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今天这标题《圣诞老人泡妞》,听着就怪怪的,是?但前阵子我还真就琢磨并小小实践这么个事儿。别误会,不是说我真扮成圣诞老人去大街上搭讪,那也太神经。主要是从这个概念里头,我抠点东西出来,自己试试。
寻思琢磨阶段
这事儿的起因也挺简单。去年冬天快到圣诞那会儿,街上到处都是圣诞老人元素。我就瞅着那些红袍子白胡子老头,突然冒出个念头:这老头好像人缘挺你看小孩都围着他转,大人也乐呵呵的。我就想,他身上有啥特质是咱普通人能学学,用在跟人打交道,尤其是跟异性相处上的?
我没急着出门,先在家琢磨几天。我把圣诞老人掰开揉碎想:
- 形象:看着挺和蔼可亲,乐呵呵的,没啥攻击性。这点很重要,谁愿意跟一个看着就凶神恶煞或者苦大仇深的人聊天?
- 行为:他主要是送礼物,满足愿望。咱普通人肯定不能天天送礼,但这个“满足感”可以学。比如,聊天的时候多听听对方说关心下别人的需求,让人觉得跟你待着挺舒服。
- 神秘感/惊喜:他不是天天有,只在特定时候出现,还偷偷摸摸送礼物。这给我启发是,别老是黏着人,保持点距离,偶尔给点小惊喜,效果可能更
- “知道你好坏”:这老头据说知道谁是好孩子坏孩子。放咱这就类似,得多观察,解对方是啥样的人,喜欢不喜欢别愣头青似的瞎搞。
琢磨明白这些,我就觉得这“圣诞老人泡妞法”不是完全没谱,关键是学那个神韵,不是学那个造型。
上手捣鼓过程
理论有,就得实践。我没专门跑去什么酒夜店,就在日常生活中试试。
第一步,调整状态。我先对着镜子练练。不是说要多帅,主要是看看自己表情是不是太严肃或者太猥琐。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放松、自然点,带点笑模样。这跟圣诞老人那个“和蔼”对上。
第二步,学着观察和倾听。跟人说话,尤其是跟姑娘聊天的时候,我刻意提醒自己少说点自己的事儿,多问问对方,认真听人家讲。以前我可能听两句就抢话,现在试着让人家把话说完,还顺着话题问问细节。这对应圣诞老人“解需求”那点。
第三步,制造点“小礼物”。不是真花钱买东西,是在小事上。比如,一起吃饭主动递个纸巾,看到对方好像有点冷问一句要不要紧,或者记住人家随口提过的小爱下次聊天能接上茬。这种不花钱的关心,我觉得比硬送东西强,有点“小惊喜”的意思。
第四步,保持点“神秘感”。就是说,别一天到晚啥事都找人家,微信轰炸。聊得差不多就主动结束,给自己也给对方留点空间。下次再出现时,带着新的话题或者上面说的那种“小关心”,让人觉得你不是那么“唾手可得”,也不是没事闲的。
实践下来感觉
刚开始挺别扭的。我本来不是那种特别细心或者特能说会道的人,老觉得这么干有点“装”。有时候观察半天,也不知道说啥合适;有时候想给个“小惊喜”,结果弄巧成拙。
但搞大概一两个月,嘿,还真有点不一样。
我自己感觉没那么紧绷。以前跟不太熟的人,尤其异性说话,老怕说错话,现在想着“学圣诞老人乐呵点”,反而放松多。
确实感觉跟人沟通顺畅点。因为多听多观察,更能get到对方的点,聊天不容易冷场。有几次,姑娘还主动说跟我聊天挺轻松的。虽然离“泡到妞”还远,但至少人家不烦我,愿意跟我多说几句。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这种“刻意练习”让我对人际交往这事儿有点新认识。以前觉得就是靠感觉,现在发现里面还是有不少门道和技巧的,而且这些技巧不是让你去骗人,是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更舒服地跟人相处。
总结下
所以你看,我这“圣诞老人泡妞”实践,压根就不是教你怎么扮成圣诞老人去搞对象。它更像是我给自己找个由头,一个模仿对象,去练习怎么变得更会跟人打交道,尤其是怎么更讨人喜欢一点。
什么和蔼可亲,善于倾听,制造小惊喜,保持距离感,这些东西,拆开看都是些老生常谈的社交技巧。但套上“圣诞老人”这个壳子,对我来说就变得好玩点,也更容易记住。
效果嘛不能说立竿见影追到谁谁谁,但起码让我在跟人互动时,没以前那么木,自己也舒服多。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个人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