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丁解牛蚂蚁庄园,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基本经典。道德经约5000字,前37章是“道经”。后44章是“德经”。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经》以道为核心,贯穿了“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宇宙之始,提倡:自然,无为。由此主张政治上“无为”,道德上的“上德不德”,养生上的“清净寡欲”
第二:道家阐述的是宇宙的基本原理,只有在长期的修行,沉思中才能慢慢顿悟。道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道在天,也在人,在身也在心。
第三:道的特征就是: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在遥远的宇宙,道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的一言一行,一胖一瘦,一成一败都在道中。无为而无不为。
我是自哲学创始人,感谢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但是背的单词一两个月就忘了一些?
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就喜欢上了这门学科,一直到高考,所有科目中英语都是学的最好的,高考的时候考了148分,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在高中从事英语教学,一路走来,我觉得在学英语方面还是积累了一些心得,尤其背单词方面如何克服遗忘的问题,也确实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下面就把自己学英语以及背单词方面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学英语真的很简单:
相比较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而言,英语其实就是听说读写四门功课,今天就学英语方面的听力达标和背单词两个方面做以下分享:
1、首先在听方面,重点做到坚持听、反复听、逐词逐句听!①课文听力坚持天天听:
相信听力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高考当中听力是占据了相当比例的分值,从开始学英语开始几乎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会有针对原文的听力素材,这些听力是最佳的听力素材,不管是录制人员的专业度,读音的标准性包括语音语速方面都是最好的,所以课文录音建议天天坚持听!
②熟悉的内容反复听:
做到坚持听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的孩子只是在学到这一课的时候听一次,之后就再也不听了,这样的效果肯定是微乎其微!正确的做法是坚持每天听,哪怕是已经相当熟悉的同一篇内容,反复听,每天听,坚持半年、一年,效果就非常明显,所以这里也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形成每天晚上听听力的好习惯!
③有困难的地方逐词逐句认真听:
除了坚持听,很多学生容易忽视的另外一点就是没有做到逐词逐句听,一定要明白的是,听听力绝不是为了把听力试题做出来就OK了,我们平时听力的练习是着眼于能够形成听力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做题,其实只要听力的能力有了,做题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搞清楚了这一点,听力练习就不能蜻蜓点水、似是而非,而应该听完一遍以后,把里面的生词包括一些专有名词要搞清楚意思,并且标注音标,然后重新再听,直到听的过程中没有障碍为止!
2、背单词作为学好英语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是要求每个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英语就要绝对重视的,当然重点是要掌握方法:①认真学好音标:
一定要认真仔细熟练的掌握48个国际音标的发音技巧,我们当年学英语都是要自己对着小镜子练习口型和发音的,要求非常严格!学好音标以后对于单词记忆非常有帮助,尤其一些长难单词,学好了音标,基本上就忘不了,我们举个例子比如congratulation 这个单词,很多同学记不住,实际上这里面的发音非常标准,我在记忆的时候是把这个单词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con/gra/tu/lation ,按照标准发音来记,基本上什么时候都忘不了,即使有时候你具体字母忘记了,但是只要读音还记得,就能根据发音想起字母来,因为那些字母,哪些字母组合发什么音,绝大部分都是有规律的!
②周期记忆、反复记忆、表格记忆:
曾经有学生问我,死记硬背算不算好的背单词的方法,我说当然算,其实所谓的死记硬背就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的前提下,采用强制循环记忆的办法把单词记住,在我看来,只要能记住就达到了目的,不存在说死记硬背就一定不好的说法,很多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大学生,在临考前突击都是买本专业词典,天天背,很多效果也不错!所以这里的所谓死记硬背其实也是一种办法,换种说法就是周期记忆加反复记忆,也就是说强制自己把所有单词都记住,但是一定不可能永远记住,必须要靠后期反复记忆,一般一个单词想要永久保存在记忆里要反复学习7次才能实现,所谓的7次不是说一次性背7遍,而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反复复现7次以上,比如最开始记住以后,隔两天复习了一遍,再隔三天又复习一遍,如此循环直到7次以上!
③通过大量阅读,来不断强化对单词的记忆:
最有效的记忆当然是理解性的记忆,比如一个单词几个用法,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面什么意思,理解了以后想忘都忘不了,比如second这个单词,除了可以当“第二”这个意思讲以外,还可以翻译成“秒”,所以不同的意思你反复通过阅读看到并且可以游刃自如进行翻译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大量阅读的好处在于,我们通过阅读不断复现学过的单词,相当于是主动学习加被动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一举两得!
英语的地位未来只会强化不会减弱,英语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但是只要坚持,只要找对了方向,用对了方法,英语的学习又非常的简单,所以学英语背单词一定是有方法的,不妨通过今天的学习马上就开始操练起来吧!
如何处理好与孩子沟通的关系?
15岁的孩子,已经处于青春期,正常都会比较逆反。
15岁孩子的母亲,通常上有小、下有老,生活工作辛劳。
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个家里,但是亲子关系差,往往是因为两个人的世界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家长的世界要有又快又好的结果,孩子的世界只有慢慢成长的过程。我儿子小时候说话总是口齿不清、断断续续、无法听懂他要表达什么。一听到他说话的腔调,我就很抓狂:别家孩子口齿伶俐,我儿子却一句话分成5段,还说不清楚。于是一听到他说话,我就忍不住着急打断,批评、埋怨、教方法......他话说一半被我打断,感觉很憋屈,于是生气、痛苦。如此往复,他的表达能力更无法进步了。后来,我学习调整自己心态:孩子的进步是要一步步来。我选择先听他把话断断续续地说完,多给他机会表达,让他感受到我的支持。在一次次断断续续的说话过程中,他说话能力终于提高了。因此,要改善亲子关系,家长应该带头改变自己,不能一上来就要结果。
给孩子机会表达自己的不完美,给孩子时间成长。相信孩子可以变得更好,最终一定会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每个家庭,都有不让父母省心的娃。也许,每个孩子心中还有一对不让自己轻松的爸妈。我也有个儿子,作为家长,每天我的心情都会有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焦虑。
同事笑我:你不是不焦虑的嘛?我回答:我也焦虑啊,只是,很多家长一焦虑就给孩子报培训班,而我相信,要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我的焦虑点从语数外成绩,到运动能力,再到人际关系。孩子问题不断,我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认为,孩子是我的复制品,他碰到的问题,我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于是,我不断学习。在一本《心智力》的书中我看到:
我们同时生活在“三层世界”里,即物质世界、心理世界、系统世界。物质世界,即人的意识、理性所反映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这一层看待事物时,我们往往讲道理、谈对错。心理世界,即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在这一层看待问题时,我们会关注到人的情绪与感受。系统世界,即人所在的系统,以及系统所赋予人的身份和角色。我们同时活在三层世界,因此需要培养用三层世界看待问题的心智模式,单看任何一层都不全面,都有欠缺。应用到亲子家庭中,
家长首先是给孩子物质上的保障,传达社会规则规范孩子行为。其次是心理上关爱孩子,给予抱持的环境,关注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感受。三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过多的说教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陪伴、讨论、以身作则,一起找成就感。最终孩子信任家长,家长相信孩子,大家心连心,建设美好家庭。三层世界构建亲子关系是一个慢过程,但生活慢一点更安全。
生活中我们不是要快速改变孩子,而是给孩子轻松的环境,帮助他让他自己改变;我们不是要省心省力,而是从孩子的问题出发,洞察到自己的修行方向。成长一定不轻松,养娃一定很费心,但好结果带来的快乐其实很短暂,每天进步带来的幸福才更长久啊!来吧,一起大声说:我在成长,我很开心,我在成长,我很开心。加油。如何提高自己作文的写作水平?
关于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由于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是一种创作行为,而且因人而异。所以在这里我开门见山地聊一下小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写作要从学习范文抓起。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范文大多来源于语文课本。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优秀的具有示范性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从语言组织,行文布局,还是从构思立意,思想表达方面来看,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精雕细琢的力作,无一不倾注了作者的心血。那么怎么通过学习范文获得作文技巧?因为文章体裁,谋篇布局,构思方式的多样化,写作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这里针对小学作文简单谈以下几点。
一、从模仿开始。遇到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一定要收藏起来,背诵记忆,进行模拟情景的仿写。一开始可能感觉不习惯,慢慢练习多了,久而久之,逐步掌握了句子和段落,段落和篇章之间的结构关系。
二、从练习句子开始。文章是由句子构成的,平时多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比如,把一个句子改变一下,可以对其扩句缩句,改变叙述口气,加以修饰,或改变句式,比较一下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的阅读效果。从而掌握句式结构和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
三、积累名句。文章的写作离不开引用。任何文章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在写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借鉴别人说过的话,所以平时多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并背下来,关键时候可以让你的写作引经据典,左右逢源。
四、学习范文基本结构,学会谋篇布局。通过学习范文,对范文按照体裁进行归类整理,体会文章结构模式。看作者是怎样通过一篇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的。
一篇好的作文开头要响亮,好像街头杂耍表演,先声夺人。中间内容要充实,要有血有肉。结尾要像刚刚演奏完美妙的音乐一样,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五、修饰润色。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一篇作文在初步完稿后,不妨通读几遍,删繁就简,标新立异,与中心意思无关的内容要略写或者直接去掉,最能突出表现中心意思的内容要详细写,分层写。逐字逐句反复推敲,读起来朗朗上口,不重复啰嗦,干净利落,这个过程就是修饰润色。
六、读写结合,长期训练。多阅读,多练笔,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平时多阅读一些名作,进行品鉴式阅读,即细细品味作者用语的精妙,反复练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时间长了,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以上是本人对于小学生如何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点建议和方法,希望可以有一些实用性的帮助。当然,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真诚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连老师都理解错了?
有这么一个成语,不仅普通人都理解错了,就连语文老师都理解错了,甚至连《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词典也解释错了!
这个成语就是“蛛丝马迹”。
01、错误的解释首先问个问题,“蛛丝马迹”,“蛛”指的是蜘蛛,那马呢?
想必很多人都会说,那不就是马吗?老师都这么说的。
有一些百科则解释道: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再一翻《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词典都解释道:
“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
从而引申为人们可以从细微处发现事情的线索与真相。
比如,“蛛丝马迹”经常用来形容侦查人员的细心观察与判断,查找到案件真凶。
这个成语意思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平时也很常见。
只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词典的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蛛丝马迹”的“马”,不是马匹的马,而是一只虫。
其实,我很早之前就觉得很纳闷。
既然“蛛丝马迹”比喻的是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细微的线索。
“蛛丝”确实很细微, 那么与之并列的“马迹”也应该是很不明显的。
可是,对比蜘蛛,马却是个庞然大物。
骏马奔腾
在没有水泥路、柏油路的古代,马留下的蹄印与痕迹是非常很明显的,根本称不上“隐约、依稀、细微”。
蜘蛛的丝与高头大马的蹄印, 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是很难相提并论的。
因此,我们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 词典和百科将“蛛丝马迹”说成是解释是马留下的蹄印与痕迹很难成立的。
是词典和百科搞错了吗?
是的,确实是搞错了。
如果“蛛丝马迹”说的不是马?那又是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首先得知道成语“蛛丝马迹”的出处。
02、成语出处成语“蛛丝马迹”最早出自清朝文学家王家贲的《别雅序》:
“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蛛丝马迹”在这段记载里指的确实是“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的意思。
问题就在于,这个马真是骑马的马吗?
同时期的清朝文学家夏敬渠在《野叟曝言》中记载道:
“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
夏敬渠就将“蛛丝马迹”变成了“蛛丝虫迹”,这样就更方便让人理解了。
事实上,“蛛丝马迹”的“马”,此马非彼马,此马名为马,实为虫!
蜘蛛通常在房间的顶部结蜘蛛网,而房顶上还有一种虫子, 叫“灶马”。
灶马爬过的地方会留下很多不明显的痕迹, 这就是“马迹”。
蜘蛛丝和灶马爬过的痕迹经常在一起出现,而且都非常的不明显,所以并列称之,于是就出现了“蛛丝马迹”这个成语。
因此这个马指的是“灶马”。
灶马
03、灶马“灶马”虽然也叫马,但它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奔腾而过的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
而是一种活动于灶台上或洞窟内的一种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栖性昆虫小昆虫。
体长36-38mm,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故称“驼螽”。
体表坚实,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
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
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属直翅目蟋螽科。
俗名“灶马”,有的地方也称“灶鸡子”,“土灶鸡”。
灶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
一年四季都可发现它的踪迹。
灶马
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以植物的茎、果、叶为食;入秋后进入居民室内的厨房、灶间、餐馆、墙角、砖瓦的缝隙间,以饭粒、菜屑等为食。
它不是蟋蟀,但长得很像蟋蟀,而且比蟋蟀好抓很多。
因此,我小时候经常抓它玩(我们萍乡称之为“土灶鸡”)。
当然,“灶马”并不好玩,很多时候,玩着玩着,就没多少兴趣了。
不过,古人认为灶马是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这才称它为“灶马”。
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道:
“灶马, 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 足食之兆。”
“促织”就是蟋蟀,而“灶有马,足食之兆也”这句话则表明,在古代人们习惯上认为家里有灶马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只有富裕之家它才光顾的。
在一些地方神话故事中,“灶马”还是灶神的坐骑。
灶王爷骑这样的坐骑?灶马也成精了吗?
而且,灶马是一种对人无害的昆虫,因此大家对它想当无感,一直和它友好相处(相比令人生厌的蟑螂,灶马实在是可爱得太多)。
不仅如此,灶马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因此,灶马是一种益虫!
结语、知道了什么是“灶马”,也就能理解“蛛丝马迹”的意思它指的是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后的印记可以查明它的去向。
从而被大家引申为“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正因如此,在《通用成语词典》解释“蛛丝马迹”时,就明确指出此处的“马”是“灶马”。
因此,有些百科已经纠正过来了。
比如,百度百科的解释就是——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这里也明确指出是灶马。
而这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百科解释
当然,大家知道“蛛丝马迹”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咬文嚼字,更别去和老师较劲(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只为科普,供大家一乐,谢谢大家支持。
如果觉得浪费大家时间,请轻喷[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