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 father,英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英语修辞手法
一、明喻(simile)是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常用比喻词like, as, as if, as though等,例如:
1、This elephant is like a snake as anybody can see.
这头象和任何人见到的一样像一条蛇。
2、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e like a spirit.
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
3、It has long leaves that sway in the wind like slim fingers reaching to touch something.
它那长长的叶子在风中摆动,好像伸出纤细的手指去触摸什么东西似的。
二、隐喻(metaphor)这种比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是直接将用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是暗含的。
1、German guns and German planes rained down bombs, shells and bullets...
德国人的枪炮和飞机将炸弹、炮弹和子弹像暴雨一样倾泻下来。
2、The diamond department was the heart and center of the store.
钻石部是商店的心脏和核心。
三、提喻(synecdoche)又称举隅法,主要特点是局部代表全体,或以全体喻指部分,或以抽象代具体,或以具体代抽象。例如:
1、The Great Wall was made not only of stones and earth, but of the flesh and blood of millions of men.
长城不仅是用石头和土建造的,而且是用几百万人的血和肉建成的。
句中的“the flesh and blood”喻为“the great sacrifice”(巨大的牺牲)
2、“...saying that it was the most beautiful tongue in the world,...”
……他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里用具体的“tongue”代替抽象的“language”。
4、Many eyes turned to a tall,20—year black girl on the U.S. team.
很多人将眼光投向美国队一个高高的20岁的黑姑娘。
这里的“many eyes”代替了“many persons”。
四、拟人(personification)这种修辞方法是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以物拟人,以达到彼此交融,合二为一。
1、She may have tens of thousand of babies in one summer.(From“ Watching Ants”)
一个夏天她可能生育成千上万个孩子。
这里用“she”和“babies”把蜜蜂比作人类妇女的生育。
2、My only worry was that January would find me hunting for a job again.
我唯一担心的是,到了一月份我又得去找工作。
英语里常把“年”“月”“日”人格化,赋以生命,使人们读起来亲切生动。
五、夸张(hyperbole)这是运用丰富的想象,过激的言词,渲染和装饰客观事物,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1、My blood froze.
我的血液都凝固了。
2、When I told our father about this,his heart burst.
当我将这件事告诉我们的父亲时,他的心几乎要迸出来。
3、My heart almost stopped beating when I heard my daughter’svoice on the phone.
从电话里一听到我女儿的声音,我的心几乎停止跳动。
六、叠言(rhetorical repetition)这种修辞法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将相同的结构,相同意义词组成句子重叠使用,以增强语气和力量。
1、It must be created by the blood and the work of all of us who believe in the future, who believe in man and his glorious man—made destiny.
它必须用我们这些对于未来,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自己创造的伟大命运具有信心的人的鲜血和汗水去创造。
2、... Because good technique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means more quickly—cured patients, less pain, less discomfort, less death, less disease and less deformity.
因为优良的医疗技术和外科手术意味着更快地治疗病人,更少痛苦,更少不安,更少死亡,更少疾病,和更少残废。
七、借代(metonymy)是指两种不同事物并不相似,但又密不可分,因而常用其中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另一种。
1、Several years later, word came that Napoleonyh himself was coming to inspect them...
几年以后,他们听说拿破仑要亲自来视察他们。
“word”在这里代替了“news, information”(消息、信息)
2、Al spoke with his eyes,“yes”.
艾尔用眼睛说,“是的”。
“说”应该是嘴的功能,这里实际上是用眼神表达了“说话的意思”。
八、双关语(pun)是以一个词或词组,用巧妙的办法同时把互不关联的两种含义结合起来,以取得一种诙谐有趣的效果。
Napoleon was astonished.”Either you are mad, or I am,”he declared. “Both,sir!”cried the Swede proudly.
“Both”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拿破仑和这位士兵都是疯子,又指这位战士参加过拿破仑指挥的两次战役。
九、拟声(onomatcpocia)是摹仿自然界中非语言的声音,其发音和所描写的事物的声音很相似,使语言显得生动,富有表现力。
1、On the root of the school house some pigeons were softly cooing.
在学校房屋的屋顶上一些鸽子正轻轻地咕咕叫着。
2、She brought me into touch with everything that could be reached or felt——sunlight, the rustling of silk, the noises of insects, the creaking of a door, the voice of a loved one.
她使我接触到所有够得着的或者感觉得到的东西,如阳光呀,丝绸摆动时的沙沙声呀,昆虫的叫声呀,开门的吱嗄声呀,亲人的说话声呀。
十、讽刺(irony)是指用含蓄的褒义词语来表示其反面的意义,从而达到使本义更加幽默,更加讽刺的效 果。
Well, of course, I kne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啊,当然,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票子。
店员这句话意在讽刺这位穿破衣的顾客: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大票子呢?名为“gentlemen”实则“beg gar”而已。
十一、通感(synesthesia)是指在某个感官所产生的感觉,转到另一个感官的心理感受。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有些书是应当尝尝滋味的,有些书是应当吞下去的,有少数书是应当咀嚼和消化的。
书是“尝”不出味道的,也是不能“吃”下去将其“消化”掉的。这里把读书中的精读和泛读,阅读欣赏与吸收知识的感受,用味觉功能和消化功能来表示,心理感受是如此逼真和奇特。
十二、头韵法(alliteration)在文句中有两个以上连结在一起的词或词组,其开头的音节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How and why he had come to Princeton, New Jersey is a story of struggle, success, and sadness.
be与must?
must和must be的区别为:用法不同、含义不同、读音不同。
一、用法不同
1.must
用法:must后面只能跟动词,在这里must跟should,will等一样,都是一个助动词。
例句:'You must be Emma,' said the visitor.来客说:“你肯定是埃玛。”
2.must be
释义:must be后面跟名词或形容词,或者宾语从句,并没有语气强弱的意思,你可以这样理解,be是系动词的总称,可以看成一个动词,意思是“是”,在这里跟在must后面。
例句:He must be either mad or drunk. 他要么是疯了,要么是喝醉了。
读音不同
1.must
读音:英 [mʌst , məst] 美 [mʌst , məst]
2.must be
读音:英 [mʌst bi] 美 [mʌst bi]
二、含义不同
1.must
释义:modal(表示必要或很重要)必须,(表示很可能或符合逻辑)一定。
2.must be
释义:一定是,必须,准是。
三、读音不同
1.must
读音:英 [mʌst , məst] 美 [mʌst , məst]
2.must be
读音:英 [mʌst bi] 美 [mʌst bi]
为什么全世界的语言中爸爸妈妈的发音都差不多?
为什么全世界“妈妈”都叫“mama”?
提出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不少读者朋友质疑:全世界 6000 多种语言,怎么可能全部都叫 mama 呢?
这里要首先说明两点:
第一,这里讨论的是口语中亲密的叫法,“母亲”,“mother”,“okaasan”这样的正式称呼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内。
第二,这里只是说全世界口语中的“妈妈”都与“mama”这个叫法相似,但并不是完全相同。
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人类学家 Murdock 调查了 474 种语言 1072 个对妈妈的称呼,发现有 52%的语言里“妈妈”这个词都含有 ma, me, mo 这样的音,其中还不包括含有 am, an 这样发音的情况。
我们来看看苏萨克大学已故语言学教授 Larry Trask 列举出的一些相互关系不大的语言中对“妈妈”和“爸爸”的称呼:
是不是都跟“mama”和“papa”非常相似呢?
(为什么汉语是 baba 不是 papa?嗯…其实汉语的 b 是不送气的清音,音标应该写作 [p],具体戳这里看:为什么老外把功夫拼作“Kung” Fu?谈谈清浊音与拼音设计)
现在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语言对妈妈的亲密称呼都类似于“mama”?
简单来说,这与婴儿的儿语有关,而文化又赋予了儿语含义。
ma 和 pa 是最容易发出来的两个音节,只用吐气张开嘴就可以了(不信你自己试试看),所以往往成为婴儿最先发出来的两个音。
父母听见婴儿发出了可以辨认的音,惊喜地以为是在叫自己,经过与父母的不断互动,mama 和 papa 的称呼就固定下来了。
全文完。
略略略
不过
你真的不想
再了解一些细节
吗?
:)
比如,为什么是 a 不是 e, i, o, u?
据语言学家 Diamond 的统计,a 音在婴儿最初发出的元音中占 64%。
这是因为发出 a 音,舌头和嘴唇几乎不用费力,只需自然张开嘴就可以。
比如要发 o,是不是要把嘴唇撅起来形成一个圆呢?
而如果要发 i,不仅嘴唇要向两边咧开,舌头也要往前伸,所以很少有语言的父母称谓中含有 i 这个音。
aaaaa——
为什么是 m 不是 l, r, th…?
与元音的情况相似,m, p 也是很好发的辅音,因为也不需要舌头的参与。
从发音的位置上看,m 和 p 都在嘴唇的位置发出,都是双唇音。发 m 时双唇紧闭,气息从鼻子出来。发 p 时双唇先紧闭,再张开由气流冲出。
如果婴儿稍微伸伸舌尖,抵住牙龈,再松开让气流通过,或不松开让气流从鼻子通过,就形成了 d, t 和 n 这样的齿龈音,所以有些语言也用 dada, tata 来称呼爸爸,用 nana 来称呼妈妈。
从发音方式来看,b, p 这样的爆破音和 m, n 这样的鼻音比较好发。爆破音只需要完全阻塞气流,之后完全松开让气流通过,发出声响。而鼻音只要口腔某个部位阻塞了气流,小舌就会自动打开,气流从鼻腔通过,发出鼻音。
至于 r, th 这样需要把舌头弯成诡异形状的音,或是 v, l 这样半开不开的奇怪发言方式,小孩子当然也是后期才学会的啦。
人家还只是个宝宝啦~
那么为什么是 ma 不是 am?也就是说,为什么辅音在前元音在后?
其实在咿呀学语阶段 (babbling),小孩还不会真正意义上的说话,只是发出一些声音。这时候元音在辅音之前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符合发音时嘴先张开再闭上的顺序,比如土耳其语中的妈妈就称为 ana。
而真正开始学习说话时,儿童的语言很快就变为了“辅音+元音”。语言学家 Jakobson 认为,这是因为元音接在辅音后面能让听话人更容易辨认出辅音,更方便交流。“辅以+元音”也成为一个所有语言共有的音节模式。
为什么是 mama 不是 ma?换句话说,为什么儿语喜欢重复?想想我们模仿小孩说话也是:小狗狗,睡觉觉,吃饭饭……
这是因为叠音的语音效果最明显,最容易辨认。此外,从咿呀学语过度到真正说话时,刻意的重复恰恰表明这不是随意发出来的,而是包含某种意思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mama 和 papa 就是婴儿最容易发出的声音,父母亲密称谓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吗!
别着急。这时候的“mama”还只是婴儿无意识发出的一些声音,本身还没有意义。这一串声音如何获得了“母亲”这个含义呢?
因为妈妈是小婴儿最亲近的人呀!
在婴儿发出的咕噜咕噜瞎嘟囔中突然听见一声清晰可辨的“mama”,当妈的自然激动不已,“哎呀哎呀是在喊我吧!”之后婴儿发现,自己一喊“mama”,那个给它食物给它抱抱给它换尿布的人就会过来,加上父母不断地“叫妈妈”,“叫爸爸”的训练,久而久之,小婴儿在心中就把“mama”与妈妈这个人等同起来了。
这说明 mama 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它也可以指别的东西,具体指什么与不同的文化习惯相关。比如英语的 mamma,德语的 Mamma 均指乳房。比如丹麦语的 mad,叙利亚阿拉伯语儿语 mamma 都指(婴儿)食物。
无论如何,mama 的含义都与儿童迫切的需求相关。
不过既然 mama 和 papa 都好发音,为什么妈妈是 mama 不是 papa?
有些人认为,这完全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比如汉语中母亲称为“mama”,当婴儿发出 mama 声时自然会收到更多妈妈的反馈,久而久之,婴儿就将 mama 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了。
的确,并不是所有语言中,mama 都是妈妈。比如在格鲁吉亚语中,妈妈是 deda,而爸爸是 mama......
不过在 Murdock 的统计中,有 52%对妈妈的称呼含有 ma,但在爸爸的称呼中这个比例只有 15%。这样明显的偏好要怎样解释呢?
Jakobson 给出的理由是,婴儿在吃奶时嘴里塞着东西,只能从鼻子里发出哼哼声,这样,主要负责哺育婴儿的母亲就成了 mama。
有趣的是,一些语言学家发现,小宝宝往往会先将 papa 这串音跟父亲这个人联系起来,而之后才明白 mama 的意思是母亲。在过渡阶段,孩子在需要什么东西时,甚至会朝着爸爸喊:“mama ma-ma!”
这恰恰说明妈妈就像食物和温暖一样对婴儿不可或缺,是婴儿必要需求的一部分,也就不需要特别命名。而爸爸作为妈妈的“对照物”,当然就很快获得了一个“标签”啦,对,差不多就是“不是妈妈的人”那种。
什么,你还没买母亲节礼物?不如就把这篇转给妈妈看吧!“妈你看,我平时搞的就是这。”“妈你看,你对我多么重要呀!比心心”
muuuuuua!
有人说,世界上的语言数以千计,每种语言的面貌各不相同,但有一个词,却使得几乎全人类的语言产生了奇妙的重合,那就是ma——我们用来呼唤这个世界上与我们天然最亲密的人的方式。婴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最易发出[ma]这个音,用这个音来称呼和自己最亲密的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是的
这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骄傲于彼此的与众不同
有时会忘了彼此的共通之处
包容是所有关系的基石
有时语言的差异让沟通面临障碍
但有一个字将我们从根本上紧紧捆绑在一起
这个字描述了古老的不解之谜
自我们出生起就知道这个字
余生铭记心中
是哪一个字呢?
这个答案不需要配字幕
ma~
说到这里,局长还需要解释一下,其实并不是全世界的语言都称呼母亲为[ma]。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使用的是印欧语和汉藏语,而这两系语言的母亲都被称作[ma],以至于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叫“妈妈”。与汉语相邻却无血缘关系的两种语言——日语和韩语,都没有将母亲称作[ma]。日语面称母亲为“おかあさん”(okaasan),韩语为“어머니”(eomoeni)。
那么,汉语的“妈妈”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爸爸”“妈妈”是在近代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叫法。这其实也是一个误会。古代汉语早就产生了[pa][ma]这两个用来称呼双亲的音。《玉篇·女部》里有一条“妈,母也。”这就足以证明“妈妈”不是舶来品。
汉语里的“父”“母”二字原本就读作[pa][ma]。在上古时期,“父”“母”都是鱼部字,音值拟为[a],后鱼部字的元音发生高化,读音渐渐变成了今天的[u]。但这仅仅是作为书面语的“父”“母”二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在面称双亲的时候,发音仍然为[pa]和[ma]。既然“父”“母”二字发生了音变,为了记录口语中[pa][ma]这两个音,就需要其他的字。于是,“爸”“妈”二字就成为了这两个音的新的书面形式。这个道理其实是和我们今天用“粑粑”“麻麻”来记录口语发音是一样的。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会叫“爸妈”,而非近代之后的事情。
想必这里又有人问,古人不是称呼父母为“爹娘”的吗?没错,“爹”和“娘”其实也是[pa]和[ma]的音变结果。“爹”在历史上大概发生了pa>ta > tia > tie的演变,而“娘”大概发生了ma > na > nia > niania > niang的演变。今天汉语方言里,还有称呼父亲为“大”的现象,这是经历了从[pa]到[da]的音变过程。英语里也有同样的情况,‘dad’的来源就是‘pap’。
红酋长的赎金故事用英语梗概?
Just reading "The Ransom of Red Chief" , The story is very funny with black humor,like the Chinese saying “go for wool and come home shorn”. It makes me a movie named " Home Alone "。
The story described two poor men Bill and Sam need money. They kidnapped a son of the richest man in the Summit town. Unfortunately, they met a most naughty boy in the world, and then fell into the nightmare.
The end of story made people feel ironical. Since the naughty boy teased them and almost made Bill mad. At last, they can't bear the boy, and pay Ebenezer Dorset(the boy's father) two hundred and fifty dollars and get his son back.
求推荐有哪些好听的英文歌?
我就不写歌名了,以下都有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