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而一大代表们最终是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让嘉兴南湖红船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风雨飘摇中的转移抉择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会议进行到7月30日晚,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环视一周后又匆忙离去,具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立即断定此人是敌探,建议马上中止会议,大部分代表迅速转移,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包围和搜查了会场,结果一无所获,由于代表们的活动已受到监视,会议无法继续在上海举行,为了确保会议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代表们决定转移到其他地方继续开会。
嘉兴南湖:理想的接续之地
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建议下,代表们把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进行,嘉兴南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成为了理想之选,南湖位于嘉兴市东南部,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湖中有湖心岛和小瀛洲等景点,湖面上有众多的游船穿梭,这里水域广阔,风景秀丽,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政治中心,便于隐蔽和开展秘密活动,而且嘉兴交通便利,从上海有火车直达,代表们能够较为方便地到达。
1921年8月初,代表们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嘉兴,到达嘉兴后,他们先在市区的张家弄鸳湖旅馆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了事先租好的一艘丝网船,这艘丝网船是嘉兴南湖上常见的游船,长约16米,宽约3米,分为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中舱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椅子,是乘客用餐和休息的地方,代表们就在中舱里继续举行会议。
红船上完成的伟大使命
在南湖的这艘游船上,一大代表们继续着未竟的议程,会议首先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纲领还规定了党员的条件、入党手续、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等重要内容。
代表们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强调了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性,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会,开办工人学校,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和组织程度。
会议最后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由于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建党工作的卓越贡献,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当会议结束时,天色已经渐暗,代表们轻声呼喊出“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等口号,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力量和信念,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胜利闭幕。
红船精神:永恒的精神财富
嘉兴南湖的这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了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船”,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也由此诞生。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形成的伟大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共产党人秉持着红船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红船精神依然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以红船精神为指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红船: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岁月流转,嘉兴南湖红船依然静静地停泊在湖面上,它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征程,每年都有大批的党员干部、群众和游客来到南湖,瞻仰红船,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感受红船精神的伟大力量。
红船所在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也不断发展壮大,新馆于2011年建成开放,纪念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场景复原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和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它成为了弘扬红船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嘉兴南湖红船,作为一大代表们完成会议的地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