荀彧死后,曹操成为魏王。

3、《三国志》: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十二岁为大秦丞相的甘罗最后结局如何?

秦庄襄王灭亡东周后才两年,就一病而亡了。相国吕不韦立13岁的太子为国君,是为秦王政(赵政,嬴政,后来的秦始皇),秦国的大权都被丞相吕不韦所掌控。吕不韦欲起兵伐赵,于是假意和燕国结好,派使者赴燕,以破坏燕、赵联盟。燕王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吕不韦遂派大将张唐赴燕国为相。

张唐曾数次率秦军击赵,杀戮甚惨,恐遭不测,于是推辞道:“我曾率军攻赵,赵人对我恨之入骨,赵王悬赏说谁能抓住我,就赏他方圆百里的土地。此次赴燕必须经过赵国,我这不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吗 ?相帮还是请其他人去燕国吧”!

吕不韦听罢虽有些恼怒,又觉得张唐的说辞不无道理,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府里,搜肠刮肚,苦思冥想,还是想不出派谁去最合适。

吕不韦府上有一个叫甘罗的小门客,年方12岁,是原先秦国的左丞相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后,甘罗就投到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下,任少庶子一职。甘罗见丞相一脸不高兴,就上前问道:“丞相有何难事?为何如此不快”?

吕不韦不耐烦地说:“一边去,小孩子家懂什么”!

甘罗非常自信的说:“您别看我年纪小,可我从小就在爷爷(甘茂)身边,见事很多,或许能帮您出出主意呢”。

吕不韦觉得有道理,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说给了甘罗听。

甘罗拍胸脯道:“这有何难!丞相就把此事交给我去办,我保证能说服张唐”。

吕不韦一开始不同意,但见他如此自信,口气又如此坚定,拗他不过,就勉强同意让他去试试。

张唐听说吕不韦门客求见,连忙出来会客。不料是一个乳臭味干的的小娃娃,他态度立马变了, 拉下脸子,想拂袖而去。

甘罗不慌不忙的说:“我听说从前秦相范雎打算挥师灭赵 ,不料武安君白起以时机未到为由不愿率军出征,还百般阻挠,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不到7里就被昭王(范雎撺掇)赐死了。如今丞相亲自请您赴燕为相,您却再三推辞、找借口不肯去,您想想丞相会轻易放过您吗” ?

张唐一听,顿时唬出了一身冷汗,甘罗见状暗自好笑,又说:“我真不知接下来你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呢”?

张唐此刻才觉得眼前这毛孩子实力不容小觑,而且自己必须感谢他出手相救,于是让甘罗转告吕丞相,自己愿意立刻动身前往燕国。

甘罗回去后将事情原委汇报给吕不韦,吕非常满意,从此对这位神童刮目相看。甘罗担心张唐途经赵国时会有不测,于是请求吕不韦允许他先去打前站,疏通疏通关系。

赵王听说秦国使臣来了,不敢怠慢,于是亲自召见,只见眼前的秦使居然是个小屁孩,就不免有些小看他。

赵王问:“你几岁了” ?甘罗:“小臣今年满12岁”。赵王呵呵道:“贵国无人可派了吗?怎么连12岁的娃娃都当上使臣了”?

甘罗不急不恼,缓缓答道:“秦王用人不拘一格,完全根据人的能力大小来量才使用,才高之人做大事,才小之人办小事。秦王认为此乃小事一桩,所以就派我来了”。

赵王见他年纪虽小,说话却不亢不卑,话语间还暗藏机锋,遂不敢轻视他,就问秦王派他来有何贵干?

甘罗却没有马上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大王您知不知道燕太子丹已经到秦国为质了”?

赵王表示听说了。甘罗又问:“大王您知道秦国准备派张唐赴燕国为相吗”?赵王表示已经有所耳闻。

甘罗这才转入正题,说:“既然您都知道了,却为何一点都不着急 ”?

赵王诧异道:“我为何要着急”?甘罗分析道:“燕国乐意接受一个秦人做他们的相国,说明两国间关系已很密切,如此一来,赵国就危险了”。

赵王问:“燕国背盟,我们赵国该怎么办”?

甘罗说:“照我看,大王您不如割让5座城池给秦国,秦王一定很高兴,您就乘机请求秦王把燕太子丹送回燕国,两国的结盟也就不攻自破了”。

赵王觉得很有道理。他依照甘罗的建议,把赵国河间一带的5座城池割让给了秦国,秦国依约把燕太子丹送回了燕国。

赵王立刻派军队攻打燕国,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燕地30座城池,又把其中的11座让给了秦国。

秦国兵不血刃、不用费力就轻易得到了16座城池,秦王政大喜,对甘罗大加点赞并另眼相看,并封其为上卿(相当于丞相),还赐给他很多田产、宅邸。小小甘罗凭自己过人的才智,在12岁的“总角”稚龄之年就当上了秦国上卿,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段佳话,也算一个难以复制的奇迹。

甘罗担任秦国上卿(相当于相国)后有何作为 ? 因史料无任何记载,其事迹遂湮没无闻。 一切的一切,从他出使赵国回来被秦王拜相后就夏然而止了......有几则民间传说提到了甘罗的结局:一为早夭,也就是12岁被拜上卿后不久就死去了;一为酒醉调戏王后,被秦王诛杀;一为为秦王陪葬,却意外得道成仙,白日飞升,至今仍在......甘罗的墓在安徽颍上县下蔡(今颍上县甘罗乡),至今遗迹犹存,只不过他人生的最终结局已成千古之谜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搬运必究】

东吴后期有多少名将?

贺齐

一、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巡视会稽,经考察推举贺齐为孝廉,任永宁长,后任南部都尉、平东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贺齐任威武中郎将,受孙权派遣,讨伐丹阳郡黟、歙等地。建安十六年(211年),贺齐离新都郡前往吴郡,带兵讨伐余杭叛乱。建安十八年(213年),贺齐讨平豫章叛乱,调升为奋武将军。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升为安东将军,封山阴侯。吴黄武初年(222年),又升迁为后将军,任徐州牧。孙权继位后,曾命贺齐出镇江上,贺齐军容威壮,严阵以待,与魏国曹休军划江而守。黄武六年(227年)去世。

全琮

二、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孙权最初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因功迁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上表献策擒关羽、破襄樊功,封阳华亭侯。黄武元年(222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当时,丹杨、吴郡、会稽郡山民起事,攻克数县,孙权分三郡险地设置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在任期间,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境内遂安。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赤乌九年(246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赤乌十二年(249年)逝世。

吕岱

三、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

建安十六年(211年),吕岱以督军校尉之职,与蒋钦等领兵平定吕合、秦狼等叛乱,获授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击降安成等四县,成功平定三郡。后讨平吴砀、袁龙叛乱,升为庐陵太守。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间的王金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226年),平定士徽叛乱,控制岭南,晋封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时,吕岱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国纷纷遣使至吴朝贡。赤乌二年(239年),接替潘濬处理荆州文书公务,与陆逊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陆逊去世后,武昌分为二部,吕岱督领右部,升任大将军。废帝孙亮登基后,吕岱升任大司马。吕岱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太平元年(256年),吕岱去世,年九十六。

周鲂

四、周鲂(生卒年不详),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宜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周鲂年少时好学,被举为孝廉。历任宁国县长、怀安县长、钱塘侯相,一月之内,便斩杀作乱的彭式及其党羽,因而升任丹阳西部都尉。彭绮率数万人反叛时,周鲂被任命为鄱阳太守,与胡综共同将其生擒,因功加职昭义校尉。后诈降曹休,诱其率军接应,使之在石亭之战中一败涂地。战后因功被加职为裨将军,封关内侯。贼帅董嗣据险侵扰豫章等郡,周鲂派间谍将其诱杀,不费兵卒即安定数郡。周鲂在鄱阳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于任职十三年后去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