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熔铸,说一句?
辛弃疾的名句很多,各人喜欢的也不同。各有所爱各取所需吧。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4、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5、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6、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7、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9、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1、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
12、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
13、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5、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1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7、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1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9、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不长江滚滚流。
20、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1、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22、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23、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2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25、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7、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28、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0、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2、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3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4、三军甲马不和数,但见动地银山来。
35、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新凉好个秋。
36、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37、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原自要春风。
3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9、日头落下,胡人骑兵扬起的.沙尘未曾断绝,西风渐起,边塞的战马白白养肥却不去打仗。
40、天外闪烁着七八颗小星,山前洒落了两三滴微雨。
4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42、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的名句不少,都知道的人不多。俺先抛块砖引个玉。
诗词界谁是用典高手?
用典,是一种写作手法,引用经典中的故事、字词。古人写诗词文章的时候,都喜欢引经据典,一来可以简化写作,本来需要长篇大论讲一个故事,用典故可能只需要几句话甚至一个词,就能表达清楚,同时还能丰富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用典是一门技术活,用得太生硬,会被认为是掉书呆子,用得不恰当,又会被人笑话。
用典到宋朝到了巅峰,宋人作诗词,爱用典,无典不欢,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这些文学大牛,随便翻一首诗词,基本都能找到典故,但相比起辛弃疾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用典狂魔辛弃疾辛弃疾用典疯狂到什么程度,他作一首词,可以做到句句有典,甚至还可能一句词有好几个典故,这里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首悲愤的词,上片着力于赞扬雄踞江东的大魏吴王孙权,和金戈铁马北伐胡虏的宋武帝刘裕。下片借用刘义隆冒进失败,来讽刺当政者看不清局势误国,以及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立志收复失地的态度。
这里就不做鉴赏了,我们来数一数词中的典故。
上片写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了两个故事:起笔江山依旧,但“孙权”那样的英雄已经难以寻觅,第二句用孙权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宫殿,这里指孙权的皇宫。
接着写那寻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自然过渡到宋武帝北伐,刘裕当年,平定内乱,取代东晋,又两度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差一点点就能收复中原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
如今,刘裕的丰功伟绩,也和孙权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下片用典更为丰富,开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用了两个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克复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则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胜的信心。但刘义隆却因看不懂局势,贸然北伐,以至于三战三败,最后只能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写当时的局势。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又是用典,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刘义隆北伐的对象就是他。拓跋焘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宫,被后人称为佛狸祠。神鸦社鼓是指吃祭品的乌鸦和祭祀的鼓声,这句词是说,此时的老百姓,都以为佛狸祠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却不知其实是侵略者的行宫。
最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熟悉,辛弃疾用廉颇的典故,一是为感叹廉颇老将军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我虽然已经年迈,但依然像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可以为国征战。
大量用典,是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之一,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而且典故中还有典,用得贴切灵活,恰到好处,每一处典故衔接地天衣无缝,既紧扣主题,抒发了自己的心意,增强了说服力,顺带还“炫耀”了自己的学识。
最可怕的是,这还不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作品。
可怕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