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天灾军团,历史上突厥为什么会消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突厥的崛起
突厥汗国在我国北朝后期崛起之后,势力发展很快,在公元554年,击灭了柔然汗国,做了蒙古草原的主人,其后又“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即坚昆,今称吉尔吉斯),威服塞外诸国”(《周书·突厥传》)。
突厥汗国的版图,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铁门,南自长城塞上,北包贝加尔湖,东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大汗的牙帐,设于鄂尔浑河畔的于都斤山(或作郁督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1.突厥的分裂
突厥大汗在经营西域的时候,是由突厥第一代大汗伊利可汗之弟室点密可汗来担任统帅的。《旧唐书·西突厥传》说到室点密“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这就是西突厥分藩的开始。但这时西突厥最高首领还只是突厥大汗下的西面可汗,还没有完全独立,因此在“本藩为莫贺咄叶护”,而不用可汗之号。
到了室点密可汗之子达头可汗继位,东突厥王室内部矛盾发生,达头可汗开始摆脱东突厥,而独立出来,史称西突厥。
2.突厥的强盛
当北周、北齐对峙之际,正是突厥大汗他钵可汗在位时期,其国富强”,“弯弓数十万,别处于代(代郡)、阴(阴山),南向以临周、齐,二国莫之能抗,争请盟好”(《北史·突厥传》)。北周武帝娶突厥大汗女为后,又以赵王宇文招女千金公主妻突厥沙钵略可汗。北周“既与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突厥在京师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者,常以千数。齐人惧其侵略,亦倾府藏以给之”(《周书突厥传》)。
这就使突厥可汗更加骄傲,他钵可汗甚至对他的臣下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到了隋文帝代周称帝,待突厥稍薄,可是突厥汗要求隋却比要求周、齐更加苛刻了。因此,双方的关系,大大恶化起来。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众四十万,西起鄯州(治乐都,今青海乐都),东至幽州(治蓟,今北京西南),分道入侵。沙钵略可汗亲率十余万众,侵入塞内,进至武威、天水、延安等地,西北沿边,受害最烈,“六畜咸尽”(《隋书·突厥传》)。
由于突厥汗国是个早期奴隶制国家,“家法残忍”(《隋书·突厥传》),被突厥汗所征服的一部分臣民和突厥族本族人民如果触犯统治者特权,往往都会遭到“为奴为婢”(突厥文《阙特勤碑》)的严厉惩罚。从而决定了当时突厥汗国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
3.隋大胜突厥
所以突厥汗国的实力,貌似强大,实际上在突厥人民和各族人民不断反抗之下,国力已经大大地削弱下来了。隋文帝看到突厥汗国的这些弱点,决定进行反击。乃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式下诏告诉臣民,指出突厥的大肆掠夺已忍无可忍,隋文帝并指出突厥当时有五个可汗并立,“昆季争长,父叔相猜,外示弥缝,内乖心腹”。突厥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在加深。同时还指出突贩贵族“世行暴虐”,“部落之下,尽异纯民,千种万类,仇敌怨偶,泣血拊心,衔悲积恨”。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而受突厥所役属的周围国家,“东夷诸国,尽挟私仇;西戎群长,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徒,切齿磨牙,常伺其便”。指出突厥汗国尽管表面强大,实际是非常虚弱的。同时诏文中还指出突厥那几年正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种类资给,惟藉水草。去岁四时,竟无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烧尽,饥疫死亡,人畜相半。旧居之所,赤地无依,迁徙漠南,偷存晷刻”(《隋书·突厥传》)。
这样,尽管突厥可汗动员了四十万大军来进犯边塞,深入内地,但是客观形势还是对隋有利的。与诏文发表同时,隋文帝任命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定,尚书左仆射高颎,尚书右仆射虞庆则等并为行军元帅,杨爽出朔州道(自今山西朔州出兵),高颎出宁州道(自今甘肃宁县出兵),虞庆则出原州道(自今甘肃固原出兵),窦荣定出凉州道(自今甘肃武威出兵),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自今河北冷口、喜峰口一带出兵),分八道出兵抗击突厥。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的四月,卫王杨爽和沙钵略可汗的主力会战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突厥大败,沙钵略可汗“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其军中无食,粉骨为粮,加以疾疫”(《资治通鉴》陈至德元年),损失极大。
3.臣服隋朝的东突厥
由于突厥诸可汗之间,貌合神离,权力分散,随着军事上的失利,突厥贵族内部矛盾也大大尖锐化起来。沙钵略可汗于兵败后,掩击阿波可汗牙帐,尽并其众,并杀阿波可汗之母。阿波逃奔西面达头可汗,乞兵东击沙钵略,沙钵略部落归附阿波的,将近十万骑。贪汗可汗也因沙钵略可汗夺其部众,而逃奔达头可汗。于是西面突厥推阿波可汗为大汗,与沙钵略对抗。
虽然阿波可汗不久失败,但过去名义上统一的突厥汗国,至此(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东西突厥连年攻战不已,削弱了各自的力量。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沙钵略可汗向隋致书请和,表示“此国(指东突厥)所有羊马,都是皇帝畜生,彼(指隋王朝)有缯彩,都是此物,彼此有何异也”《隋书·突厥传》)。从此隋和东突厥通过互相馈赠的形式,加强了经济联系和交流。
如沙钵略可汗病死,隋赠突厥缯彩五千段,至都蓝可汗继承汗位时,隋又赠物三千段;突厥也送给隋王朝马一万匹,羊二万口,驼、牛各五百头。双方并在沿边地区设立互市场所,用来交换物资。
东突厥沙钵略可汗死后,弟处罗侯立,是为叶护可汗(亦称莫何可汗)。叶护可汗在隋王朝支持下,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西征,生擒阿波可汗。但在第二年再次西征时,中流矢身亡。沙钵略可汗子都蓝可汗继承大汗位,以叶护可汗子染干为突利可汗(小可汗)。
隋文帝利用了都蓝染干之间的矛盾,于开皇十七年,以宗女义成公主妻染干,而大汗都蓝可汗向隋求婚,反而不允。于是都蓝可汗率兵进攻染干,染干战败归隋。隋以染干为启民可汗,初居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继又迁之于河套内的夏(州治岩绿,今陕西横山西)、胜(州治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二州之间(即今鄂尔多斯草原),东西据河数百里地,为其畜牧之地。不久都蓝可汗也为其部下所杀。
启民可汗既保塞而都蓝可汗又死,西突厥一度并有东突厥故地(在隋开皇十九年至仁寿三年,即公元599-603年这一段时间内),版图东尽大兴安岭。后因西突厥贵族连年发动战争失败,准噶尔盆地的铁勒(即高车)开始独立,其东面奚、霫等五个部族也挣脱它的羁縻而倾向隋朝。隋乘机出兵助启民可汗收复东突厥故地。
自启民可汗和隋建立亲密关系之后,东突厥汗国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获得进一步的加强。启民可汗不断赠送马匹给隋王朝,隋王朝也回赠启民可汗很多缯彩,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一次就赠送启民可汗和东突厥部落酋长缯彩总数达三十万匹之多。
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便大大地促进东突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到十五年,东突厥汗国重又强大起来。
4.东西突厥的再次强大
启民可汗死,子始毕可汗嗣立,因隋炀帝的政治腐败,东突厥和隋的关系也迅速恶化。大业十一年,隋炀帝避暑汾阳宫(今山西宁武西南管涔山上),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隋炀帝于雁门(郡治雁门,今山西代县),不久解围而去。
后来“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凌中夏”(《隋书·突厥传》了。西突厥在达头可汗(公元576-603年在位)时,曾雄长西域,并一度占领漠北,进扰隋的边郡。后因部众背离,而势力骤哀,又因归路被铁勒切断,逃奔青海草原,不知下落。继达头可汗而为西突厥大汗者为都六可汗。都六可汗驻牧于乌孙故地(今伊犁河流域)。其西南部则为达头可汗之孙射匮可汗所统治,射匮可汗遂成为西突厥大汗。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里海,自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尽受西突厥汗役属。
射匮可汗死,弟统叶护可汗立,“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通典·边防典》)。西突厥可汗的牙帐,原设在龟兹以北阿羯田山北麓之应娑(今新疆和静西北裕尔都斯谷),此为南庭,亦即冬都。后来又移庭于楚河、锡尔河两河之间的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山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此为北庭,亦即夏都。
二、东突厥的再次强盛及衰灭
隋末唐初之际,北方的东突厥重又强大起来,“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突厥传》)
当隋末乱世之时割据称雄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等,震慑于突厥的兵威,“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通典·边防典·突厥》)。突厥统治者也有意培植刘武周、梁师都、李轨这些势力,利用他们来达到掠夺和奴役中原人民的目的。
1.唐臣服东突厥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专意经营关中,也曾派遣刘文静北使突厥,与之结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突厥始毕可汗死,弟处罗可汗立。同年十一月,处罗可汗死,弟颉利可汗立。
那时唐王朝的统一局面已接近完成,而突厥可汗却日益加紧其对唐的干涉。自始毕可汗起,就利用刘武周、宋金刚等几度攻陷唐的并州。处罗可汗时,又迎隋炀帝妻萧皇后及隋炀帝孙杨政道(隋炀帝第二子齐王杨暕的遗腹子)入突厥,并立杨政道为隋帝,居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把一万多流落在突厥的汉人,拨归杨政道管理,想利用杨政道充当傀儡,以便利突厥对中原的统治。
史称颉利可汗“兵马强盛,有凭陵中夏之志”《通典·边防典·突厥》)。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围攻并州,进扰汾、路诸州,掳掠男女五千余人而去。到武德七年八月,更自原州(治平高,今宁夏固原)大举南侵,有万余骑到达豳州(治新平,今陕西彬县),离长安不到二百里地。唐高祖甚至欲焚弃长安,迁都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州)。李世民竭力反对,主张坚决抵抗,高祖乃命世民率兵抵御突厥,突厥旋亦退兵。
尽管唐初突厥贵族为了掠夺人口和财物,不时侵扰中原,但在这一时期中,突厥和唐之间的经济联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唐武德八年,曾在北楼关设互市,与突厥交易,突厥卖给唐大批牲畜。当时中原地区受战乱影响,民间普遍缺乏耕牛,通过互市,使中原地区“杂畜被野”(《资治通鉴》唐武德八年),初步解决了内地耕畜不足的困难,这对唐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唐王朝也通过赠送和交换形式,把大量缯彩运往突厥,在武德二年,一次赠与突厥缯彩就有三万匹之多。突厥贵族取得中原大量缯帛,又往往用来作为商品,通过丝绸之路,销往欧亚非各处,所以这类物资交换的频繁进行,不仅有助于双方经济联系的加强,对欧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唐太宗刚取得帝位,突厥颉利可汗乘唐统治集团内部有冲突,又率十余万骑,号称百万,直抵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北面,唐太宗亲自指挥大军布阵阻击。唐军“军容甚盛”,“旌甲蔽野”(《资治通鉴》唐武德九年)。颉利可汗因悬军深入,不敢冒险决战,于是请和。唐太宗便厚赠金币,颉利可汗即引兵退走。
突厥汗国因受所处地理环境和畜牧经济的限制,并受高度发展的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它向典型的奴隶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复存在,因此迅速向封建社会转化。由于突厥汗国国内封建化程度加深,本部族内部的阶级分化,也就更加急速起来从唐王朝使臣郑元涛对颉利可汗所说的“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指贵族),于可汗何有”(《资治通鉴》唐武德五年)几句话看来突厥的贵族阶级,在对外掠夺的战争中已积累了巨大财富。
而作为突厥汗国主要军事力量的部落成员,则由于对外进行掠夺的“兵革岁动”(《资治通鉴》唐贞观元年)与军费负担的“裒敛苛重”(《新唐书·突厥传》),经济逐渐衰颓,战斗力也大大地削弱下来。而且由于突厥牧主们对牧民的过度剥削,“伯克(牧主)与人民之间,相互水火”(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文),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突厥汗国的统治已无法维持下去了。
2.东突厥内部的分裂及灭亡
从贞观二年到三年(公元628-629年),草原上又发生了严重的天灾,“频年大雪六畜多死”,以至于“国中大馁”;而颉利可汗因“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以致政治局面发展到“下不堪命,内外多叛”(《通典边防典·突厥》的程度。
庞大的东突厥汗国,本来与被它所消灭的柔然汗国有其共通之处,即“这不是民族,而是偶然凑合起来的、内部缺少联系的集团混合物,其分合是依某一征服者的胜败为转移的”。
在东突厥汗国境内,除了突厥族人以外,主要构成部分是铁勒九姓,史称铁勒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北史•突厥传》)。
此外还有九姓回纥、三姓骨利幹等部落,一共三十姓,也就是三十个部落,故东突厥可汗也称三十姓可汗。其余分布在北方外围的丁零、契骨,分布在东方外围的奚、霫、契丹,名义上固然是受东突厥役属,但是事实上,突厥族人并没有和他们真正地融合起来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部族国家。
铁勒族的薛延陀(分布在今阿尔泰山西南簏哈喇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伦古河流域)、回纥(分布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色楞格河和土拉河合流处)、拔也固(分布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嫩河中游和克鲁伦河以北)等十多个部落因东突厥征敛无度,首先举兵反抗。薛延陀最为强盛,有部帐七万余落,其酋长夷男自称可汗于漠北,进攻颉利可汗,破其四设(突厥号典兵者为设)。
回纥部落也有众十万,战士居半,在其酋长菩萨的指挥之下,于马鬣山一役,以骑兵五千,败东突厥骑兵十万,由此回纥势力强大,与薛延陀联合起来,成为突厥汗国内部的心腹大忠。此外奚、霍、契丹等数十部,也在贞观初年纷纷摆脱突厥汗国的役属,先后亲附唐王朝。
被掳掠到草原去的中原人民,这时也开始“自相啸聚,保据山险”《旧唐书·张公谨传》),和突贩奴隶主展开剧烈的斗争。
在东突厥汗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东突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尖锐了。颉利可汗初以兄子突利可汗(始毕可汗子)为东面小可汗,管领奚、契丹等数十部落,奚、契丹等脱离东突厥汗国的统治后,颉利可汗“以其失众责之”。
及薛延陀、回纥等举兵叛突厥,颉利可汗遣突利可汗率兵北讨,结果又为薛延陀击败,于是颉利可汗发怒,“拘之十余日而挞之”(《资治通鉴》唐贞观二年),由此引起突利可汗的深刻不满。
随后颉利可汗又征兵于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拒绝出兵,颉利可汗进讨突利可汗,突利可汗遂率部依附唐王朝。突厥统治阶级上层的分裂,大大地削弱了突厥汗国的统治力量。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军大破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一度合并于唐。
三、东突厥灭亡后的政治遗产
唐对东突厥战争的胜利,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使北方人民的生活得到安定,这就有利于唐初生产的发展。同时战争胜利后,唐又用金帛从突厥奴隶主手里赎回了沦为奴隶的汉族人民。一次就有八万人之多,这些汉族劳动人民的返回故土,自然会增强中原农业上的劳动力。因此,这一战争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有益的作用。
此外,这一战争的结果,使许多受突厥贵族奴役的少数族,挣脱了突厥汗国的残暴统治。并使他们与中原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这对于草原上各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突厥汗国覆亡后,草原上的各族酋长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这正表示了他们全都承认唐王朝的领导地位,并迫切要求和唐王朝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联系的愿望。
当时东突厥余众,在颉利可汗失败之后,除了北附薛延陀,西奔西突厥之外,亲附唐朝的有十余万口之多。唐把归附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今陕西佳县、榆林、靖边一带,设立了祐、化、长三州都督府同时又在辽宁朝阳以南设立了顺州都督府,以统辖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塞上的突厥人。
除此以外,唐还在颉利可汗统治区内,设立了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下辖六个羁縻州。这六个羁縻州内的突厥部落,还保持他们原有的部落建制。羁縻州的刺史,也大都由突厥的部落酋长来担任;只是定襄、云中二都督由朝廷选派。在这一短短的时期内,汉族和突厥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有了定程度的加强。
颉利可汗入唐以后,唐在太仆寺设置宾馆,对他厚礼款待,并赠以田宅。由于唐王朝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因而种族歧视这个问题,至少在唐初是不算严重的。所以在这次胜利不久,唐王朝就出现一批勇悍善战的“蕃将”至于部分突厥族人民,入居塞上之后,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民保持接触的缘故,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也更其密切。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他凭什么是最终的BOSS?
他的所有布局,千年来的行动皆是虚妄。行走于太阳之下又能干什么?永恒于世又能干什么?这其中没有任何“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传递。无惨蔑视人的念想,他只追求一种物质上的永存于世,而在这之后的除了虚无以外什么也不是。——匿名
鬼舞辻无惨一个贯穿《鬼灭之刃》全篇的人物,一个存活千年以上的最初的鬼,一个追求永恒不择手段的鬼王,一个无限接近完美的生物的BOSS。一眼看去,这个BOSS确实很不错,实力堪称鬼灭的天花板,颜值估计也是天花板。但是对他有过细致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他还有一个外号“屑老板”!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所谓的人格魅力,一个人格渣到了极致的人物,除了渣还是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是鬼灭这部优秀作品的绝对BOSS。那么他凭什么,成为这部人物塑造非常完美的作品中的鬼王呢?小编带领各位小伙伴对鬼舞辻无惨来一次全面的了解。
鬼舞辻无惨我没有被下过任何天罚。即便杀死了成百上千的人类,我也得到了原谅。这一千年,我没有见过神,也没有见过佛!
简介:鬼的始祖,最强的鬼。能用自己的血将人类变成鬼,给予血量的不同鬼的实力也不同(还要看人的承受能力)。与产屋敷一族有着血缘关系,产屋敷一族也因为他受到了多年的诅咒,直到他们成立了鬼杀队,被产屋敷耀哉称为“一族的污点与耻辱”。无惨一般都生活在普通人的中间,可男可女可萝可御,颜值堪称无敌!性格:易怒暴躁、冲动不计后果,同时他有胆小怯懦,非常惧怕死亡!在继国缘一没有和他对战的时候,无惨还是一个DIO一样的鬼王。但是和缘一打过一场之后,他就被打成了迪亚波罗了。能力:血液诅咒:把给予血的人类变成鬼、并能控制对方的能力,鬼只要说出有关无惨的情报就会因此导致身体崩坏而自灭。同时越接近鬼,他就能够更好的读取鬼的思想,对鬼有着绝对的统治能力。血鬼术:作为鬼王,无惨的血鬼术非常多。目前还在和无惨的激战当中,他更多的血鬼术还会放出来。但是无惨最需要炭治郎他们注意的就是他的保命之术“自我分裂”。他可以通过炸裂自己的身体分裂成很多块(缘一的时候是1800块),现在可能更多,只要有一块逃跑了,他就可以再生,堪称无敌保命术!经历:无惨开始也是一个普通人,后来身患绝症,一个善良的医生对他进行了医治。无惨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好转,就把医生杀了,然后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强,变成了鬼王,可惜惧怕阳光还需要吞噬人肉!吃人对他没什么影响,可惜不能行走在阳光下,让他无比愤怒!所以,为了成为完美生物,获得永恒,无惨一直在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制造鬼,包括十二鬼月(用来对抗鬼杀队和寻找青之彼岸花);第二件事,寻找青之彼岸花(医生用来治疗他的药品,可以让他不惧怕阳光);第三件事,潜伏人类社会,寻求克服太阳的技术。无惨到底有多“屑”把被我所杀当成是遭逢大难,什么都不必去深究。狂风骤雨、火山喷发、大地震颤,无论夺走多少条性命,都不会有人企图向天灾复仇!人死不能复生,别再拘泥于这种无法挽回的事了,踏实挣钱,平静度日,这就够了吧!
无惨相比于很多其他作品的BOSS来说,可谓是真的是完全没有人格魅力,所作所为是真的“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可能不是很全。
第一,草菅人命,他人的命,下属的命。无惨的这个特性估计在他为人的时候,就有体现了。当时他轻易杀死了救治自己的医生,堪称医闹的典型代表。成为了鬼后,这一个特性就更加发扬光大了,死在他手上或被他吃掉的人不计其数。后来为了方便行事制造了大量的鬼,这些鬼做出的伤害都可以算在他头上。更过分的是,他对于自己的下属,也是生杀予夺,完全当做棋子来对待,没用就轻易舍弃(清理下弦)。第二,胆小懦弱。和缘一打过一场,死里逃生后。无惨的胆小怯懦的特点就出现了,甚至第一次见到了炭治郎,看到他的耳饰,都害怕的选择了制造混乱逃跑,最后叫两个接近下弦的鬼去处理,白白错过了击杀炭治郎的大好机会。第三,燕雀之志。无惨在变成鬼后,除了追求所谓的克服阳光,永生不死之外,完全没有任何追求。他如果真的克服了阳光,做到了永恒,那么之后呢,他剩下的不过是虚妄罢了。无惨千年间的所作所为,仅仅来源于一个正常人类所拥有的东西,一副健康的身体。在千年后扭曲成追求永恒,渺小又无趣。无惨这个角色就犹如行尸走肉,只有一个渺小的执念推动他活动。第四,自比天灾。那段自比天灾的言论,堪称经典。充分的体现了无惨人格当中的自私和无情,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围绕他来运转,一切的布局只为自我,这种极端的自爱正是无惨最为厌恶的人性体现。为何无惨会是鬼王,最终的BOSS?恐怕我就是为了打倒鬼舞辻无惨,才被制造得特别强大而诞生的吧。然而,我失败了。到头来竟然失败了!就因为我的失败,今后还会有无数人,丢掉性命,我于心难安。
鳄鱼老师在鬼的设计方面是非常丰满的,但是只有无惨让人感觉很单薄,鳄鱼为何要设置无惨为贯穿全篇的最终大boss?
第一,他是最初的鬼,最强。这点是毋容置疑的,他是最强的鬼,就实力来说是绝对的。在成为鬼后,他的实力就不断的增强,尤其是被缘一击败后,他对于自身实力的加强是肯定的。他现在的实力,早就超越了当年的自己,甚至已经超越了继国缘一。小编不想悲观,但是炭治郎等人要想击败无惨,估计还有付出巨大的代价!第二,他是真的长得好看。无惨的颜值是作为最终BOSS唯一一个深深吸引小编的地方。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小孩,都是顶颜。估计和小编一样被他的颜值征服的不在少数。我真的很爱他的颜和力量,但是他的虚伪不够优雅,他的自负不够气场,除了命运悲凉让人同情以外,他其实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强者。他除了长得好看,实力强大,其他一无是处!第三,他是真的“屑”。无惨作为一个最终的BOSS,他的“屑”也是有目共睹的。估计这也是他作为最终BOSS的原因吧。每一个强大的鬼死亡,尤其是上弦之鬼,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为人时候的不易,多少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同情他们的苦难。然而无惨是真的没有,也许这样的他才是最本质的鬼,也是最初最后的鬼的原因吧!第四,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鬼。无惨是鬼一方概念的精神核心,因为只有他是诠释作品中“鬼”概念的角色,上一上二上三都不行,一个执着强大,一个只有无情,一个遗忘守护,他们都只能体现人性的弱点,鬼的人性。最能体现鬼的空洞虚无只有追求彼岸之愿的无惨而已。鬼是人的另一种极端化,而无惨便是诠释着极端的真谛,鬼灭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无惨是人,不过他否定且不相信自己是人,他否定人的念想,他拒绝承认人的人性,他认定这是无聊且虚无的。只有无惨才会被冠以“真正的鬼”之名。写在最后无论是对生物……产生如此冷酷的感情……还是这股在心底翻滚的深恶痛绝……都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啊,鬼舞辻无惨!
无惨在鬼化后,是无道德观,无人性者,他会倾尽一切事物为己所用。反观鬼杀队的主公产屋敷耀哉,可谓是完全相反的一个人。一个灭绝人性追求永恒,一个感情丰富追寻传承;一个用恐怖来支配他人,一个用真情来连接他人;一个散播传递空洞与绝望,一个传递希望与救赎。更加讽刺的是一个容貌惊艳无双,一个丑陋不忍直视。也许这就是鳄鱼老师的高明之处吧!
周天子当初只有三千虎贲?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周族到文王时代日渐强大,伐密须、伐畎夷、伐耆、伐邗、伐崇,迁都到丰,已有了长期灭商的准备。可惜这时文王在这武功兴盛时期不幸身死,功败垂成。灭商的大事只能留给其子武王去完成了。
武王时期,周人到底已积累了多大兵力,以一个蕞尔小国面能一举灭了已有悠久历史、武功卓越的般商大国呢?
一、武王克商时期的兵力对比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今河南孟县),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武王看到天命未至,“乃还师归”。
居二年,闻纣暴虐滋甚,武王乃“率戎车三百乘,虎贲(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这大概是本之于后出之《尚书•泰誓》。然所谓八百诸侯、四万五千甲士,恐皆不可信。《尚书·牧誓》仅言友邦冢君,《孟子,尽心》、《吕氏春秋贵因》均言武王之兵力为三百乘、三千人,并无八百诸侯四万五千人之说。
按西周在其鼎盛时期,王室的军力,只拥有两支大军:镇守东方的一支称“殷八师”,或称为“成周八师”,西方留守丰、镐京的称为“西六师”。两支共为十四个师,每师的人数,据考证是二千五百人,十四个师的总人数不过三万五千人,当其还是商末一个自称为“小邦周”的小国时,哪里可能有甲士四万五千人之多呢?
《周本纪》说:“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按“七十万”也似乎太众(有人认为是十七万之倒讹),但纣兵肯定远多于周。《诗经·大雅·大明》称纣兵:“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说商人之军队多如森林,周末人所引用之《泰誓》称“纣有亿兆夷人”。
二、武王在短期内取胜的原因
总之,商人所拥有之军队数量必很多。商周牧野之战,纣与武王的武力,众寡如此悬殊,武王何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胜利?
古文献有一些记载:
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已也,焉用战?(《孟子•尽心下》)
从上述资料看,牧野之战并没有经过什么大的激战,只因为纣的军队倒戈以迎武王,于是商的军队便溃败了。但是,也有相反的说法,如战国时孟子所见之《尚书武成》有武王伐纣之战,“其血之流杵”(《孟子•尽心下》),若然,则牧野一役一定是经过了激烈的流血战争,不过孟子已疑之,谓“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应如是。
东汉王充则信之,谓“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他并提出四证,说明武王兵不血刃之说不足信(《论衡·语增》。
关于牧野之战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传说,何是何非?
三千年后的我们,当然更难论定了。所幸近来新发现的《利簋》铭文中既言甲子这天一早便“克,昏夙有商”,旦夕之间既能把商攻克,那就决不会杀得“血流浮杵,赤地千里”了。如果再结合当时商国内阶级斗争的尖锐情况看则纣兵倒戈之说似乎是事实。
三、商朝内部的矛盾
建于中原五六百年的商王朝牧野一战,就被西方“小邦周”的武王轻而易举地打垮了。武王之所以胜商他所凭借的是什么历史形势呢?
我们认为不外两个有利的条件:一个是商纣暴政残虐,万民痛愤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只要一人振臂—呼,就有土崩瓦解之势;另一个是商国周围众多的敌对方国乘机叛商,民族矛盾日趋尖锐。
1.商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
先说当时的阶级矛盾:商王朝自武丁以后社会经济逐渐走下坡路,加以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更加速了这种趋势。《尚书无逸》谓商末“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这就是说商末诸王都是一些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他们不事生产,只知坐享安逸。尤其是到了商朝最末的王帝辛(即纣)时,骄奢淫逸到了发狂的地步。
《史记殷本纪》叙述说:
(纣)好酒淫乐,嬖子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取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候有畔者。
从近年来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可以证实商末年的宫殿建筑确实可以称得上富丽堂皇了。《管子·七臣七主》谓:“昔者纣是也……驰猎无穷,鼓乐无厌,瑶台玉馆不足处,驰车千驷不足乘。列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晚周人对商纣这些荒淫腐化生活的传说,不见得都是实录。因纣为亡国之君,而周人又视之为仇敌。所以周人对其罪恶必言过其实,任意夸大,方能显示其征商为拯民伐罪。这一点春秋战国时人已经有所察觉。子贡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纣的罪恶聚集起来,也只有酗酒、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等六大罪状,不像战国时人所传说的那样厉害。但无论如何,他决不是好的统治者,则是可以断言的。
在商纣时,商贵族们酗酒必为事实,不但见于周末诸子的传闻,而且也见之于较早的文献如《诗经》:
文王日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扉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诗经•大雅•荡》)
这是西周诗人借文王之口说到商之末世贵族沉湎于酒,晨昏颠倒的情景,周公认为商族之所以亡国,与商末贵族嗜酒有重大关系。所以周初以商之余民封康叔为卫君于殷墟之后,周公特作《酒诰》以教谕康叔,内有谓商“民罔不鹽伤心,惟荒腆于酒,故天降丧于殷”;训诚谓“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周公畏酒如此,可见他以为酒为商亡国之重大原因。
商末统治阶级过着这样奢多豪华的腐朽生活,自然会激起人民的反叛。部分贵族也看到当时阶级矛盾加剧,国家岌岌可危。如微子启就曾痛惜地说过:
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尚书·微子》
微子的意思是说,纣王由于抛弃了成汤的旧传统,沉缅酒色,法度不明,政治昏乱,招致人民的反抗。社会上真是达到了诗人描写的所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诗经·大雅•荡》)的地步。纣王为了对付叛乱,加强了严刑峻法。据周秦诸子传说,其滥刑有截、剖、醢、炙、腊、脯诸种。
商纣时奴隶主阶级生活奢侈腐化,对劳动人民剥削加重,再加以滥用刑罚等等,自然就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反抗斗争。这就是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所指出的“小民方兴,相为敌仇”《尚书·微子》)的真实情况。
纣王并任用“善谀、好利”的费中和“善谗”的恶来为政,国事不堪闻问。纣的亲族微子、箕子和比干强谏纣杀比干,囚箕子。纣的一些亲信如微子及太师疵、少师强对商王朝感到失望,乃持其祭器乐器西奔归周。所以这时商的最高统治者已经走到众叛亲离的境地。
《左传》引《大誓》说:“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盖实情也”。
2.与周边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尖锐,甚至已经到众叛亲离的商王朝,其周边的各少数部族对商也纷纷举起了背叛的旗帜。
商王朝的周围散布着的一些少数部族,有鬼方、土方、羌方、虎方、夷方和周族等数十个方国。他们与商的关系,有时是和平共处,有时也互相侵夺。商末年,帝乙与帝辛的征东夷是两次较大的战争,而且也是对商王朝命运攸关的战争。
商末年帝乙时就与东夷有过频繁的战争。商纣时与东夷的战争见于《左传》者有两处:一谓“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左传》昭公四年),谓“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昭公十年)。可见商纣的覆亡与东夷之叛,大有关系。
为什么纣“为黎之蒐”而东夷就背叛?这里面的因果是什么呢?
首先看看黎在何处?“黎”即《尚书西伯戡黎》之“黎”,《史记殷本纪》作西伯伐饥国灭之”。黎国本在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三十里黎侯岭下。其后晋立黎侯或徙今之黎城县地。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杜预注《左传》谓“黎,东夷国名”(《左传》昭公四年注),乃是由于与下句“东夷叛之”错误地联想臆造出的。
殷墟五期卜辞,在商王帝乙帝辛时代有很多屡征夷方的记载。其战争时间从卜句的日期看,往往经年,所驻跸之地遍至济、汶、淮诸水之域。这确是种长期而艰巨的战争。并且在商末年,周人大概为了牵制纣王在西方的兵力,派遣打人商内部的间谍吕尚,入东夷为之鼓动叛商。商纣不得不调用大部分人力、物力对付东夷,因而展开了长期的消耗战争,这样便注定商王朝国运日趋没落。
商在东方与东夷的战争,倾全国的兵力,经过多年的征讨,总算把东夷攻克,但耗费了大量财富,国家元气大伤。就在这个当口,西方以周族为首的许多少数族联合起来,卒能一举灭商。
总之,商灭亡之前,商王朝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一一国内阶级矛盾恶化与境外众方国群起叛商,使商王纣顾此失彼,难以应付。社会上已充满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大动乱气氛,预示着大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了。周武王就是在这个紧要关头,因缘时会兴师东征故能一举灭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孙悟空到底飞出如来掌心了吗?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片段,也是继孙悟空被太上老君的金刚镯砸头之后,第二次遭受真正意义上的挫折。
那就是他跟如来佛祖的对赌,赌自己能不能翻出其手掌心,但结果是孙悟空输了。而且这种输,连狡辩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佛祖拇指下面的那泡猴尿还在散发着阵阵骚味,在时刻提醒着孙悟空,你确实没能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要知道猴子的本领是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的,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个距离都赶上了唐僧西天取经的距离。如来佛祖的手再大,也不至于大到一巴掌就将唐僧师徒整个取经路都盖到手下,可是,为什么孙猴子就是翻不出去呢?一、孙悟空被二郎神擒住后,在使用各种刑罚都无果的情况下,太上老君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将其扔进了八卦炉。等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一到,孙悟空突然就冲出了八卦炉,这下子整个天庭的神仙们都傻眼了,倍感烦恼的玉帝下令去西天召如来佛祖前来降妖。就这样,如来佛祖站在了孙悟空的面前:“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孙悟空可不服气,俗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我可是有着一身的本领,什么七十二变,长生不老术,筋斗云,样样精通,当然做得了皇帝。如来佛祖一听这话,顿时计上心来,既然你这只猴子的筋斗云很厉害,那么咱们就打个赌吧。如果你能一个筋斗翻出我的手掌心,那么,玉帝的宝座就给你坐。如果你翻不出我的手掌心,那么你还是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再来试试。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孙悟空傻,为什么非要跟如来佛祖赌呢,直接干不行吗?其实孙悟空很清楚,虽然天庭一时搞不死自己,但是要想夺得玉帝的宝座,谈何容易?一个王灵官就能让自己分身乏术了,更何况天庭还有众多大神没有出战呢。但是猴子嘛,非常好面子,不然的话当初他也不会丢掉弼马温,非要当什么齐天大圣。既然他好面子,那就需要一个台阶下,显然如来佛祖给出的条件,不管输赢都对猴子有利。二、正因如此,孙悟空才会暗中叫好,迫不及待地就答应了如来佛祖的赌约:“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猴子还是太天真,要知道三界的主宰是玉帝,此时人家还在凌霄宝殿里办公呢。如来佛祖顶破天了算一方诸侯,他哪有资格替玉帝做主,让玉帝让出宝座?其实孙悟空只需要稍微想一下,就能得出结论,这个如来佛祖一点都不老实。要么他有足够的把握,让孙悟空赢不了,要么他有足够的信心,就算孙悟空赢了,他也能赖账。显然,第一种可能性最大啊,所以,他才会在孙悟空提出问题后,同样迫不及待地回答:“做得,做得!”得,玉帝就这样稀里糊涂,将自己的皇帝宝座拿出来,当成如来佛祖跟孙悟空的赌注了。就这样,如来佛祖伸出了手,而这只手一伸出来,孙悟空就笑了:“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如果大家不知道荷叶究竟有多大,那么就看下面一张配图,对,就那么大。在我们的印象中,这种荷叶顶多可以蹲几只青蛙,就像儿歌唱的那样:“一只哈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哈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孙悟空的身高虽说只有一米三不到的样子,但是站到荷叶般的如来佛祖手掌心中,还是不太容易的:“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三、没等如来佛祖发话,孙悟空就大喊一声,纵身一跃,一个跟头就翻出去了:“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也就是说孙悟空的筋斗云闪了一下光,随后就无影无形,看不到了。我们当然是看不到,围观的众神们同样看不到,但是如来佛祖却能看到,毕竟人家可以睁开慧眼嘛:“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就像某女歌手唱得那样,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时候,就难以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了。这时候就需要借一双慧眼,就能掏走云飞,看花开花谢,并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可是,就像开头提到的那样,纵使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可是还是没能翻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即使孙悟空觉得自己都翻到天边了,都看到五根撑天的柱子了,为了保留证据,他还特意在中间那根柱子上写了一行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我想,我们现在有些人出门旅游的时候,总爱在名胜古迹上面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该行为的鼻祖,应该就是孙悟空!韶关南雄市有个哥们儿也学孙悟空,半夜跑工地偷东西,偷完了也就罢了,还留了一张纸条,结果被抓:“有一天,我找到我值得去偷的东西……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四、同样,孙悟空在如来佛祖中指上留下的这行字,恰巧就成了孙悟空没能翻出其手掌心的证据,当时孙悟空就傻眼了:“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就这样,孙悟空赌输了,他本以为如来佛祖会兑现承诺,让他再次下界为妖,可惜他想多了,如来佛祖反手就是一扣,将其压在了五行山下,一压便是五百年。由此,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孙悟空为什么就是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呢?有人说,人世间最快的速度不是跑车,不是高铁,也不是飞机,而是小孩子抓饭的手,一不小心,他就下手了。确实,孩子在一周到两周的时候,手速相当之快,一眼没瞧住,他就下手了。小孩子的手尚且如此之快,更何况如来佛祖的手了,他是时刻捕捉孙悟空所在的位置,并将手瞬移过去。也就是说,如来佛祖通过慧眼精确锁定孙悟空所在的位置,并通过瞬移,时刻将手伸在孙悟空下方,让孙猴子永远飞不出手掌心。那么,这个理论有道理吗?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孙悟空刚开始翻跟头的时候,他所在的位置是凌霄宝殿外面,一群神仙围着呢。等到他一个筋斗翻出去后,他只看到了如来佛祖的五根手指,环顾四周并无其他东西。这也恰恰说明,此时的孙悟空已经不在凌霄宝殿外围,而是到了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而且,他撒完尿后,又是翻了跟头回到了凌霄宝殿门外,可以说毫无破绽:“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五、但是,如来佛祖如果这样做,未免太过滑稽,对于天庭其他在观战的神仙来讲,也容易露出破绽。也有人讲,会不会如来佛祖的手可以无限变大,孙悟空翻出十万八千里,那么如来佛祖的手就变成十万八千里长。这个结论跟第一个一样,都是未免太过滑稽,真要变出这么大的手,先不说凡间万物受到多少惊吓。单就天庭的神仙们,估计也得为之颤抖,这要是翻手一盖,整个天庭就没啦。还有人说,可能孙悟空确实翻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毕竟书中都说了,一下子孙猴子就无影无踪了,还是如来佛祖睁开慧眼才看到猴子的踪迹。想必猴子真的飞到了天边,也真的见到了五根顶天柱子,因为他的行为被如来佛祖看到了眼中。所以等孙猴子飞回来之前,他将自己的手指写上了一模一样的字,还特意弄了一泡尿来忽悠孙悟空。但是,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如果孙悟空没有飞回来呢,如果孙悟空发现了破绽呢,如果有正义的天神指出了佛祖在造假呢,他该怎么圆?毕竟,他跟孙悟空的赌约是万无一失的,自然不会做出这个漏洞百出的计划。也有人说,如来佛祖啊,跟后来弥勒佛对付黄眉童子一样,迷惑了孙悟空,让他进入到了幻术之中,一直绕着如来佛祖的手掌心翻跟头。但我杨角风翻遍了全书,也没发现如来佛祖,乃至整个灵山的神佛们,具备这种幻术。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六、有个理科学霸站出来分析,如来佛祖的手心啊,都是高科技,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的!你看啊,我们从小就学过,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假如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是一个二维平面的话,孙悟空确实翻出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是如果如来佛祖将手掌握成一个圈,成了三维空间,两个点重叠,那么孙猴子就是在他手掌心里转圈圈了,自然翻不出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黑洞理论来解释,如来佛祖的手心就是一个黑洞。连光都逃逸不出黑洞,更何况一只猴子了,而且,黑洞的原点是掌心,孙悟空不管朝那个方向飞,只会越飞,离掌心越近。但文科学霸不服(其实这文理双学霸都是我杨角风假扮的),并试图结合原著,从哲学理论上解释这个现象:你看,作者写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那一章,题目就是:“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看到了没,孙悟空在这里是以“心猿”的身份出现的,而且整本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词。再结合他的武器叫“如意金箍棒”,一切都是随他心意的,而心意的速度有多快呢?比如你刚有了要去火星看看的念头,于是你就真站在火星上了,对,就这么快!但是,不管你的思想有多快,都突破不了你的认知局限,就像我们永远也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金钱一样。如果你连火星都没听说过,又怎么会想到去那里呢,这里的手掌心就是孙悟空的认知局限,所以他突破不了。七、但这种理论,就像人们分析说的假美猴王,就是孙悟空的二心一样虚!是啊,孙悟空再精神分裂,也不至于分裂出一个实体来吧?所以,我们只能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在人脑中形成的虚无的东西。如果这样的话,再想解释如来佛祖的手掌心,确实有点困难。直到我杨角风都快翻烂了西游记原著,终于在某一天,突然就想通了,原来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存在大秘密,难怪孙悟空翻不出!在孙悟空翻跟头之前,他见到的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就跟荷叶那么大,自然其手指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可是,等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去之后,再见到如来佛祖的手指,已经变成了高耸入云的擎天柱了:“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要知道孙悟空的参照物一直是佛祖的手,如果佛祖的手没有变化的话,那就只能说明一个原因,那就是孙悟空在不知不觉中变小了。如果孙悟空缩小了十倍,那么他一个跟头能翻出去的距离,也相应地变成了一万八百里,但如果孙悟空缩小了百倍,万倍,亿倍呢?那么从理论上,只要他一直在变小,那么他只会无限接近手掌的边缘,但他也永远都无法翻出去。正因为他在不断变小,导致如来佛祖不得不睁开慧眼观看,这个慧眼就是有放大镜的作用。八、那么,在《西游记》原著中,有没有论据,能证明这个论点呢?有的!而且具备这种能力的都是大神,比如五庄观的地仙之祖镇元子,他的袖子,就类似于如来佛祖手掌心的存在:“大仙……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在其他人看来,镇元子的袖子又没有变大,还是那么大,但是却能装得下唐僧师徒,连带一匹马。而且不管孙悟空怎么翻跟头,就是翻不出他的袖子,而且书中还给这个空间起了个名字,叫“袖里乾坤”。除了镇元子的袖子以外,弥勒佛还有个袋子,叫人种袋,这个袋子不仅装得下唐僧师徒,连二十八星宿都能装进去,这也是孙悟空亲口说的:“赶战之间,又被撒一个白布搭包儿,将我与二十八宿并五方揭谛,尽皆装去……”除此之外,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还有大鹏鸟的阴阳二气瓶,也是同样的效果。别看葫芦和瓶子不大,但装孙悟空却绰绰有余,除非他破坏了里面的空间。比如打开了盖子或在瓶身搞了个窟窿,不然的话,谅他怎么飞,也飞不出来。而提到这些宝物,又以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最为厉害,当初孙悟空干不过红孩儿,特意去找菩萨求助,菩萨就扔了瓶子:“如今是净瓶抛下海去,这一时间,转过了三江五湖,八海四渎,溪源潭洞之间,共借了一海水在里面。”九、观音菩萨的玉净瓶,能装得下一海的水,纵使孙悟空有架山的本领,却也抬不动这玉净瓶。当能装水的,并非只有菩萨的玉净瓶,还有河伯的白玉盂儿也能装水,在金兜洞,孙悟空对战青牛精的时候,曾经上天求助,希望能用水攻,当时河伯就掏出了自己的宝贝:“我这一盂,乃是黄河之水。半盂就是半河,一盂就是一河。”当然,他这白玉盂儿再能装水,也没有人家太上老君的金刚镯能装。毕竟河伯拿着宝贝跟青牛精对战,被人家扔了个圈子,不仅将水都收了,连带着白玉盂儿也进去了。所以,如来佛祖将自己的手掌,打造成了这种法宝,只要站到了掌心,就等于进入到了其手掌中的世界,就像佛经中讲的那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像佛祖说过的:“一粒沙中,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是啊,佛祖看一滴水,还说里面有十万八千只虫子呢,而孙悟空,就是那只虫子般的存在。这在凌霄门前那些神仙们看来,如来佛祖就是站那里伸着手没有动嘛,但猴子就是翻不出其手掌心。而如来佛祖的五根手指,又代表着五行之术,这也是为什么压住孙悟空后,起名叫五行山的原因所在。毕竟在孙悟空被地府收走的时候,他自己还嘀咕呢,还以为脱离了五行呢:“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因为孙悟空没有脱离五行,自然五行之术对其有作用,也正是在这种作用下,他飞得越快,身体变得就越小。等到他飞回来的时候,身体又恢复了原样,这就是他为什么飞不出如来佛祖手掌心的原因所在。因为如来佛祖太了解孙悟空了!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对于这些个问题,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南明政权更加腐败!这种笼统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甚至还不如没有回答,只会助长惰性,而更不利于吸取历史教训。
凭什么说南明就比南宋腐败?就凭他们失败了?失败就是因为腐败?后来卖官卖爵制度化的满清,比南明更清廉?当年的欧亚大陆,四十多个国家被蒙古人踏平,都是因为腐败
那么,导致南宋、南明不同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南明和南宋(之初),都面临着女真人(满洲人)大举入侵的险恶形势,单就外敌来说:南宋面临的敌手—金国,比南明敌手满清更为强大,金国的黑龙江女真人数更多,拥有四十万以上的军力,而关外满清的八旗军全部兵力只有十八万人。
从失土的形势来说,南宋也比南明更为被动:赵构在北宋“南京”(河南商丘)即位的时候,金兵已攻陷东京(开封),北宋的皇室几乎被一网打尽,山西沦陷,河北、山东一片混乱;朱由崧南京称帝的时候,多尔衮一伙仅仅窃据了燕京和畿南地区,整个山东、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江淮、江南全部,都在南明手里。
但是,南宋与南明也有着系列的重大不同:
一,南宋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容易形成御外的合力;而南明却有强大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割据称雄,而且正是李自成推翻崇祯朝廷,推倒了明朝的关防体系,在华北造成了巨大的真空,给了满清乘虚入主的千载良机;多尔衮入主之前,华北地区的明朝地方政权经过大顺军的打击,已经虚弱涣散,因此满清对这一地区的征服阻力很小;而北宋在华北的政权却相对完整,且有着一百多年的抗辽防御体系,因此金军进入华北,遭遇的宋朝官民抵抗,自然要强得多。
二,南宋迅速地形成了以赵构为核心的中央朝廷,而南明却迟迟不能形成统一的新中央。这使得南宋政令统一,能够集中和协调抗金力量,而南明因为多头争立,因此对满清的侵犯,集中不了力量、组织不起全国性的抵抗,而南明的鲁王、唐王、(其后的)绍武、永历等政权却互不隶属,各自为战,甚至相互内斗、拆台。
而南明多头纷争、长期群龙无首的局面,是崇祯一手造成的,崇祯帝在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中,本来有充裕的时间迁都南京,但他为了面子,崇祯即使本人想“殉国”,也完全应该安排太子朱慈烺赴南京坐镇,以防身后群龙无首局面的出现,但这件事他仍然没有做,由此导致了死后太子朱慈烺被俘,继而被多尔衮谋杀,而另两个儿子失散的最恶劣局面。
既然崇祯的直系继承人死的死,散的散,而同辈的朱家诸王在全国各地又有很多,这当然造成了南明诸王争立、群龙无首的局面。
南明就没有多少能战的部队,崇祯时期明军尚有几路强军,但这些军队,多被崇祯帝的蛮干“报销”掉了:贺人龙被轻杀、袁崇焕被冤杀、卢象升部被逼与优势满洲铁骑野战,全军覆灭;孙传庭部十万军队,被逼出潼关与李自成数十万军队决战,全军覆灭;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袁崇焕创建并留下出来的关辽军,则在吴三桂带领下投降满清,这支抗清经验最丰富的军队,反而成了清军入侵的急先锋!
南明弘光朝、隆武朝、浙东鲁王“监国”政权,虽则水军对清军有些优势,但都没有一支能够阻遏八旗兵攻势的陆军;南明永历朝的后期,虽则产生了能够与八旗兵正面对敌的李定国大军,水军郑成功部更令清军闻风丧胆,但大局已失去太多,满清牢牢据有大半壁江山已经生根,而且南明内部条块分割、政令不统一、郑成功与李定国互不配合、孙可望和李定国更相互内斗。
南明统治者后来走到路了另一个极端,当多尔衮大军入关,窃据燕京、畿辅、占领山东,虎视眈眈磨刀霍霍预备大举南下,民族矛盾已经取代阶级矛盾(李自成占领北京时期),成为中国主要矛盾的当头,居然做起了“联合满清”的大梦,无论是首辅马士英、还是大学士督师史可法,都高举“联虏平寇”的大旗,多尔衮准备出师攻明了,弘光帝派出的使团,还带着一百万两白银的赎金和礼品,企图找满清“赎还”燕京。
秉持此种战略,马士英临到最后关头,还在调兵防范左良玉集团,而对满清不作防备,在这种认敌为友的错误战略影响下,南明弘光朝的“江北四镇”数十万军队,自然战守俱废,八旗兵杀来的时候,当然不是败死就是投降。
直到南京失陷后,逃到杭州拥奉潞王朱常芳“监国”的马士英,犹在做“款虏”的迷梦,他派陈洪范出使清营求和,企图以割让南京和江南六郡换取对清议和,此种请求,在胜利在望的清方眼中,自然不屑一顾。
马士英等人的求和,换来的是杭州的迅速失陷,直到这时,马士英才如梦初醒。
隆武建立时,明朝才以满清为主敌,开始调整战略“联寇(农民军)抗清”,只是,此时,不仅关中、江淮、整个长江流域都已沦陷,有点晚了。
如果朱由检及时迁都南京,并重新组织对清防御的话,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延续明朝的生命。
这些个重大的区别,就是南宋存在一百五十多年,而南明只维持了二十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