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我之前捣鼓“智慧工程”那点事儿。这词儿听着挺玄乎,干起来,就是一堆具体的活儿,还得是咱自己一步步趟出来的。
最初的想法和碰头
那会儿接个项目,甲方张嘴就说要做个“智慧”点的东西,具体要多“智慧”,他自个儿也说不太清,反正就是要高级、要方便、要能远程看、能自动管。听得我脑壳疼,这不就是范围不清嘛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
第一步,就是拉着团队碰头。 把甲方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咱们得翻译成能落地的活儿。大家七嘴八舌,把可能涉及到的功能点都列出来:
- 环境监测?温度、湿度、空气质量?
- 安防联动?摄像头、报警器、门禁?
- 能耗管理?水电表读数、设备开关控制?
- 远程控制?手机APP还是电脑端?
讨论好几轮,总算把需求扒拉得差不多清楚,画个大概的系统样子。心里稍微有点底,但知道后面肯定还有坑。
规划和选型,真是个麻烦事
需求定,下一步就是做具体规划。画图纸,定方案。这阶段最头大的就是选设备、定协议。市面上各种智能设备五花八门,看着都挺但能不能稳定配合,能不能接入咱们想搭的那个平台,就是另一回事。
那段时间,我基本就泡在各种产品手册和技术文档里。 对比参数,看兼容性,还得考虑预算。有时候为一个传感器或者一个控制器,能跟供应商磨叽半天。还得想着布线怎么走,弱电强电怎么分开,机房放哪儿,电源够不够,接地怎么做才安全规范。这些细节,图纸上看着简单,实际现场一看,各种想不到的问题就冒出来。比如预留的管道不够粗,或者墙体结构不让打洞,都得随时调整方案。
进场施工,手忙脚乱
方案定,设备到货,就该进场干活。这才是真正考验的时候。
开干! 先是布线,这活儿看着简单,最繁琐。各种信号线、电源线,得按照图纸,小心翼翼地穿管、敷设。最怕的就是线标错,或者中间断,后面查起来能把人逼疯。我们当时就遇到过,一捆线放完,测试才发现有一根不通,没办法,整段抽出来重放,耽误不少工夫。
然后是安装设备。摄像头、传感器、控制器、网关……一个个装上去,接到对应的线路上。这步还只要仔细点,别装错位置,别接错线就行。但现场情况复杂,有时候预留的位置被别的工种占,或者安装面不平整,都得现场想办法解决。
接着是设备调试。单个设备先通电测试,看看亮不亮,有没有反应。这一步一般问题不大,设备出厂一般都是好的。
系统联调,问题集中爆发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系统联调。把所有设备都接入系统,想让它们按照预想的那样“智慧”起来,这时候问题就集中爆发。
不是这儿没反应,就是那儿报故障。 协议不兼容,导致设备连不上平台;软件配置错,导致逻辑不对;网络不稳定,导致数据传不上来。那段时间,我们几个技术员天天守在现场,对着电脑屏幕和一堆设备,逐个排查。
- 检查线路连接,用万用表一点点量。
- 检查设备配置,对着说明书一项项核对。
- 检查软件设置,看是不是哪里参数写错。
- 甚至还得跟网络那边协调,看看是不是防火墙或者路由设置挡住。
经常是弄到半夜,才勉强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一个问题解决,又冒出新的问题。那感觉,真是酸爽。有一次为一个联动功能,就是某个传感器触发后,摄像头要转过去并录像,报警器要响。就这么个事儿,我们愣是折腾三天,才算基本搞顺畅。
交付和后续
总算是磕磕绊绊地把系统跑起来。 给甲方演示,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手机APP上能开关设备,他们挺满意。虽然我知道,这离真正的“智慧”可能还有距离,很多细节还可以优化,但起码是能用。
交工后,还得有段时间的维护和观察。看看系统运行稳不稳定,有没有新的bug冒出来。也得教甲方的人怎么用,怎么做简单的维护。
整个过程下来,累是真累,但回头看看,也确实学到不少东西。搞这种所谓的“智慧工程”,技术选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前期的细致规划和施工过程中的耐心细致,还有就是解决各种稀奇古怪问题的能力。说白,再“智慧”的系统,也是靠人一点点搭起来、调出来的,没啥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