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献帝,王宇是王莽的嫡长子?
王莽一生至少育有6子1女,原配王氏育有王宇、王获、王安、王临四子,以及女儿王嬿(后配与孝平帝为后);“侍者”增秩生“功修公”王兴,“侍者”怀能生“功建公”王匡,其长子即是王宇。
王宇是长子,“先生”,享有父母之爱甚多,王莽又何苦将其处死呢?这其中必然是暗含玄机。
首先,出乎意料的是,王莽对于自己的“妻子”之爱并不是那么多。
王莽是元帝刘奭皇后王政君“弟子”,是她的侄儿。刘奭驾崩后,王政君之子刘骜嗣位,是为汉成帝,于是王政君又晋升“皇太后”,位极“至尊”。正是由于王政君的关系,外戚王氏家族也跟着“鸡犬升天”起来,王莽的七个叔伯中,先后有五人就任“大司马”之职,真真是“荣宠至极”。
但这好像跟王莽没什么关系,因为其父王曼“早死,不候”。王政君可怜弟弟家孤儿寡母,遂将其“供养东宫”。其时王莽年幼,还不到进士加爵的年龄,也只好如此了。
王莽从小便是有心之人,“因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并且将他这些叔伯们伺候地服服贴贴的,比如大将军王凤病重时,王莽前往“侍疾”,以致“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数月”。这把王凤感动到不行,寻思无论如何都要抬举抬举自己这个“苦命”的侄儿,遂与死前“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其年,王莽24岁,算是入了仕途。
再后来,王莽凭借个人努力,不断晋升,直至绥和元年(前8年),被拜“大司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总算是追上了自己的叔伯们。是年,王莽不过38岁,真正是“年轻有为”。
那你说,王莽仕途顺遂,位列公卿,那他的亲人们是不是也跟着沾光?
真不一定!
比如王莽母亲生病之时,公卿列候们纷纷安排夫人前往“探视”,却见到王莽之妻王氏“衣不曳地,布弊膝”。王莽好歹是大司马啊!怎么能让自己老婆穿这种衣服呢?于是竟误以为其是王莽家的“僮使”了。
——说起王氏,这个女人也着实可心怜,好不容易生下四个儿子,却被王莽一一逼死,以致“涕泣失明”。小女儿王嬿也在新朝末年的乱局中,跳入火海中活活烧死。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又比如王莽的二儿子王获,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犯法杀了他的奴婢。从彼时的社会风情看,这不是什么大事,然而王莽却不愿罢休,竟然“切责获,令自杀”!这使得王获成为第一个被王莽逼死的子嗣。
具体到王宇,也有史实给予证实——这一年,王莽准备为其娶妻。
王莽上边还有个叫“王永”的哥哥,生前为“诸曹”,却也像他爹王曼一样短命,“蚤死”,留下了遗腹子王光。论年龄,王光比王宇小几岁,那么其婚配的时间要晚于王宇才是。可王宇结婚时,王莽却不愿忽略这个侄儿,竟然安排二人“同日内妇”。这使得王宇以为,父亲对于自己的婚姻“不上心”,哪有兄弟俩同日聚妻的?
显然,王莽如此对待家人,多半是在为自己沽名钓誉了。
时光荏苒,刘骜很快便被赵昭仪赵合德搞到蚪尽而亡(前7年),哀帝刘欣嗣位……
说起来,成哀两帝,以及其后的孝平皇帝是“同祖”的,皆为元帝刘奭子孙。刘骜是刘奭长子,而刘欣则是刘奭二子定陶王刘康之子。说白了,成哀二帝是“叔侄”关系。
刘骜嗣位及至年过四十,仍无子嗣——这倒不是因为刘骜身体有什么问题,生不出娃来,而是与皇后赵飞燕姐妹有关。据史书记载,这姐妹俩至少害死过成帝两个子嗣,比如刘骜和“许美人”的一子:
许美人元延二年怀子,十一月乳。昭仪谓帝曰:“……许美人儿何从生中!”……后诏使中黄门靳严从许美人取儿去,盛以苇箧,置饰室帘南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五》
不管史书记载真假吧,反正,刘骜膝下无子成了无奈的现实,而这急坏了母亲王政君,遂令其择子以延国祚。最后, 选来选去选中了刘欣“为太子”,其时刘欣刚刚17岁。
在汉庭看来,选立刘欣,事实上是将其“过继”给了刘骜为子。既然是过继,那就免不了要处理一下其与父母宗亲间的关系。其时刘康已殁,仅余其母丁姬,以及祖母定陶傅太后尚存,特别是傅太后,其在拥立刘欣为嗣的过程中,机关算尽:
……定陶王祖母傅太后随王来朝,私赂遗赵皇后(赵飞燕)、昭仪及票骑将军王根。后、昭仪、根见上无子,亦欲豫自结为长久计,皆更称定陶王,劝帝以为嗣——《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四》
起初,刘骜的想法是刘欣“既奉大宗后,不得顾私亲”,并且规定丁姬、傅太后“自居定陶国邸,不得相见”。但很快就妥协了,改成了“十日一至太子家”。待到刘骜殒命,刘欣嗣位之后,这个规矩就变得愈发模糊以至无有了。毕竟,刘欣年龄已大,不是那么好控制了。他当皇帝以后,为自己的母家和祖母家谋求政治权利,也是无可厚非。
但国不可有“二君”,亦不可有“二外戚”,于是以傅太后丁姬为主的哀帝外戚,与以王政君王莽为首的成帝外戚之间的权利之争,便是不可避免得了。
这天,刘欣在未央宫摆酒,也邀请了傅太后参加。“内者令”很聪明,虑及傅太后皇帝祖母的“至尊”身份,便将其座次安排在了太皇太后王政君旁边。可是王莽看到后却大怒道:“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并且命令内者令重新为其安排座位,“更设座”。
傅太后听说后,当时就急了——“大怒,不肯会,重怨恚莽。”
胳膊拗不过大腿!不管怎么说,现在是人家刘欣的天下,你这么做不是在打皇帝的脸么?于是王莽一寻思,得罪了傅太后,刘欣少不了给自己“穿小鞋”,我还是自己闪吧?便向刘欣递交辞呈,“乞骸骨”。刘欣表示同意,遂“罢就第”。
当然,以上只是双方交峰时的一个缩影,类似情况还有不少,以至于哀帝年间,王莽落得“两起三落”,退出了权利舞台。
这样的权术争夺,于王莽而言无疑是“无益”且危害巨大的,要不是刘欣死得早,估计他这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公元前1年,仅做了7年皇帝、年仅24岁的哀帝刘欣驾崩,王政君主政,遂又把“在野”的王莽找了回来,委以“大司马”之重任,并就另立新君的问题,征求他的意见。最终,二人改立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
刘兴也是刘骜的兄弟,所以这成平二帝之间也是“叔侄关系”,而且不例外,也是以“过继”,即成帝后人的身份嗣位登基的——估计刘骜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死了这么多年,又被过继来一个儿子。
刘衎嗣位时年纪尚小,仅有8岁,非常方便王莽控制,而家世方面也比刘欣差些。此时刘兴,以及其祖母中山冯太后(名将冯奉世之女)均已不在,仅余其母卫姬尚存。卫姬十分可怜,生下刘衎才两年,丈夫刘兴就过世了(前8年),没过过多少舒心日子,也只得将所有希望都放在儿子刘衎身上。
现在,刘衎被立为皇帝,王莽学聪明了,自思:
绝不能再走老路,绝不能再出现哀帝年间那种两大外戚集团相争的局面,一切都要以我“老王家”马首是瞻!
于是王莽一方面“拜帝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帝舅卫宝、宝弟玄爵关内候。赐帝女弟三人号君”,给予卫氏宗亲以实实在在的爵赏;另一方面又下了“死命令”:绝不允许卫氏宗亲前往长安——“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师”。
人家卫姬就这么一个儿子,两人相依为命多年,你现在一纸诏书就让人家母子永隔?这谁受得了?是不是太不仁道?于是,卫姬痛苦万分,“日夜啼泣,思见帝”。这可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那现在卫姬是不是什么办法都没有了?
也不尽然!她还可以找王莽的儿子想想办法,比如王宇。
也不知道是王宇从卫姬那里拿了东西,还是他自己有良心,觉得父亲这样做实在过分,遂跟父亲讲,说您现在隔绝卫氏是不是不太好啊?等到皇帝将来长大了,还不得怨恨您?(“恐帝长大后见怨”)——或许,王宇没想过,王莽是不会让刘衎长大的。
光劝王莽还不够,王宇还给卫宝写信,要其令卫姬上书谢恩,并痛斥一下丁、傅二外戚当年之恶,以此来表明自己是绝对不会与王氏为敌的。
就这点伎俩还想对付王莽?
果然,王莽不为所动!
这可怎么办?
按理,王宇走到这一步已是仁之义尽,即便就此罢手,卫氏也不好怪他什么!
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容易“拧”,而且一“拧”到底非把事情做成不可,这里,王宇就较上劲了,非要他父亲转心回意不可!
接下来,王宇找到老师吴章及大舅哥吕宽商议。就此,吴章出了个馊主意,“以莽不可谏而好鬼神,可为变怪以惊惧之”,这样的话,王莽就能“归政卫氏”了。
于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吕宽提着一桶狗血去到王莽家门口喷洒,不料“门吏发觉之”。
这个事其实可大可小,只要你没被抓住就好;你一被抓就不好办了,天下人都会以为王莽父子不和,你让王莽怎么处理呢?
不处理吧?自己刚刚就位大司马,天下人岂不笑话死他,以后这大司马也别干了,政治生涯就此终结;处理吧,王宇是自己亲生,怎么下得去手呢?
而王莽又是一个极要脸面之人,想到自己努力十几年的政治报复尚未实现,反被这一桶狗血给洒没了,岂能甘心?遂思来想去,想去思来,狠下心来牺牲儿子,遂“执宇送狱”,并且为了让他死的体面些,少受皮肉之苦,令其“饮药死”。
得,王宇就这么丢了卿卿性命……
那你说,这个事儿王宇就没错吗?
显然,他把政治想得太简单了,他只是想让卫氏母子团圆,却未曾料到这样做的政冶后果,而王莽则想得比他深,更看得比他远——即便现在不处理王宇,恐怕他将来也会为自己的单纯而付出沉重代价。
当然,王莽在将儿子送往天国之时,内心是极度痛苦的,他多么希望儿子能跟他想得一样,并与他并力相前呢……
只可惜,再也不能够了……
参考:《资治通鉴》、《汉书》
(网图、侵删)
公元前是什么时候起?
公元就是耶稣的诞生日,也就是今天啊。向前就是公元,向后就公元前。若你还是不明白,那么你如果读过书,学过正负数。公元就相当于零,公元后就是1~~~100~~~2017~~~无穷正数。公元前就是-1~~~-2~~~~-10~~~~~-10000(公元前1万年)~~~~负无穷数。还有那个坐标轴,左是负数,右是正数,中间是零。若你硬是问公元前什么时候起,答案就是无穷无尽的一个数。也就是坐标轴向左延伸至无穷……反过来,公元前的结束——则是零。公元的起始点也就是零或者壹。为啥零或1要选择,曾经公元2000年的时候,西方竟然发起了一场,21世纪空间是2000年起,还是2001年起,唉……真是无言以对
究竟是哪个皇帝的妃子?
贾元春的结局,是做了朝廷两派势力争夺国家政权而进行残酷斗争的政治牺牲品。作为一个小说人物形象,应该说主要是一种艺术的虚构,但也吸取了一些历史生活原型的情况素材。
由于元春的妃子身份实际上与清朝的选秀女制度有关系。贾元春和贾宝玉同父同母,是贾政和王夫人生的,很小的时候就被选送到宫中作女史去了。女史就是去皇宫或王府服侍皇帝、太子、王子,如被皇帝看中,或者跟了太子,而太子继位当了皇帝,地位就会上升,成为嫔妃。即使只是跟了王子,也能成为王妃(福晋),娘家就算皇亲国戚。在清朝,旗人的女儿到了一定年龄,都要送去应选,叫选秀女,看过清史讲座的都知道。比如薛宝钗一出场,就是准备去应选的。被选中的秀女,如被皇帝临幸,可能被封为各种等级,有常在、答应、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当然皇后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现在清宫戏一类很多,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
而贾元春,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介绍“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后面“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元春的地位就上升了,按小说中描写,是“咱家大小姐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下来就是“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贾府建大观园,元春回家省亲。元春省亲这种描写或取材于雍正、乾隆时期曾有让老太妃回王府省亲居住的素材,又或以变形的手法影射康熙皇帝南巡而曹家接驾的历史真实事件。
再有就是联系到作者的家庭关系,曹雪芹的姑妈,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是王妃,而后来纳尔苏卷入了康熙的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和他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祯(雍正继位后改名允禵)争夺皇位的斗争,被“圈禁”在家死去,作为他的王妃,当然也是担惊受怕。另外就是那个立了废,废了又再立,最后还是被废掉的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他的生日是五月初三,小说里写元春让贾府五月初一到初三打平安醮,似乎有意关联胤礽的生日。
小说中写到了一个叫“义忠亲王”的人,就是秦可卿死了以后,她的公公贾珍想给她买一副超级好的棺材板,而薛蟠就推荐了原来准备给义忠亲王用的一副,因为义忠亲王“坏了事”—— 就是政治上犯罪了,倒台了,没资格再用那么高级的棺木了,于是薛蟠卖给了贾珍。“义忠亲王”这个号很怪,因为按照传统伦理,忠在前,义在后,应该是“忠义亲王”,从来没有个“义忠亲王”这种说法。显然,写“义忠亲王”的名号是有深意的,可能就是影射废太子胤礽。贾元春让贾府在胤礽的生日去打平安醮,就意味深长了。和“义忠亲王”相对的,是“忠顺亲王”,前者是“义”冒在了“忠”前面,后者却是“忠”而且“顺”。而这个“忠顺亲王”,却是贾家的对立面,就是和北静王争夺蒋玉菡,问责贾政的那一位。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些情节,是影射雍正和他的兄弟们争夺皇位的历史,“忠顺亲王” 是历史上忠顺于雍正的那一派人的艺术化身,“义忠亲王”和北静郡王,则是历史上反对雍正那一派的皇族势力的艺术化身。贾家,贾元春,是曹家的艺术化身,因为曹家和李煦家等,历史上都是雍正的对立面,被雍正治罪抄家。曹雪芹通过写贾元春的命运,就是在影射这些皇子们争夺皇位的斗争,曲折地反映自己家族受到皇子夺位斗争连累而家破人亡的悲惨历史。
贾元春封了妃子,她的父亲贾政进宫去向皇帝谢恩后,又送他去东宫。东宫是皇太子的宫殿,这个情节也很微妙,女儿被皇帝封了妃子,为什么还要去皇太子的宫殿里去呢?贾元春能够回家省亲,则是起因于皇帝“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因而想到应该让妃嫔们也回家看看父母,才符合“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清朝只有乾隆晚年当过太上皇,那已经是曹雪芹去世后很久了,在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候,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都是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从来没有过太上皇,曹雪芹为什么要凭空杜撰一个太上皇呢?
这应该是一种艺术变形手法,就是用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的历史典故,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围绕着继承皇位的复杂情况都巧妙地融合进去。太上皇、皇帝和皇太子,所影射的人,可能既包括康熙、雍正,也包括胤礽、乾隆,“三朝秘史”就这样通过艺术的形式微妙地暗示出来。
康熙的废太子胤礽,不仅是康熙朝与雍正等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重要角色,而且到了乾隆初年,胤礽的儿子弘皙又和乾隆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而据周汝昌先生研究,曹家在雍正年间被抄家后,到了乾隆初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家道有所复兴,因为乾隆平反了雍正朝的一些案件,但很快,曹家又卷进了弘皙和乾隆的政治风波之中,再一次彻底败落。
这样一些围绕着继承皇位而斗争的皇家政治秘辛,在对贾元春的描写上有独特的艺术体现,那就是曹雪芹将在后二十八回中写到贾元春生皇子,从而卷入了有关皇位继承权的宫斗。这在第五回预示元春命运的“册子”中有所暗示。册子上的图画是“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一般解释是“弓”谐音“宫”,香橼又叫枸橼,果实长圆形,黄色,“橼”可以谐音元春的“元”和冤枉的“冤”。那意思是,元春之死是一桩宫斗冤案。而这幅画配的七言绝句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里的“榴花开”是用一个典故,北齐时有一个皇帝到妃子的娘家,妃子的母亲献上一个石榴,因为石榴有许多子,祝福皇帝和妃子多生儿子。其实图画上的弓也是一个生儿子的典故,《礼记》里面记载,周朝开始的规矩,生了男孩子要在门口挂弓,国君生了儿子,用桑弓木箭射天地四方,是一种庄严的仪式。
那么,通过这两个生子的典故,元春宫斗而死的冤案就可以看出一个轮廓:贾元春生了皇子,引发宫廷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元春最后在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中成了牺牲品。“二十年来辨是非”,贾元春是二十多岁时生儿子时死去的(诗词里面说整数,不一定是正好“二十”岁)。“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贾元春当了皇帝的贵妃,比她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的际遇都更荣华显贵,但她的命运结局也更凶险,“虎兕相逢大梦归”,在“虎”和“兕”(抄本中“兕” 或作“兔”)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中元春“大梦归”—— 悲惨地死掉了。这当然也就把曹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经卷入并身受其害的经历记忆,就是围绕着皇位继承而发生的那些残酷的斗争巧妙地传达出来了。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死抠,把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一一对号入座,因为小说是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历史实录,会有许多艺术的变形、混融、夸张、虚构。
如何引导11岁的孩子学历史?
谢谢你的提问。
把握11岁孩子的心理特点11岁的孩子,正常来说,是上五年级了,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以下的特点:开始关注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并有自己的初步见解,但易被身边人的思想所影响;学习兴趣广,这时候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开始独立思考、追求与探索。五年级的孩子可能内心也会有波动,毕竟再一个学期就六年级了,也会有一种升学的压力,需要合理的疏导。
孩子读书以后,想象力更丰富,智慧点燃孩子的希望
双向互动,强化角色扮演现在的孩子本身普遍具备很强的学习主动性,他也不缺乏学习历史故事的氛围,你可以引导着孩子,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推导,比如说假如你在野外生存,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去生火呢?你觉得在古代那个环境,如果是你会什么东西去打野兽呢?在这个过程中,给他讲解钻木取火,古代人类的进化史,包括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和知识,因为他本身有代入感,参与过体验了,印象会比较深刻。
孩子在读书中变得很开心
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开拓眼界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有一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你没有看到,单凭文字和别人的讲述很难准确理解含义,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比如刚才说到的石器时代,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出土的文物,让孩子“大开眼界”的方式,这时候可以在旁边对孩子进行提问和讲解,让孩子对学习到的知识有更深的体会。
带孩子参观历史博物馆
担任小小历史志愿者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学期的兴趣很多时候是来源于一种氛围,和身边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我之前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就看到里面有很多小小志愿者,很多也就是小学生,就是作为博物馆的讲解志愿者,别看他是个孩子,讲起来,丝毫不逊色大人,在这个一遍又一遍的复述和参观者的提问中,孩子对这个历史的记忆就更加深刻和丰富,这个过程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记忆能力,游客对孩子的认可、表扬、互动的过程中,也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途径。
孩子担任小小讲解员
培养孩子爱国、责任担当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孩子说我为金钱而读书,有的孩子说我为名利而读书,有的孩子说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而读书。你觉得这三个孩子的未来,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个孩子不明白自己努力读书是为了什么,根据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他的未来就很容易陷入迷茫。如果说一个家长引导孩子为了名读书,可能他会成为一个名人,为了钱读书,可能他会成为一个成功商人,但是厚德载物,我们很难保证他的根基是稳固的,会一辈子顺畅。如果一个家长从小培养孩子为国家和民族奋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样的孩子我觉得未来可期。
孩子认真写字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祝您孩子儿童节快乐,快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大家好,我是梅溪沐雪客,期待您的探讨,关注,谢谢您的阅读。
但为什么是嘉靖即位?
明朝最痴情的皇帝朱见濡(原名朱见深),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儿子最多——14个!见濡皇帝孙子也不少,但也不能算多,算下有20个呢!比朱元璋的儿子们数量还少了6个。这么多孙子中,为什么偏偏是嘉靖皇帝?难道因为嘉靖皇帝的老婆最多——51个!当然不是!这其实得感谢明太祖朱元璋,是《皇明祖训》让嘉靖从连王爷都不是的年轻人,连升三级——称为君临天下的帝王的!
一、明宪宗的一家!1、十四个儿子的明宪宗
明宪宗的老爸明英宗,他想做英雄,御驾亲征把自己征成了俘虏,好不容易回来后,还被老弟明代宗圈禁。
2岁的朱见深没多久也成为了前太子,全靠大他17岁的万贞儿宫女照顾他。明英宗南宫复辟后,朱见深改名朱见濡,再次成为太子。等到朱见濡即位,是明宪宗成化帝。
他前后拥有18位后妃,他的最爱自然就是“阿姨贵妃”万贞儿。爱她就让她生个小孩,明宪宗的长子就是万贞儿所生(1466年2月4日),明宪宗是想让他继承大统的,可惜只活了十个月,连个名字也没留下。
三年后,皇次子朱祐极诞生,还不到两岁就封为皇太子,可这个皇太子没撑到三岁就薨了,谥号悼恭太子!
比悼恭太子小一岁的是朱佑樘,他就是明孝宗。皇四子是明睿宗朱祐杬,朱祐杬与皇五子岐惠王朱祐棆(lun)、皇八子雍靖王朱祐枟一个母亲都是邵氏。皇六子朱祐槟为益端王,老七衡恭王朱祐楎,老九寿定王朱祐榰(zhī),老十夭折,皇十一子是汝安王朱祐梈(pēng)。十二王爷泾简王朱祐橓(同蕣)、十四王爷申懿王朱祐楷一个母亲都是杨恭妃。十三皇子是荣庄王朱祐枢。
2、二十个孙子的明宪宗。
老三明孝宗朱佑樘有两个儿子,老大是明武宗朱厚照,老二是蔚悼王朱厚炜。
老四明睿宗朱祐杬两个儿子,老大朱厚熙、老二朱厚熜。
朱厚熜老六益端王四子,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金溪庄惠王朱厚煌、玉山恭安王朱厚熠。
老七衡恭王朱祐楎六个儿子,衡庄王朱厚燆、玉田怀简王朱厚烃、新乐端惠朱厚熑、高唐端裕王朱厚煐、齐东温惠王朱厚炳、邵陵王朱厚煃。
老十二泾简王只有一个未封王的儿子朱厚烇
老十三荣庄王朱祐枢有六子, 荣怀王朱厚勲、福宁怀僖王朱厚熹、惠安康和王朱厚煦、永春荣简王朱厚烮、富城康定王朱厚然、贵溪端靖王朱厚 (zēng)。
3、一夫一妻一子〇孙的危机
明宪宗是最痴情的皇帝,大他十七岁的万贵妃一薨,明宪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还不到八个月明宪宗就崩了。
继位的是明宪宗家的老三朱佑樘,朱佑樘不仅是明朝而且是整个封建王朝最专情的皇帝。他专情到什么地步呢!一生只爱一个女人,并且严格践行了一夫一妻制。
朱佑樘身为皇帝,没有一个嫔妃,只有一个皇后——孝康敬张皇后。作为家天下的皇帝,一夫一妻很容易出现继承人危机!孝康敬皇后为朱佑樘生了两个一女两儿,女儿是太康公主,儿子我们上面有介绍,但老二朱厚炜夭折了,伤心的朱佑樘追封他为蔚悼王。明朝的皇帝大都短命,和汉文帝(汉太宗)、宋仁宗齐名的明孝宗朱佑樘只活了36岁。
15岁的老大朱厚照继位,是为正德皇帝。在婚姻上,他不学他爷爷的痴情,他老爸的专情,整个是一个滥情。
他后妃一共八人,说起来好色不愁孩子呀,要命的是朱厚照那么多老婆,还经常宠幸其他女人,愣是一个都没怀孕。究其原因,他应该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不孕的原因一样。
明孝宗一支就出现继承人危机,他一夫一妻一子(次子早夭)导致了〇孙!皇帝无子,皇帝发愁,王爷开心。
想当初汉武帝没生出儿子时,开心的是皇叔刘安,为此刘安没少在京城花钱。
朱厚照不育,最开心的是皇叔祖宁王朱宸濠。朱宸濠跟刘安一样,没少给宫里撒钱,他想着让自己的儿子做朱厚照的继子,这样以后他就是太上皇了。
当初,朱棣起兵就有宁王的帮忙,说好的中分天下,却把宁王封到南昌。从第一代宁王朱权开始,这仇就结下了。宁王的努力没白费,朱厚照又是批准恢复他的卫队,又是让宁王的长子朱拱樤参加献祭,这意味宁王以后可以做监国,儿子可以做皇帝的。
这等好事,怎么能轮到他一个外人,最终被太监给搅黄了。宁王后来也反了, 反的理由是说朱厚照不是皇家血脉,而是民间抱养,这种说法大家都信。因为这个传言,很早就有了,并惊动了当时的皇帝朱佑樘,明孝宗一处理,却起了反作用。
首先,朱厚照和朱佑樘长得不太像。其次,朱佑樘结婚四年后才生的朱厚照。再次,郑旺一直喊着自己是朱厚照的姥爷。最后,郑旺还没被处死。宁王就是根据这个起兵了,朱厚照立即御驾亲征,最后王阳明把朱宸濠给灭了。明武宗觉得不过瘾,于是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再让朱厚照抓一回!搞定宁王,1420年年底处死宁王,不到三个月朱厚照就驾崩了,享年卅一岁。
二、天上掉下了个大馅饼。大行皇帝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谁来接班?1421年明武宗在世的叔叔们,分别是衡恭王、寿定王、汝安王、泾简王、荣庄王,按兄弟排序是老七、老九、老十一、老十二、老十三。寿王、汝王没有孩子直接pass掉,泾王只有一个儿子还夭折了也不行。剩下的就是衡王和荣王,可子以母贵,两人的生母一个是德妃,一个是端妃。
当时身份最高贵且有子的是贵太妃邵氏,她有子三人,分别是老四朱祐杬、老五朱祐棆、老八朱祐枟。遗憾的是,三个儿子都薨了。说起这美艳可人的邵氏,还有段传奇。她小时时家里穷,媒人给她介绍对象,介绍一个死一个,命硬克夫,连指挥使也降不住她。
年十四,聘者七人皆死。一指挥聘之,已上马迎矣,坠而死。——涌幢小品
看来也只有皇帝能降住她了,嫁给皇帝后生了三个儿子,她也由宸妃生为贵妃。从年龄上来说,老四朱祐杬最合适。可老四在1419年就去世了,谥号都有了叫兴献王。兴献王的兴国封在湖北的钟祥,兴王两个儿子,老大朱厚熙只活了五天,老二朱厚熜年满14岁。
朱厚熜聪明好学,谦逊有礼,人设很好,人缘超好,深受父母朝臣的喜爱。至于衡恭王的儿子,连衡王都没资格,更何况衡王的儿子呢!再说衡王的儿子太小太小不符合即位条件。
明武宗驾崩后,明武宗的义子朱彬,意欲谋权乱政,继承大统。朱厚照不仅好玩,还宠信太监,九千岁刘瑾被处死后,他义子又专权了。
这个朱彬本姓江,原本是蔚州卫(今河北蔚县)指挥佥事,后来他贿赂宠臣钱宁得以面圣。明武宗学习武松打虎时,被老虎逼到墙角,钱宁吓得哭着喊乱哆嗦了,朱彬奋勇向前与虎搏斗,救了明武宗。明武宗从此非常宠信他,让他担任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帅。当时的皇太后、首辅杨廷和对江彬非常不满。他们一方面擒获江彬,一方面立朱厚熜为帝。
杨廷和拿出明太祖的《皇明祖训》请求太后同意自己立朱厚熜为帝,关于皇帝没有儿子,朱元璋的规定是。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法律》
说老实话,这条规定也解决不了朱厚照的难题。如果朱厚照的亲弟弟朱厚炜还活着,张太后比谁都愿意立自己家的老二。没亲弟弟,就只好找堂弟了,如果朱厚熜的大哥朱厚熙不死的话,那么继承大明帝位的一定是朱厚熙。
于是就变通很多了,还要综合考虑。朱厚熜是嫡次子,但长子去世,可以视为嫡长子。朱厚熜的奶奶是贵妃,虽然不上是嫡但那也是次嫡,身份上高贵的。还有朱厚熜温良恭俭让是个优秀的皇家好王爷,比朱厚照好很多。
我想杨廷和就是这样考虑的,而张太后也是如此,两人一碰头,这事就定了。为了确保正统性,再以大行皇帝遗诏的形式颁布,就更正规了。
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朱厚熜就由兴王升级为皇帝了。最初杨廷和的意思是,让兴王朱厚熜升级为皇太子成为朱佑樘的继子,认生父朱祐杬为叔。别看朱厚熜只有15岁,却不愿意乱认爹,而且也不用杨廷和给自己拟定的绍治年号。
朱厚熜一上位就给自己拟定了嘉靖的年号,并开启了为父正名的大礼议之争。最终嘉庆皇帝大获全胜,不仅自己是皇帝,连自己的老爸也被追尊为皇帝!
由此可见,朱见深有很多孙子不假,但无论从尊贵还是年龄还是能力,综合而言朱厚熜无疑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