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奇谈青铜锭(为什么很多清官终身都很清贫)

双环网

天书奇谈青铜锭,为什么很多清官终身都很清贫?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清代官员收入分为俸禄和养廉银:

天书奇谈青铜锭(为什么很多清官终身都很清贫)

一、俸禄

这里所说的俸禄,是指定期定量发给的正俸和俸米。清代的俸禄,按照不同的身分和职司,分成六大系列。

1、宗室世爵俸禄:

顺治元年十月,清廷始定诸王、贝勒、贝子、公俸禄,摄政王 30000 两,辅政王 15000 两,亲王 10000 两,郡王5000 两,贝勒 2500 两,贝子 1250 两,镇国公、辅国公俱625 两。顺治七年议准宗室世爵除给银外,又发禄米。

其银米数后来屡有调整,最后确定为:

亲王岁给俸银 10000 两, 禄米 10000 斛;

世子岁给俸银 6000 两,禄米6000 斛;

郡王岁给俸银 5000 两,禄米 5000 斛;

长子岁给俸银 3000 两,禄米 3000 斛;

贝勒岁给俸银 2500 两,禄米 2500 斛;

贝子岁给俸银 1300 两,禄米 1300 斛;

镇国公岁给俸银 700 两,禄米 700 斛;

辅国公岁给俸银 500 两,禄米 500 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410 两,禄米 410 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385 两,禄米 385 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360 两,禄米 360 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给俸银 335 两,禄米 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310 两,禄米 310 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285 两,禄米 285 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260 两,禄米 260 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给俸银 235 两,禄米 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210 两,禄米 210 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185 两,禄米 I85 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160 两,禄米 160 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给俸银 135 两,禄米 135 斛;

奉恩将军岁给俸银 110 两,禄米 110 斛。

以上共 21 等,最低和最高的俸禄差距达 90 倍,可见待遇的悬殊是很大的。

2、世爵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 700 两,二等公 685 两,三等公 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 635 两,一等侯 610 两,二等侯 585两,三等侯560 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 535 两,一等伯 510两,二等伯485 两,三等伯460 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 435两,一等子 410 两,二等子 385 两,三等子 360 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 335 两,一等男 310 两,二等男 285 两,三等男 260 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 235 两,一等轻车都尉 210 两,二等轻车都尉 185 两,三等轻车都尉 160 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 135 两,骑都尉 110 两,云骑尉 85 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 两,闲散侯 230 两,伯品级官 205 两,子品级官 180 两,男品级官 155 两,轻车都尉品级官 130 两,骑都尉品级官 105 两,云骑尉品级官 80 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 1 两,兼支给米 1 斛。

3、文职官俸

顺治元年,曾按明例“支给俸禄柴直”。十三年(1656年),裁汉官柴薪银。雍正三年(1725年),定在京大小汉官照俸银数日发给俸米(原来每人年支米 12 石)。计清代文职官俸十等:一品岁支银180 两,米180 斛;二品 155 两,米155斛;三品130两,米130斛;四品105两,米105斛;五品 80 两,米 80 斛;六品 60 两,米 60 斛;七品 45 两,米45斛;八品40两,米40斛;正九品33.114两,米33斛1.14 斗;从九品兼未入流 31. 52 两,米 31 斛 5.2 斗。此外还有少数不列等的官员别作专门规定。

从雍正年间起,鉴于京官缺少额外陋规,生活清苦,所以特支给双俸(米除外),这加倍支给的银两,叫做恩俸。一些高级官员,像大学士、尚书、侍郎,俸米也可加倍发给。

4、武官官俸

八旗士兵入关后每人给地 30 亩,免收赋税。康熙时期逐渐确定:八旗前锋、护军、领催,每人每月给饷银4两,每年给米 48 斛;步军是银 1. 5 两,米 24 斛;步军领催是银2两,米24 斛;甲兵是银 3 两,米 48 斛,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马乾银发给马甲,嘉庆时,京营八旗仍然是饷银按月支饷米按年支,而驻防八旗的饷银饷米均按月支给。

驻防八旗的饷银是:马兵2两,步兵1.5两,守兵、弓匠、铁匠1两,水师水手、匠役 2 两;饷米是:马兵、步兵、守兵2.5斗,铁斤、号匠 2.5 斗至 3. 5 斗,水师水手、所役3 斗。此外,八旗驻防官兵还有丁粮、马乾,即家属口粮和马匹草料,每丁月支粮米 2.5 斗,每马按季支豆 6 至 9 斗,支草 30 至 60 束,亦可折给银两自行采买。

绿营兵的饷银、饷米、马乾均按月支给:马兵 2 两、步兵1.5两、守兵1两;马、步、守均给米3斗。每马冬春月支豆9斗,夏秋月支豆6斗,草均支30 束,每束重7斤,与乾可因时因地折银支给。又,绿营官兵每月发饷时,把总以上的武官每人扣 2 钱,马兵每人扣1 钱,步兵扣 5 分,守兵扣3分,存贮在兵营内,以备买补马匹用,称朋扣。

以上是八旗和绿营平时的俸饷,称坐粮;以下再谈谈八旗和绿营战时加给的俸饷,称行粮。

乾隆帝鉴于清军出征作战时,俸饷“向无一定章程”,以致有些官员“妄照军需之例办理,实属错误”,因此,特命军机大臣与各部大臣制定出《户部军需则例》《兵部军需则例》《工部军需则例》,对清军官兵出征时的俸赏行装和盐菜口粮做了具体规定。

有关俸赏行装的规定:由京师派往出征的王、公、侯、伯赏俸1年;镇国将军等赏俸 2 年;职任大臣官员及世职官员,各按品级赏俸 2 年;兵丁赏整装银 40 两;官兵之跟役每名赏皮衣银 2 两。派往出征的各省绿营官兵,提督以下武官各按品级赏给 2 年俸银;外委赏银 15 两;马兵 10两;步兵、守兵、新募兵丁各赏银 6 两。

5、外藩蒙古俸禄

分九等:汗岁支银 2500 两,缎40匹;亲王2000两,缎 20 匹;世子 1500 两,缎 20 匹;郡王1200两,缎15匹;长子、贝勒各800两,缎13匹;贝子500 两,缎 10 匹;镇国公 300 两,缎 9 匹;辅国公 200两,缎7 匹;札萨克一等台吉 100 两,缎 4 匹。

又,科尔沁部亲王照汗例支俸,郡王照世了例支俸,赐有达尔汉号的岁支银 20 两,缎 4 匹。在蒙古贵族中,有的人轮值充当乾清门行走,他们有专门的俸银,其中一等台吉岁支银 100两,二等台吉 80 两,三等台吉 60两;加有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世爵的,照八旗世职,减半给俸。还有一些蒙古官员,则比照八旗武职官减半支俸。

6、回爵之俸

这主要是指编入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的王公、台吉。最高的是郡王岁支银 800 两,辅国公 200 两,一等台吉 100 两,二等台吉 80 两,三等台吉60 两, 四等台吉 40 两。又有不列等的内大臣,照八旗减半支俸,侍卫照八旗一例支俸。还规定每俸银 1 两,兼支米1 斛。

上述文武官员等体,每年均分春秋两季发给。截体旧期,春季以正月二十日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日为限,一般都由各衙总领后,再加分支,有的官员因受降革留任的处分,其俸银亦相应降支或停支,不过俸米仍照常发给。

清代的俸饷制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系列太多、太繁琐。把几个系列综合对比来看,宗室贵族和世爵人员,明显地受到优待。一个宗室亲王的年俸是银 10000 两,米10000 斛, 这比一般文职一品官银 180 两, 米 180 斛,高出55 倍多,与其最低的奉恩将军相差无几。按照世爵制度的规定,子的品衔是一品,可它的俸银却分别是435 两,410两,385 两,360 两,以及相应的俸米。这比在职一品官又高出1倍到1倍多,即使加上恩俸,也只算大体相等。

何况世爵人员很多兼领其它职务,还可得到不少好处。清朝政府之所以作此规定,主要还是为了保障满洲宗亲和八旗世家的特殊利益。至于给外藩蒙古和“回部”上层分子以一定的岁俸,亦具有明显的笼络之意,并通过他们以达到边疆的稳定。

二、养廉银

养廉银制度,系清代所独有,属正俸以外的附加饷银。

1、养廉银基本情况

它最先行之于各省府州县地方官,后来又逐渐推广到武职和京师其它官员。

养廉银的出现,与有清官员的低俸制是分不开的。本来,明代的官俸已属于低下的了,可清代又比明代相差甚远。按明代的正一品官,月俸米 87 石,以每石粮折银 1 两计,约相当于清朝一品官的3.87倍。又如明正七品官月俸米7.5石,正九品官5.5石,亦相当于清同级官的1.33倍和1.3倍。

按,清初沿明例,各衙门都有家人口粮银,州县宅署修理银,香纸蜡烛银等等,后因财政困难,次第都被取消。如此菲薄的俸银,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和各色应酬,那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一些地方府州县官,迎送往来频繁,加上还要敦聘幕僚,蓄养门客、长随,都得掏自己的腰包,于是只好另辟蹊径,寻求进项,通常的做法是多收取耗羡以充私用。

一些职位较高的官员,如督抚布按,以及道府等职,因不直接经手钱粮,就用收取规礼银的办法以得好处。当时,凡参谒晋见,年节时序,生辰喜庆,题授保荐,升转去任等等,下属官员都得备礼进献。康熙时,据江宁织造曹寅的奏报,仅两淮盐课一项,每年就要孝敬“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三万四干五百两有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西巡抚白潢胪列该衙门年收规礼银的名目和数额,计节礼银约 50000 两,征漕规礼银 4000 两,湖口、赣州二关规礼银 2400 两, 盐商规银 10000 两,银粮平头银8000 两,合共 74400 两。

据雍正初黄炳奏报,山东巡抚衙门每年的陋规收入是“各属节寿礼银六万余两,丁地规礼银一万余两,司库羡余银三万余两,驿道粮道规礼各二千两,盐道暨盐商规礼各三千两,通计共银十 一万余两”。最惊人的是杨宗义当河南巡抚时“一年所有各项陋例不下二十万两”。

甚至连素称贫瘠的贵州省,每年巡抚衙门也可得 10000 两以 上的规礼银。以上都是各省督抚自行申报,有案可稽的数额,至于在此之外私相授受、隐瞒不报的,应不在少数。

滥征耗羡和无节制地收受规礼银(实际上也出自火耗),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更无益于吏治。所以从雍正年间起,清朝政府在确定耗羡比例,推行耗羡归公的基础上,决定实行养廉银制度,“养廉者,君恩豢养以呵保其廉隅也”,也就是把耗羡银中的一部分,发给各级官员,以为养廉之用。

清代地方各级官员的养廉银数,最早定于雍正年间,后来乾隆时又有补充调整,现据光绪《清会典事例》所载,将总督、巡抚至州县官的养廉银数抄列如下:

总督:13000-20000 两,巡抚 10000—15000 两,布政使 5000--9000 两,按察使 3000—8444 两,道员 1500--6000 两,知府 800—4000 两,知州 500--2000 两,知县 400—2000 两。还有像河道总督 6000 两(其中北河总督系直隶总督兼领,支银1000 两),管河道员 2000—4000 两,漕运总督 9520 两,盐运使2000—5000 两,盐法道 2000—4240 两(兼任加领不列)。

除各衙门正印官外,所有佐贰官也都有养廉银。雍正七年,署福建总督史贻直等奏请,“闽省内地佐贰杂职微员共计二百一员,每员每年议给银二十两”,与正印官相比,实在太寒酸了,所以后来又有所提高,但一般也就是数十两至数百两不等,但同知一职,亦有达到千两以上的。

自地方官推行养廉银制后,京官的薄俸问题更显得突出了。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首先决定发给双俸,即前面说的“恩俸”。后来又在各省解部银两和户部三库赢余银中,拨出一定的数额,以为养廉之用。份额最大的户部,得92300 两,其它像吏部得 10000 两,礼部 5000 两,理藩院2000 两、都远少于户部。

这些银子,再在各官员中进行分配。以户部的 92300 两银子为例,分给尚书、侍郎等堂官17200两,司员、笔帖式14980余两,再余下分别发给各司库郎中、员外郎、主事、大使、库使和笔帖式等。

在京八旗大臣的养廉银总数,每年是 86000 两,得到最多的是领侍卫内大臣,900 两,其余由百余两到数百两不等。至于一般在京武职的养廉银,以八旗大臣岁分所余通融匀派,没有确定的数额可言。所以对于多数京官来说,正俸仍是最重要的。

2、养廉银的特点

总括清代的养廉银,大体有如下特点:

(1)养廉银虽是作为补充正俸不足的一种附加俸,但它的数额在多数官员中,要大大高于正俸。比如一个正七品的知县,养廉银就要高出正俸的 10- 40 多倍,总督、巡抚的养廉银,竟比原俸高出百倍以上。故自有养廉银以后,对相当一部分官员来说,附加俸已成为最主要的收入,相反,正俸却退居很不显眼的位置,使清代低俸制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

(2)发给养廉银的标准,不以官员的品衔衡量,而是按职官地位的轻重和事务繁简而定,即使同一职务的总督,其养廉银不一样,高的可到20000 两,最低只有13000 两,最高和最低相差 7000 两(按据《清朝文献通考》载,最高的两江总督养廉银达到30000 两)。又如同为七品知县,养廉银也有400到2000 两的不等之数,高低之间的差距更大。这种以事务繁简来规定俸禄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比笼统地以品级定数,更显得合理些;

(3)发给养廉银的重点是地方行政官,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为临民、治民之官,诸凡钱谷赋税,刑狱审理,以及朝廷政教的推行,都得通过省府州县,事务最繁最重;另一方面亦是考虑到,在官员队伍中,若是将这些直接经手钱粮、刑名人的养廉工作做好了,那么贪赃舞弊之事就能相应减少,有利于整个吏治的好转,对稳定基层统治秩序,也大有好处。

三、清官贫穷的原因和一两银子换到现在到底值多少钱?

1、清官贫穷原因

清代官员的俸饷,虽然正俸严重偏低,但比较核实,加上后来的养廉银,这就超出明代的水平了。最大的问题是拨给各级政府的公费银太少,常要通过官员捐俸的办法来解决,而清代幕客、长随等人的数量又相当庞大,要吃之于官,用之于官。这样,即使有超出正俸几倍几十倍的养廉银,也往往不够开销,造成“陋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及至清末咸丰、同治以后,因国家财政困难,裁削各项经费,同时也影响到官员的俸银。如咸丰七年(1857年),清廷以“军需孔亟,自督抚以至州县各裁减养廉以佐兵饷”,几十年来未予“赐复”,官员们便“借口于养廉不足,肆行侵渔”,再加上其它政治上的原因,吏治亦因此更加腐败。

2、一两银子换到现在到底值多少钱?

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最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余文(1两银子等于1000文)。据《清会典》记载计算,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1两银子足以买150斤最优质的大米。如果以现在每斤米3元人民币计算的话,那康熙到乾隆年间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450元。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清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换算下来,当时的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的粮食。还是以每斤粮食3元人民币计算,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321元。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

一个发生在宋朝,一个发生在明朝,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打到了京城发生的事!靖康之耻里面有个耻字,而土木堡之变却只是变子,一字之差就看出来,靖康之耻比土木堡之变更加耻辱了!

靖康之耻真是宋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金国攻陷汴京城,北宋灭亡,整个北宋皇族,上到皇帝,皇后皇妃公主,下到官女官员和平民家的女儿,反正汴梁城所有的人都几乎被金国劫夺去当奴隶,是猪狗不如的奴隶啊,整个皇族只剩下当时在外地的赵构逃过一劫!金国把汴梁城洗劫一空,把人当牲口一样押往金国都城!在这押运过程中,四千多人只剩下一千多人,很多女子,连皇后皇妃,宗室贵女像猪狗一样被金国士兵百般蹂躏致死,肆意的玩弄,根本不把她们当人,很多女子都被摧残而死,或者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了!到了金国都城,还举行耻辱的“牵羊礼”,就是所有被俘虏的人不管男女在大庭广众之下全部脱光衣服趴在地上,被士兵用绳子牵着爬行,就是说经过像羊一样牵着的礼仪,以后就是金国的奴隶了!这样毫无人伦道德的侮辱,许多人都上吊自杀了,钦宗的皇后不堪受辱也自杀了!这奇耻大辱的事,宋朝实在没脸在史书上记载,只有在野史中才能记载,这靖康之耻一直都被人记得!

土木堡之变个靖康之耻完全不同,受侮辱的程度轻多了!首先明朝京城没有被攻破,反过来还是明朝先去攻击瓦剌呢!当时的情况是瓦剌还是有点怕明朝的,毕竟明朝开国不久,之前的皇帝把他们打的挺惨的!朱祁镇脑袋发疯了,想效仿自己的祖宗去打瓦剌,决定亲征!朱祁镇毕竟没打过仗,犯了错误,行军过程拖拖拉拉没有及时赶到目的地,结果被也先偷袭得手,全军覆没,皇帝也被人家俘虏了!也先押着朱祁镇一直打到京城墙下,逼着打开城门!可是皇帝换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才不会傻傻的打开城门,想宋朝一样来个靖康之耻呢!朱祁钰任用于谦发动京城保卫战,打退了也先的军队保住了北京城!明朝祖训说过,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死社稷!明朝压根就没有赔多少钱给瓦剌,瓦剌也就俘虏个皇帝让明朝很丢脸,京城也攻不破,比金国差远了,可是说瓦剌还真没捞到多少油水,当然还是得到一些好处的,就是以后明朝再也不能压制他们,只有他们时常欺负一下明朝!朱祁镇当了一年俘虏后就被放回去了,比靖康之耻中的徽钦二帝强多了,他们可是一辈子都回不去南宋,后来客死异乡,连个坟墓都没有!可以说土木堡之变比靖康之耻受到的耻辱和损失少太多了,说白了就是皇帝被人俘虏在草原上体验了一把穷苦的生活罢了!

天书奇谈10块钱等于多少金子?

天书10块钱可以充得10两金子,通过兑换,一两金可以得100两银子,一共可以兑换1锭银子,,,1D就是一锭的意思…看我用手机打得这么辛苦,给我满意么…

天书奇谈高级副本奖励是什么?

有不少副本,从难度低的开始说: 1 亡语秘境: 副本入口:伏魔山(9,32) 副本要求:角色等级大于100 并处于团队状态下 副本重置时间:每周2、4、6 副本掉落:上古神器碎片(三等)、冰纹徽章、105级灵品装备 满队时评分奖励面板 传说出过灵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上古三等在这里可以无限刷 2 天渊殿堂: 副本入口:伏魔山(4,83) 副本要求:角色等级大于100并处于团队状态下 副本重置时间:每天一次 副本掉落:110级~120级套装配件(披肩、披风、饰品),110级~120级完美紫装,冰纹徽章,魔锻锭(三等),失落的锻造法局部 评分奖励面板有几率出现灵胄3等 另外猜对了江云可以无限刷装备从而刷银票 3 主母之林: 副本入口:主母之林(X27,Y16) 副本要求:角色等级大于100级,并处于团队状态下 副本掉落:飞羽腰带,飞羽环扣,飞羽束腰,飞羽徽章(可在副本商店内换取装备、帮会材料包、骑宠技能) 也是每天能做一次 这个副本的评分面板奖励是按等级划分的,120还是125以下有几率出现灵胄3等生命石灵品等,以上有生命石玄品及玄兵碎片三等什么的,也有帮会材料包 4 过去的怒焰祭坛: 副本入口:十字路口(16,9) 副本要求:角色等级大于115级,并处于团队状态下 还是每天能做一次 副本掉落: 记忆系列装备,低级宝石合成符,女神曙光,玲珑宝石袋,进化之灵 这里的进化之灵是高级的,掉落跳动的进化之灵 副本评分奖励和主母之林差不多,进副本前可以在商越那里接个叫记忆之旅的任务,完成了给一个宠物经验符,很多宠物经验 5 精灵王国 副本入口:仙境府邸(78,61); 副本要求:玩家等级大于等于100级,需要在团队状态下。

副本奖励:精灵勋章, 魔瓶 魔瓶开出的是精灵 6 双星殿 副本入口:祭牙台地(6,65) 副本要求:角色等级大于115级并处于团队状态下 副本重置时间:每天一次 副本掉落:探险者徽章、时光的灰烬(125级戒指)、凰的灰烬(125级饰品)、凤的灰烬(115级饰品)玲珑宝石袋(1级)、灵品/玄品开光道具、灵品/玄品升级宝石、不灭精华 副本徽章可以购买骑宠的风之心技能精华 副本评分奖励还是玄兵生命石什么的 此副本难度较大 还有个兜仙殿,但是要求120以上才能去,奖励的东西也主要针对二转后的,先不介绍了 如果你有疑问欢迎追问我

可以称得上那个时代举世无双的优秀代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那些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将领,才称得上“举世无双”,无愧为英雄。

这里说个相对冷门的名将:面对皇帝被驱逐、长安被攻占的危局,他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局面,被称为“自三代以来,未尝有也”。这就是中唐李晟。

李晟,洮州临潭人,出自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关陇”地区,家族世世代代投身军旅。虽然祖祖辈辈的职位都不怎么高(最高是偏将),但常年的家风与遗传基因,让少时的李晟便格外出众,他身高六尺、性格勇烈、胆气过人,且精于骑射,具备了一名出色军人的基本素质。

因此,在18岁时,李晟就投奔了大名鼎鼎的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投身到与有史以来最强悍“西戎”——吐蕃的战斗第一线。

期间的一次战斗中,一个彪悍的吐蕃军官曾经成功单挑多名唐朝军人,让镇定的王忠嗣也不禁勃然大怒;此时的李晟挺身而出,将这个悍敌一箭毙命,三军将士为之振奋,欢呼之声惊天动地。随后,王忠嗣也不由得抚着李晟的背说:“万人敌也!”

万人敌,三国时期张飞、关羽的称号,而且这句评价出自后来身兼四大节度使的军中大佬王忠嗣之口,无形中预示着李晟将突破家族的军旅成就。

后来,声名鹊起的李晟被凤翔节度使高升征召,并在平定羌人之乱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因功升为左羽林大将军;

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他先后在与党项、吐蕃的战斗中展现出上佳表现。在灵州,面对吐蕃进攻,他仅仅率领一千精兵便攻下定秦堡、活捉了敌军统帅慕容谷钟;

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右金吾卫大将军后,李晟担任了泾原、四镇、北庭兵马使,期间率领为数不多的哨兵解救了惨败给吐蕃的郑、颍节度使马璘,但也由此遭到了对方的嫉妒,被调回了京城。

唐德宗初期,吐蕃侵犯剑南,四川为之震动。李晟奉诏率领中央神策军千里救急,他翻山越岭、强渡大渡河,给敌人造成极大杀伤,让其不得不撤围而逃。随后李晟开展了穷追猛打,与各路唐军夹击吐蕃、南诏联军,导致对方近十万人深陷绝境,因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几乎全军覆没。

但最让李晟扬名立万的战斗,则是发生在唐朝内部。

公元781年,魏博节度使(“河北三镇”之一)田悦起兵叛乱,李晟被任命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参与平叛。当时,多路唐军进展不利,唯有李晟所部披坚执锐、以奇兵扭转局面,送给了田悦多次失败,平叛看似顺风顺水。

但到了公元782年,因不满朝廷的封赏,原本参与平叛的幽州节度使朱滔、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与田悦勾结、倒戈造反,朝廷军队形势岌岌可危。李晟临危不惧,多次击败三镇叛军,当这些彪悍的枭雄也极为畏惧。

到了公元783年,李晟因身患重病退保定州。而在随后,大唐中央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撼的事件。

同年十月,原本赶赴前线平叛的泾原镇将士在长安哗变,拥立朱泚(cǐ,朱滔的哥哥)为主,唐德宗仓皇逃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泾原兵变”。

随后,叛军朱泚自称大秦皇帝,纠集众多亡命之徒进攻奉天(也叫“奉天之难”)。社稷危亡之际,唐德宗紧急征召已经痊愈的李晟平叛。

当时的李晟,面临三重压力:

其一,当时,担纲平叛重任的只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神策将军李晟两支兵马;雪上加霜的是,期间李怀光曾一度试图响应朱泚、投身谋反,李晟的处境可想而知;

其二,神策军即中央禁军,他们的家属基本都在长安被叛军扣为人质,包括李晟本人的亲人。所谓投鼠忌器,李晟所部军心动荡不安;

其三,当时的天气恶劣,被赶出长安的朝廷无法及时提供后勤补给,极大影响军队战斗力。

面对这些困难,李晟凭借他的绝对忠诚、高尚人格从容化解。

第一,面对李怀光的两面三刀,李晟机智应对,寻找机会脱离了对方,但由此也陷入了朱泚与李怀光的夹击之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处境艰难。随后,他一面与李怀光虚与委蛇、麻痹对方,一方面筹集粮草、修缮城垒,与各股叛军对抗到底;

第二,虽然家属沦于敌手,但李晟首先考虑的却是“陛下安在,而欲恤家乎?”家国两难、忠孝两难全,作为替朝廷征战的将领,李晟明白国之不存、家将焉附的道理,把社稷摆在第一位。他曾集合全军训话:“国家多难,皇帝流亡,目睹危难,为节义而死,是我们分内的事。你们此时不杀匪首,立功博取富贵,就不是英雄豪杰!”三军将士的血性被充分激发,虽然衣食有限,但他们的斗志高昂、誓师声震天动地。

第三,李晟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从不因统帅身份给自己安排特殊待遇,因此,虽然条件艰苦,将士们从来都没有一句怨言。同时,与大部分朝廷军队不同,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获得了百姓的一致拥护。

第四,李晟深谙人心,谋略高超。在抓获叛军间谍后,他不仅不施以酷刑,反而好酒好肉招待后释放,并叮嘱对方好好效忠叛军、等着朝廷来平定。这种看似“老好人”的举动,实际上大有深意,既体现了朝廷军队消除叛乱自信,又塑造起仁义宽厚、但却正气逼人的高尚形象,瓦解了敌军士气。

在李晟中流砥柱般的作用下,没过多久,朱泚及其余部都被荡平,唐德宗平安回到长安。史书中如此赞叹李晟的功绩:“不惊宗庙,不易市肆,长安人不识旗鼓,安堵如初,自三代以来,未尝有也”。

随后,对于心怀不轨、蠢蠢欲动的李怀光,李晟列举了五大原因,分别从朝廷的战略布局、人事层面的安排、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国家的物力财力、对将士的论功行赏等角度,一针见血指出不可赦免李怀光、以免今后陷入两难处境。只可惜,那时的唐德宗已经失去了斗志,急于和稀泥的他拒绝了李晟的建议,不仅削弱了中央朝廷的威严,也为后来的再次动乱埋下了祸根。

立下匡扶社稷大功的李晟被加封司徒、中书令,还享受了立纪功碑、德宗亲自撰写碑文的待遇,一时间恩宠无人可比。

随后,李晟继续回到与吐蕃对抗的第一线,他积极主战、毫不妥协,让对方深为忧虑,不惜为此精心设计了离间计。而此时的唐德宗既厌恶战争,又担心边将玩寇自重,在他人的鼓动下,竟然削去了李晟的兵权。一位忠心为国的名将,最终也未能逃出“功高震主”的潜规则。

到了公元793年,时年67岁的李晟去世。感念这位老臣的忠心与辉煌贡献,此时的德宗流涕不止,为其废朝五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自己也亲临吊祭,此外还追赠他为太师、定谥号为“忠武”。到了宋代,李晟被列入古代七十二名将之列,并享受了专门设庙的待遇。

后来,李晟的儿子们也继承了祖业,继续为国奋战疆场。其中,第八子李愬(sù)曾在唐宪宗期间率军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并且献上了“雪夜袭蔡州”的神操作,被誉为特种兵突袭战的鼻祖。父子两人先后挽救国家于危亡,让人不得不感叹。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