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那年实施,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回到农村当村官?
我现在是公务员,我当初就是大学毕业后考的村官。我先说一下国家出台村官政策的背景,一是为了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一条出路,二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但是很缺人才,国家需要一大批有志青年给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的舞台。下面我就以我的亲身经历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大学毕业当年,国家正好号召大学毕业生当村官,村官当时是个新生事物,考上是干嘛的,工作属于什么性质,将来前途怎样,这些当时都不得而知,我心里挺排斥,想着好不容易从农村里考出来,谁还想再回农村啊,但因为当时找不下正式工作,在老师的劝说下,我稀里糊涂就考了村官。我刚开始被分配到镇上和村里时, 因为我们的身份不明确(虽是财政开支,但没编制)、加上当时村官政策不明朗、将来前途不确定,好多人都看不起我们村官,流言四起,觉得都是家里没有门路无路可走的人才走村官这条路的,我们当时的身份很尴尬,处境很不好。于是我们在工作之余都考公务员,因为村官可以考乡镇公务员,都是同一个县的村官竞争,这个考试几率比省考、国考要容易的多,每年都有同事考上公务员, 人们对村官的看法慢慢发生了变化。再后来,村官招的人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考, 再后来停招,村官考上公务员的人也越来越多,就算最后没考上公务员的村官在国家政策下也全部被分流安置到各个事业单位,所有的村官在最后都有了一份正式的财政工作。当初看不起我们村官的人,现在对我们是刮目相看,当初错过考村官的人都遗憾悔恨终生。我们能有现在这么一份旱涝保收的正式稳定的财政工作,归根结底都是沾了村官政策的光,真的感谢国家,感谢党的政策!所以,如果有机会考村官的话,千万别错过,机会一旦错过就真的不再有。
大学生到村委有前途吗?
大学生到村委工作有前途。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村委作为基层组织,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来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学生到村委工作,不仅可以接触到基层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了解到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生活需求,为农村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此外,大学生到村委工作也可以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村委工作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学生在村委工作中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总之,大学生到村委工作是一种有意义的选择,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准备去当社区干部?
大学生准备去当社区干部,但人们都说没有钱图是真的吗?现在我们好多大学生都专门招在社区当了干部,他们在哪里大有作为,好多人经过锻炼,几年以后都得到了组织的提拔重用,承担更重要的职务了,不要说社区干部没有出席,关键看你的本事如何,能不能把这个工作胜任了,能不能干的好干的厨师干的让群众满意,领导满意,那你就有前途了,组织上就会重用你就会给你担当重要的任务,每项工作都有他的闪光点,看你是怎么干的,你要不对这个工作干预。爱一行的话,那你干一辈子也没有出息,要把这工作兢兢业业的干干,出个成绩来,那肯定会提拔重用了,而且在社区里大学生去以后有很大的作用,对推动社区发展有新的办法,他们有知识在普法在和社区人打交道当中有一套好的办法,而且懂这个互联网为民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天地,好好去干,不要闲的工作不好。
社区虽然是和最基层的群众打交道,主要是为群众服务,还有各项社会工作,只要你干得好,同样得到领导的重用。
村官办属于哪个部门?
农村干部归期所在村的上一级乡镇(办事处)管理,没有具体的分管部门。目前,我国农村政务实行村民自治,村干部有全体村民选举产生,接受上级党委政府工作安排和指导,日常由村党委,村委会安排部署,同事接受乡镇(办事处)监督管理
全国大学生村官4年减少10万人?
大学生村官,一个听起来带点乡土气息又有点上档次的称呼。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他们其实不是官。
招录大学生到农村是国家为了乡村发展和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而采取的一项政策。高校毕业生只是协助当地村三委(村支部委员会、村委会、村监委会)做好村里的管理和发展。
和事业单位、公务员不同,这类职位没有编制,属于合同制编外人员。
从2008年开始,到2017年已经9个年头了。9年间,无数青年才俊走向农村,从城市跨入了基层,在劳动群众中谱写着一曲又一曲青春的赞歌。
可是,9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少。
前不久,据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2016—2017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共计102563人,相比2012年减少了10万人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立志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热血青年们为何纷纷离开了那片印满青春脚印的沃土?
所学专业与底层实际需求不对称
由于有着缓解就业困难的因素,所以村官招录过程中通常是不会限制专业的,只会限制学历,比如专科、本科等。
通过这种方式,招来的大学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人,汉语言文学、英语、心理学、会计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软件工程、物流管理等应有尽有,很少有农业、动物医学等能切切实实有些帮助的人才。
因此,有人就说了,来个大学生什么用都没有,帮助农民致富搞不了,困难也解决不了,一天就会对着电脑搞资料。
被说得多了,人自然会想到找个适合自己的地方。
基层经验太少,来事儿了处理不了
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们,在面对社会事务尤其是乡间事务方面显得经验非常欠缺。
就拿经常发生的争吵来说。谁家建房多占了邻居一点地方、谁家菜园子被别家挖过去了一块都会引起矛盾。
而刚进入农村岗位的小白们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耿直的,因此常常几句话出来不是得罪甲方就是得罪乙方,要么闹得本来有希望解决的小矛盾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好心还把事情办砸了,不仅在群众中的威信没有树立起来,反而还挨领导一顿骂,谁能承受得了?
没有编制,职业发展希望渺茫
大学生村官也是人,也需要结婚生子、赚钱养家,没有编制没有保障的职业前景常常让他们感到不安。
据了解,他们的工资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尤其在社保方面,通常只有五险,没有住房公积金(大多数省份都是这样,可能少数省份五险一金是齐全的)。这对要在城里买房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是有一些困难。
依照现在的物价,一个月两千多的工资(陕西为例,一年3.3万,不包含社保个人缴纳部分),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别提结婚养娃了。
因此,很多人秉承一个信念:只有跳出农村,才有更多赚钱的好机会。至少也得混个编制出来,工资也能高点儿。
水月镜花般的“编制”和“升职”让一部分人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据《2016—2017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统计,历年招录的村官中超过一半进入村“两委”班子,走上乡村领导岗位,有8.8%(约9020人)担任乡镇书记、镇长正副职,有0.89%(约909人)进入到县直部门领导班子,这其中超过一半进入县级团委、妇联部门。
但这些人只是凤毛麟角。有90%的人最终还是没能等到升职的机会。这其中既有自身奋斗与否的因素,也有除此之外的因素。
很多人在入职初期就被 “好好干,干出成绩就给你编制给你提干”的大饼所吸引。可当他们充满希望到农村一看,原来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回事儿。
别人家的村子,不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了别人的地盘就得守别人的规矩,谁会因为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名头让你在自己的地盘主导世界?
即使有一些能在所在的村子发展产业的人,也不见得会被领导“发现”,只得最后闯出一条创业的路子。
前途的无定数,让更多人选择离开农村。
人微言轻,得不到重视
本来,他们是带着知识和年轻的优势去的。来个“帮忙的”,村干部自然很高兴。
他们并不觉得上级给他们派下来了一个帮助村民致富的知识青年,反而会觉得又来了一个能给村上做资料的好手,或者说又给他派下来了一个“下属”。
当他们想在村级事务中提出某些建议时,又往往面临着不被重视的境遇。
没有了“成绩的获得感”,心也凉了半截
2016年,精准脱贫打响第一枪,各个贫困村都下派“第一书记”一名,其主要职责就是帮助村上消除贫困死角,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脱贫攻坚抓主责,干好了是自然是人家有能力。
与此同时,很多贫困村还有大学生村官驻守,很多时候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还有他们。
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上级检查脱贫攻坚工作,功劳都算在“书记”身上。
这样一来,辛苦的成绩被剥夺,又有多少人有热情继续?
女多男少,农村留不住那么多“现代美少女”
看看这么多年来的招考,考上村官的大多数是女生,也许现在的男生都不好好学习,所以才会在考试的时候败给女生吧。
现在的女生大多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很少或者说没有机会接触到农村里一些复杂的人和事,在遇到有些问题时可能会退缩。
除此之外,村干部在年龄上来说也大都是父辈级别的人,一下子面对那么多这样的人,年轻女孩子可能会不太适应。
而且,与城市相比,各项基础设施、娱乐活动的缺失,和一到晚上到处是鸡叫狗吠、蛙声虫鸣的环境。
很少有“现代美少女”能长时间坚持工作、生活。
大学生村官成了某些人基层“镀金”的最佳角色
有一些人利用国家的好政策,并不是真心愿意去实现人生价值,而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混几年基层工作经历,从而能用在以后的仕途上,等到时机成熟,他们便脚一蹬就离开。
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一批
每年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都有招录专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离开了工作岗位。
9年时间, 这项政策确实帮助农村获得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发现了一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但是遗憾的是,根据相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将在以后停止招录。据笔者所知,安徽省和陕西省已经明确不再招聘大学生村官。
不知道以后的农村还会有热血青年的加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