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三千人(先皇的后宫佳丽三千她是如何处理的)

双环网

后宫三千人,先皇的后宫佳丽三千她是如何处理的?

武则天称帝后,对李治的后宫佳丽采取了多种处理方法。当初和她有仇的,直接处死;一些没有孩子的嫔妃给皇帝陪葬了;另一些可能有孩子的安排出家为尼;还有一部分对她而言尚有利用价值的,则安排人监控起来。总的来说李治留下的那些后宫嫔妃都没有很好的下场。

古代后宫佳丽三千?

佳丽三千只是一个约数,后宫女子人数上万的皇帝多了去了。晋武帝后宫万人,唐玄宗后宫有四万人。

后宫三千人(先皇的后宫佳丽三千她是如何处理的)

后宫人数多,一是满足其私欲,显示特权;二是为了传宗接代。

中国古代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只有明孝宗。这样做导致他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明武宗。而武宗荒淫无道,由堂弟继位。结果就是孝宗绝后。

后宫佳丽三千是不是每个都能雨露均沾?

天远难通青鸟信,风寒欲动锦花茵。 夜深怕有羊车过,自起笼灯看雪纹。

古代皇帝选择妃子侍寝最为人知的是“翻牌子”,但“翻牌子”完全是皇帝决定,无法确保雨露均沾,晋武帝司马炎“羊车巡幸”是相对最公平的——靠羊来决定临幸对象。

古代皇帝坐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看似很幸福,但每晚挑选临幸对象也是一件很纠结的事,就像我们每天纠结于晚上做什么饭一样,尤其当皇帝没有专宠对象时更是如此。

皇帝想要跟嫔妃覆雨翻云时,有招幸和行幸两种基本方式。

招幸是把嫔妃召到皇帝寝宫内伺候,这种方式最为常见,明清时期的“翻牌子”就是典型的“招幸”。

行幸是皇帝主动到嫔妃宫内临幸,这种方式最受嫔妃欢迎。当然,为了寻求新鲜刺激,历代皇帝在行幸上的花样也不少,其中最经典的是“羊车行幸”。

所谓“羊车”,本意是羊拉的车子,但在后宫它有着特殊内涵,是指皇帝行幸的一种方式。当皇帝想要到妃嫔住处过夜,又拿不定主意行幸谁时,就坐着羊车,让羊替他做出决定。

据《晋书·胡贵嫔传》载,晋武帝司马炎是羊车行幸的最早发明者。这位皇帝贪图美色,后宫妃嫔、宫女多达万人,“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

司马炎没有特别钟情的嫔妃,想不好每天跟谁睡觉,只好坐在羊车上,任凭羊车拉着他在四处游走,羊车停在哪儿,他就在那里过夜。

这下给皇帝拉车的几只羊可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后宫嫔妃看见羊的影子,听见羊的叫声,简直眼放绿光,比见了亲爹,亲妈还激动,因为羊就是皇帝的代言人啊!

为了让皇帝留宿,这些女人挖空心思,各逞其能,投羊所好,吸引御羊在自己住处门口停留。羊不喜金银珠宝,鲜嫩的青草是最好的美味佳肴,于是嫔妃们纷纷取来竹叶插在门口,引羊来吃,后来又往地上泼洒盐水,引羊来舔。

羊停下了,车就停下了,皇帝也就停下了,司马炎性趣一来,春风一度,嫔妃如愿以偿。

但时间一长,羊也发现这是有人在故意投机,不给嫔妃们面子了,它们边走边吃,不在一处停留,这个方法就渐渐失效,不能使用了。

到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重拾前辈爱好,喜欢坐着羊车在后宫闲逛。

一个叫潘妃的嫔妃天生丽质,但入宫后久未得幸,不知得了哪位高人指点,偷偷用盐水洒地,羊经过时便停下舔地,徘徊不去。

宋文帝一看:羊都不舍得走,这女人魅力得多大啊!于是下车御览,果然人间绝色,于是驻车临幸,此后专宠潘妃一人,爱倾后宫。

《全唐诗》中有一首《宫词》,诗中写到后宫嫔妃盼望羊车经过的情景:

悄悄深宫不见人,倚阑惟见石麒麟。 芙蓉帐冷愁长夜,翡翠帘垂隔小春。 天远难通青鸟信,风寒欲动锦花茵。 夜深怕有羊车过,自起笼灯看雪纹。这些后妃们怕自己不经意错过了承恩受露的机会,深夜里打着灯笼出门,查看雪上是否有羊车经过的印痕,她们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望穿秋水,在夜复一夜的翘首以待中,消磨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真是可悲又可怜。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那么三千后宫是怎么处理?

几个去向:有子嗣的和被皇帝临幸过的,一般都有名分,大多就供养起来,将来随子嗣生活;从未被临幸过的以及容貌差、年老色衰的,多被外放回家,或赐给亲信大臣为妻;年轻貌美的,新皇帝看得过眼就留着用,反正没有名分,也算不上乱伦;当然,各朝各代不尽相同,如隋炀帝就宠幸了后妈,李隆基占有了儿媳妇。

是不是为了表达古代帝王征服女人的欲望?

并不是,主要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并且,严格以是否可以宠幸来计算的话,古代帝王真正有“三千后宫”的也没几个。

历史上,真正说后宫最庞大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晋武帝司马炎,这两个家伙是公认最多的,都超过三万。而且那是真的“宠幸”,逮谁都可能发生点什么,尤其李隆基。

而此外的,拥有这种可以随时宠幸的女人的家伙,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这个货,他的王后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类共计1168人属妃嫔。换句话说,有1168个“老婆”。不过好在洪秀全至少还肯给人家个名分,不像李隆基、司马炎,宠幸之后连名分都没有。

事实上,历史上大多数皇帝,所谓“后宫”,大部分是女官,是女性工作人员,而不是“老婆”的性质。

像李隆基、司马炎那样的,“老婆”与“工作人员”到底是个什么比例,现在已无法衡度,反正肯定吓人一跳。至于洪秀全,他的“老婆”占后宫总人数是超过50%的了,这就太过分了。

一般的皇帝,实际上还是女性工作人员居多,比如女官、女司等等。她们也并非是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征服了多少女人才安排的。

女官是有品秩的。实际上,大多数的朝代,女官是一种“服役”制度,与兵役、劳役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女官虽然有可能得到皇帝的宠幸,但很少见。毕竟封建阶级制度在那摆着,除非特别漂亮,把皇帝吸引住了,否则皇帝还是自惜身价,不肯与仆役发生关系的。

这些入宫的女性,主要职责还是负责宫里的杂务,操办各种大事小情。选用女性工作人员,是出于保护皇帝老婆的思想,皇帝也是怕老婆给自己戴绿帽子嘛。

再者,女性通常温柔、心细,心态会好一些,做事不至于总出问题。

有一种最关键的作用,就纯是为了保护皇帝。

众所周知,就是女性一般来讲,体格上体力上都弱于男性。即使是宦官,通常也都强于女性。

皇帝最怕的就是被害,所以,大量安排女官,就是避免被身边人行刺。简单说,就是避免万一出点什么事,皇帝打不过人家,那就麻烦了。皇帝身边的侍卫也不那么多,但如果是女性闹事,有那么几个壮汉,也就可以轻易抵抗好些女人了。事实上,采用宦官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宦官的体能也多弱于普通男性。

再者,就是动物出于本能对异性的喜爱。在一堆大老爷们儿里放一个女人进去,那女人肯定受宠;同理,在一堆女人里放一个男人进去,男人也会受宠。皇帝在异性人群里会获得更高的好感度,这也能降低皇帝被害的几率。古代虽然没有“心理学”这个名词,但设计这套把戏的古人,早就把人心琢磨透了。

因此,皇帝为什么安排那么多后宫女子,“三千佳丽”,实际上并不是以宠幸为目的,主要还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当个皇帝容易吗?总怕被人弄死,远不如像当个委员啊之类的干部安心多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