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成长计划李佑攻略,张居正有官印吗?
张居正作为明神宗初期的最重要执政大臣,身兼(加)多种官职,肯定是有官印的。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均为银印。
一、印章的起源和演变《说文解字》:印,执政所持信也。《广韵》:符,印也。印,信也,亦因也,封物相因付。《增韵》:刻文合信也。印,又称印信或印章。古代,帝后印章统称玺印或宝玺,官署、官员印章统称官印。现代,一般统称公章。印是“执政所持信也”,从一开始到很长的时期主要是官印,后来才发展出了私印和文印。
作为一种执政或者征信的凭证,印章的起源很早,古代各大文明不约而同都各自发展出不同形制、风格的印章。据考证,距今7000多年前,在古代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押捺式印章。此外,还有圆柱式滚筒印章等。下图为西亚地区出土的滚筒印章及刻印出的图案。
中国印章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有“鲁襄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的记载。由此可知,中国印章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印信制度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是《周礼》。《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东汉郑玄在为《周礼》做注的时候解释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据考证,先秦时期的印章大都随身佩戴,用来表明身份、职位,是权力的象征。最典型的,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苏秦佩六国相印。
秦代之后,“玉玺”成为皇家印章的专用名称,各级官印既不敢称“玺”,一般也不敢用玉制,一直延续至清代。秦代玺印以“传国玉玺”最著名,历代传承有序,至后唐末帝李从珂之后,传国玉玺失踪,成为史上一大未解之谜。
汉代玺印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汉印种类繁多,除了帝、后玺印外,还有诸侯王、列侯、朝官及其属官之印,郡县等各级行政机构官印,另外还有赏赐给各少数民族政权、各藩属国的印信。根据级别不同,名称有“印”“章”之别,材料有金、银、铜之别,纽有橐驼纽、龟纽、蛇纽之别。
隋唐时期,由于纸张普遍使用,简牍、封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官印的作用、形制、纽式、尺寸、印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隋代开始,官印不再镌刻官员的官职名,而是改镌官署名,官署印代替了职官印,官员上任不再颁授官印随身携带,前后任官员使用同一方官署印,在交接职务的同时交接官印。
唐代帝王所用印章除了称“玺”外,还增加了“宝”的称谓。
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官印及其印信制度基本相应承袭,又有所变化、增益。
二、明代百官印明代宝玺和官印是指明朝时使用的官方印玺,其印式属隋唐阳文大印系统。主要包括皇室宝玺印(皇帝宝玺、皇后册宝及皇妃以下册印和皇太子册宝、皇太子妃册宝及亲王以下册宝册印)和将军印、百官印等,还有关防、条记等官方印信。对此,《明史·舆服志》《明史·职官志》及《大明会典》《明会要》等均有介绍。这里重点介绍明代百官印。
明朝建国之后,就建立了严格的印信制度。
洪武初,礼部设铸印局。凡诸司印信,该局专管铸造。如有刓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王圻《通考》。)——清·龙文彬 《明会要》卷二十四 舆服国初设铸印局,专管铸造内外诸司印信。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开设各处衙门、合用印信、札付铸印局官依式铸造给降。其有改铸销毁等项、悉领之。——明·李东阳等纂《大明会典》明代对百官印的质地、尺寸、文字样式均有明确、详细的规定。除极少数特例外,明代百官印为直纽、方形、九叠篆,材质以银为贵,以铜为主。《明史·舆服志》对百官印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洪武初,铸印局铸中外诸司印信。正一品,银印,三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并在外各都司,俱正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其馀正二品、从二品官,银印二台,方三寸一分,厚七分。惟衍圣公以正二品,三台银印,则景泰三年赐也。顺天、应天二府俱正三品,银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其馀正三品、从三品官,俱铜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惟太仆、光禄寺并在外盐运司,俱从三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四品、从四品,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从五品,俱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惟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六品、从六品,俱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从七品,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正从八品,俱铜印,方二寸,厚二分五厘。正从九品,俱铜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未入流者,铜条记,阔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俱直纽,九叠篆文。初,杂职亦方印,至洪武十三年始改条记。百官印信中因某些官署或者官职特殊,存在极少数的特例。
1. 两京所在地的顺天府、应天府,虽为三品衙门,但因管辖京都重地而用银印,以示贵重。
2. 文渊阁印。文渊阁始建于明代。文渊阁的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后来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朝内阁制度有一个从建立到完善逐步演化的过程。内阁主要充当皇帝的顾问、助手、秘书,属于咨议、协调部门和处理奏章、起草诏书的办事机构,拥有“票拟权”。朝中重臣进殿阁大学士,代表着入阁、“参预机务”,是进入权力核心的标志。但是,殿阁大学士品秩仅为五品,如用铜印无法显其地位,为此特别规定“文渊阁印”用银印,而尺寸却又小于常制,五品官印应为“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而其“方一寸七分,厚六分”,边长略小而厚度加大,且用玉筋篆文。“文渊阁印”最早为宣宗所赐,万历中被盗又给予补铸。这是一个颇费苦心的设计。这印章的特殊性如同殿阁大学士权力的特殊性,正是明代政治制度特殊性的体现和反映。
内阁大学士位不过五品,而所用文渊阁印,仅一寸七分,略似御史巡方印,乃亦用银,视一二品,其重可知,且玉筋篆文,与主上御宝相埒,宜其权超百辟也。……文渊阁印自今上丙戌失后,再铸则阁权渐削,陵夷以至今日。——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官署,文渊阁印也不是官署之印,不能在衙门间行文运用,只能在大学士们封进题奏等章疏时用之。
文渊阁印章玉箸篆,凡封进诏草题奏揭帖用之,不得下诸司,即下诸司以翰林院印行,诸司行内阁亦止称翰林院。——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3.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正七品,属于官职小而责任重大的官员,故朝廷对其特别重视。《明史·舆服志》记载:
初,太祖重御史之职,分河南等十三道,每道铸二印,文曰“绳愆纠缪”,守院御史掌其一,其一藏内府,有事则受以出,复命则纳之。洪武二十三年,都御史袁泰言各道印篆相类,乃命改制某道监察御史,其奉差者,则曰“巡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百官印除文渊阁印外,皆用九迭篆文,只有监察御史印用八迭篆文。按照清代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中的说法,“八叠明监察御史用之,取唐台仪八印义”。另外,为了监察御史巡按各处携带安全方便,其印直纽上有穿眼,且尺寸比一般正七品官印小。
三、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均为银印回到问题的本身,张居正有官印吗?有多少枚官印?是什么样官印?
这需要从张居正所担任的职务说起。
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明神宗实录》中是这样介绍他的:内阁首辅或者首辅、元辅,少师(太傅、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因功还有左柱国的文勋。
1. 本职:吏部尚书(正二品)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历朝历代都是极为重要的部门。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吏部尚书几乎成为明朝文官所能担任的最高正式官职。《明史·职官志》记载:
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这一枚史部官印肯定是有的。
2. 内阁: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正五品)
明朝内阁制度虽然十分完善,内阁逐步发展成为明朝的权力核心之一,但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官署,殿阁大学士品秩仅为五品。
明朝殿阁大学士,是指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置的辅政官员。明朝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四殿)、阁(两阁)衔,完整数目为六人。从高到低依次为: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隆庆六年(1572)六月,万历皇帝登基后不久,张居正以内阁次辅接替高拱为内阁首辅,由建极殿大学士晋为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官职,往往是指内阁大学士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因此,内阁首辅印是没有的。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肯定是掌管前述“文渊阁印”这一枚特殊官印的。
3. 三公三孤:从少师(从一品)到太傅、太师(正一品)
明朝沿用了历代的三公三孤职务。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据《明实录》记载,隆庆六年正月,张居正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九年十二月,给大学士张居正太傅诰命;万历十年六月,叙辽左大捷功进元辅居正太师。
《明史·职官志》记载:
自此以后,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张居正,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4. 东宫辅臣:太子太师(从一品)
明朝还有太子三师、太子三少的东宫辅臣。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太子三少,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
《明史·职官志》记载:
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惟永乐间,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少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世皆为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5. 文勋:左柱国(正一品)
《明史·职官志》记载:
凡文勋十。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自五品以上,历再考,乃授勋。张居正先是于隆庆六年八月加左柱国,后于万历四年十月,九年考绩,因勋德茂著,特进左柱国。
如果没有职官印,张居正获得的加官、赠官、虚衔和文勋,如少师、太傅、太师、太子太师和左柱国等,是不会有官印的。中极殿大学士有没有相应官印不详,但根据内阁的职责,是可以使用翰林院铜印的。内阁与翰林院在职责和官员上,有许多共通和交叉之处。
此外,张居正还有不少临时的、专项的兼职,即充任官,比如总裁官、讲官等。这些应该是没有官印的。
当然,上述官印是随职务而掌管,如果官员离职、升迁或者死亡,该等官印是需要移交的。但是,张居正还拥有一枚御赐印,而御赐印如果没有被皇帝收回或者褫夺,应该是能够成为官员收藏品的。不幸的是,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了。
关于这一枚御赐印——“帝赍忠良”,不少史料都有记载。
神宗赐张居正印,曰“帝赍忠良”。——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二十四为什么有这一枚御赐印呢?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夺情事件发生后,皇帝需要以强硬的态度甚至殊荣支持张居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九中,对夺情一事前后皇帝、皇太后给予张居正的特别礼遇进行了完整归纳总结。
即就夺情一事而言,其始闻丧也,上遣司礼李佑慰问于邸第,两宫圣母则遣太监张仲举等赐赙,近侍孙良、尚铭、刘彦保、李忠等赐酒馔;其子代归治丧,则司礼魏朝偕入楚营赐域;其身给假归葬,上遣司礼张宏郊饯,司礼王臻赍帝赍忠良银记赐之,圣母则太监李用赐路费牌子,李旺赐八宝充赏人之用;其还朝也,上遣司礼何进迎劳郊外;其太夫人就养也,则上所先遣魏朝伴之入京,上又命司礼李佑郊迎,圣母则遣谨柯、陈相,赐衣饰珍异,又命太监李琦等郊迎之;至其除服即吉,上使司礼张宏引见于慈圣、仁圣两宫,旋使宏侍赐宴;其满十二年也,又遣司礼张诚赍敕褒谕;至其殁也,又遣司礼陈政护丧归。还有一个实际需要的考虑,张居正请假回家安葬父亲,处于离职状态,无法带走正式官署的官印,于是万历皇帝特别赐“帝赍忠良”银记一颗,以用于实封奏事。对此,万历皇帝的手谕中说明了这一点:
朕大礼甫成,倚毗先生方切,岂可一日相离?但先生情词迫切,不得已,准暂给假襄事,以尽先生孝情。长途保重,到家少要过恸,以朕为念,方是大孝。五月中旬,就要先生同母到京,万勿迟延,致朕悬望。又先生此行,虽非久别,然国事尚宜留心。今赐先生“帝赍忠良”银记一颗,若闻朝政有阙,可即实封奏闻。——《万历起居注》,万历六年三月十日。张居正《谢赐敕谕并银记疏》。顺带说一个世宗赐印的事。世宗赐杨一清(“耆德忠正”和“绳愆纠违”)、张孚敬(“忠良贞一”)、桂萼(“忠诚静慎”)、李时(“忠敏安慎”)、方献夫(“忠诚直谅”)、费宏(“旧辅元臣”)、夏言曰(“学博才优”)、顾时(“经帏首选”)、翟銮(“清谨学士”)等重臣印,就是没有对长期重用的奸相严嵩赐印,以聪明才智和帝王心术著称的世宗,颇有一种心知肚明的恶趣味在其中。
总之,张居正肯定是有官印的,且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张居正的官印全部是银印,绝不可能是玉印、金印。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官署印都是从前任那里接过来的。
李世民杀死李元吉和他五个儿子?
李世民纳弟媳杨氏,揭开“宣武门之变”情杀版内幕
自古以来,李世民的宣武门之变一直定性为兄弟手足之间,为了权力太子皇位的争夺而相互残杀的人伦惨剧。
但是,李世民在事变之后的一个骚操作,却让人在大跌眼镜之余,不能不做出一个推论:玄武门之变,也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情杀。
这个骚操作就是李世民在事变之后纳弟媳杨氏为妃。
1、李世民早就惦记上了这位弟媳;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李世民对于杨氏的强纳都不是临时起意。
李元吉虽然不能像大哥、二哥那样独当一面,但是,在打下李唐江山的过程当中,也多次与李世民联手作战。
所以,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前,一定是见过这位弟媳杨氏的。
这一见,使得他对于这位弟媳杨氏念念不忘。
也使得他对于自己的弟弟李元吉更是起了厌恶之心。也许,这个时候李世民还没有对这个弟弟起杀心,但是憎恨之心一定是有的。
因为,此时的二人已经不再是兄弟,而是情敌。
2、杨氏本身价值极高,又出身前朝名门;这边李世民看上了这位弟媳,那边这位弟媳也确实不一般。
首先,她的出身,就是前朝隋朝的皇族,其次,她本身也是相貌美艳。
属于世间男人都会垂涎三尺那种。
所以,这也使得李世民的征服欲望被彻底激发出来。
3、杨氏对于李世民也有所回应,不然很难逃过被杀;虽然正史上从未记载,李世民和这位弟媳之间有什么交流。但是,有极大的概率就是杨氏对于李世民对于自己的另类情感也有所回应。
不然,她一定难逃被杀。
试想一下,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后,狂屠李元吉再加上其五个孩子,可谓真是再多杀一个也不算多,再少杀一个也不算少了。
如果杨氏对于李世民的青睐没有回应的话,那么,她要么会被李世民一并杀掉,要么她为表忠心可以追随李元吉自刎而死。
但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出现。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杨氏对于李世民的青睐也回应了。
至少,她在李世民在表示要纳她为妃子的时候,没有表示强烈的抗拒和反对,否则,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真的会杀掉她。
4、霸占弟媳杨氏才是李世民野性的真正释放;玄武门兵变之后,李建成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所杀,李渊也不得不把皇位让给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啥事都不过问的太上皇。
可以说,李世民直到此刻,才真正把大唐王朝紧紧地抓在手中。
他现在也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
所以,他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弟媳杨氏纳为妃子。
这件事对于李世民来说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欲望的抵达,更是野性的释放。
除了对于杨氏原本就有的占有欲望之外,更是向天下宣示自己的权威:我想咋干就咋干,我就纳弟媳为妃,你们不满意,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5、杨氏和李世民后来怎么样了?李世民曾有过将杨氏封为皇后的打算,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李世民对于杨氏确实是有情的。
两个人还曾经生了一个共同的儿子叫做李明。
可惜,后来杨氏失宠之后,这个李明又被过继回去,给李元吉当儿子了。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据说,当时李世民曾经很想封杨氏为皇后,但是魏征上前劝谏:陛下,您这不是要让后代耻笑您吗?
李世民一想也是,杨氏毕竟曾经是自己的弟媳,这可真是好说不好听,所以,就把册封杨氏为皇后的事给搁置了。
这一搁置,也是杨氏彻底凉凉的命运的转折。
6、玄武门兵变是情杀的另一个佐证:李世民晚年睡不好觉做噩梦;如果说真的如同历史记载那样,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卫。那么,他本人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可愧疚难受的。
事实上,他的心却特别虚,晚年的时候,曾经梦到李建成李元吉提头来索命。
为此,他还特意让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来护驾,两个人在李世民的寝宫门前站岗,李世民果然就此不再做噩梦了。
请注意:如果李世民是干掉李元吉的主谋,那么尉迟敬德就是那个刽子手。
在激烈交锋的玄武门兵变之中,李世民在追杀李元吉的时候曾经落马,李元吉打马回来,准备用弓杀死李世民,幸亏尉迟敬德及时赶到,这才把李世民给救了下来。
这也足以证明,李世民对于李元吉也真的是心虚,只有让尉迟敬德来为自己壮胆,才不至于做噩梦。
所以,权利斗争只是玄武门之变的明线,暗线是李世民与杨氏的不伦之情。 这才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您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 我是@飞鹰作文 关注我 给你分享实在干货!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仅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还将两人的10个儿子全部杀掉,但却放过了他们的11个女儿。那么事件的真相真的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吗?绝对不是。
玄武门之变的性质我们今天来看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总是将其定性为一场兵变,发起者是李世民,受害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结果是李渊被迫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不久之后禅位。
总之,玄武门之变符合历史上对兵变的所有定义,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这个结论,是我们站在一千多年后制高点上,俯视那段历史所得出的结论,在当时人们并不是这么看的。
所以,如果以一个现代人的想法,去分析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思想和做法,难免会失之偏颇,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到历史中去。
李世民带兵在玄武门埋伏,偷袭得手,他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之后由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入宫向李渊汇报此事。
注意,尉迟敬德入宫时,可不是空着手进去的,而是“(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把正在海池上划船的高祖李渊吓得不轻,急忙问道:“卿来此何为?”
尉迟敬德是怎么回答的?请注意他的用词,“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萧瑀和陈叔达对李渊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李渊看着“擐甲持矛”的尉迟敬德,回答道:“善!此吾之夙心也。”然后,李渊写下了亲笔诏书,命令各军一律接受李世民的处置,并派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出来宣布敕令,于是“内外乃定。”
四天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各种政务都交给李世民决断,两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在禅位诏书上,李渊说:“(世民)功格穹苍,德孚宇宙,雄才宏略,振古莫俦,造我大唐,系其是赖……今传皇帝位於世民。”
从以上经过我们可以看出,不用说当事人李世民哥仨心里明白,高祖李渊也明白,甚至他身边的大臣裴寂、陈叔达,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敬德等人心里也明白,这就是一场夺取储君之位的兵变,以武力除掉太子,威胁皇帝,和历史上其他的兵变并无任何不同。
但是,这是大家心里的想法,表面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这是一场兵变,大家非常有默契的把这件事说成了另外一种说法:李建成和李元吉意图谋反,结果被李世民发现,将两人诛杀。李渊认为李世民“雄才宏略,振古莫俦”,所以才会主动禅位。
这就是说,在官方的说法中,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发动的一场兵变,而是李世民粉碎李建成、李元吉谋反的事件,因此李世民是功臣,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罪人。
谋反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这才是当时人们对玄武门之变性质的判定,这决定了接下来的事情该如何处理。
为什么把所有侄子全部杀掉,却留下所有的侄女?明白了当时官方对玄武门之变的定性,就好理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了。
在封建王朝,皇帝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皇位,因此威胁自己皇位的罪是最不可饶恕的,量刑也最重。如果是谋反,那么大多数情况下,除了本人要被处死之外,还要“诛三族”。
所谓“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由于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是亲兄弟,都是太祖李渊和窦皇后所生,所以这父族、母族是没法诛杀了,但子族却不能饶恕。
因此,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作为谋反罪人的子族被杀掉,这是符合当时法律的,李世民杀他们并不会引起舆论上的反感。
由于古代女子数量明显少于男子,而且社会地位不高,所以从古到今,犯人的家属中,女眷往往不会被杀,而是充入掖庭,或者发配为奴,或者充为官妓。
唐朝的法律就明文规定,谋反、谋大逆者,本人不分首从皆斩,妻妾以及母亲、女儿、儿子的妻妾等全部入官为婢。
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共11个女儿都得以保住了性命,但她们的身份按规定都要变成奴婢。
但是,她们毕竟曾是皇室成员,不可能真的让她们为奴为婢,更不可能让她们沦为官妓,所以在处理方式上就有了一些技巧。李世民虽然将这11位侄女都充入掖庭,但却没有真的让她们做宫女,去伺候妃嫔或者干杂活,而是找人照看她们,将她们抚养长大。
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就是以照顾这些女子们的名义,进入了李世民的后宫,后来被李世民临幸,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从理论上来说,李世民的做法并无不妥,玄武门之变后,齐王妃在名义上已经成了罪人之妻,入宫是做奴婢的,尽管没有人真的把她当成奴婢,但实际上她的身份就是如此。
作为一名皇帝,临幸自己后宫的一位奴婢,无论如何算不上过分吧。后来尽管齐王妃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李世民到死也没给她一个名分,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她的身份。
综上,李世民杀掉侄子,留下侄女的做法,是符合当时的法律规定的,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的,当然前提是认定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谋反之人。
李世民的私心,才是如此做法的关键虽然处死十个侄子符合规定,但李世民并非没有放过他们的理由。
唐朝初期法律并不完善,而中国历史上对谋反的处罚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汉朝时不问老少一律弃市,三国时曹魏则规定已出嫁的女儿不连坐,明朝时的诛九族最为严厉。所以,杀与不杀,主要还是在李世民一念之间。
尤其是十个侄子的年龄都还很小,绝大部分都不超过十六岁,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饶过这些年龄幼小的侄子,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非要杀掉所有侄子呢?理由也很简单:斩草除根!
俗话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直接死在李世民的手中,他们的儿子长大后,肯定会怀有对李世民深深地仇恨,这种仇恨不可能因为李世民的怀柔和而消除,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
如果不杀掉这些侄子,那么他们就是正儿八经的皇孙,是皇室的重要成员,就要享受皇室成员的福利,接受良好的教育,被赐予一定的爵位和官职,掌握一定的权力。那么,当这十个侄子顺利长大以后,就会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大患。
更重要的是,即便这些侄子们不想谋反,那也难免会有其他想谋反的人找到他们。如果他们以李建成的儿子为旗帜,打着“为故太子报仇”的旗号,还是能拉拢一部分人心的,这样的话对李世民的威胁更大。
退一步讲,就算李世民有自信能够压制这几个侄子,但如果他死之后呢,他能保证自己的儿子斗得过这些堂兄弟们吗?
事实上,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例子。汉文帝刘恒继位的时候,他的哥哥刘长不服,于是计划谋反,失败后汉文帝不忍心杀自己的兄弟,就将他流放四川。刘长死后,汉文帝就封刘长八岁的儿子刘安为淮南王。这个刘安长大以后,就一直处心积虑想谋反报父仇,最终被汉武帝赐死。如果当初汉文帝就处死了刘长、刘安父子,那么就不会有日后汉武帝时淮南王造反的事情了。李世民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部杀光,一了百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不过,李世民可能心里对此也很愧疚,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对《唐律》进行了修改,规定即便是谋反、谋大逆这样的罪名,其子在十六岁以下的也不杀,而是改为流放。
李世民留下所有侄女的原因也很简单:顾及名声!
事实上,李世民不仅留下了所有的侄女,而且后来还给了她们封号,生活上也给予了充分优待。待这些侄女们长大以后,李世民还为她们选择了夫婿,其中绝大部分都嫁得不错。
比如,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被封为闻喜县主,相当于亲王女儿的待遇。长大后,嫁给了通事舍人刘应道。刘应道是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从四品的官员,位置是秘书少监,也是个多才多艺、文章高绝的硕儒。
李元吉有要给女儿被封为和静县主,出嫁太常卿薛收的儿子薛元超,两人婚后感情不错,生有三个儿子。
李世民之所以对侄女们不错,首先是因为她们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封建社会是父权制下的统治结构,女子出嫁前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说,这些侄女一旦出嫁,就和他们李家没有关系了,不是有句话叫“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嘛。
而且,在封建社会中,女人往往是没有任何号召力的,就算有人要打着李建成、李元吉的旗号造反,也绝不可能奉他们的女儿为主。至于这几个侄女自己谋反作乱,那可能性就更小了,甚至可以说没有可能。总之,侄女们并没有威胁,为什么不留下她们,稍稍挽救一下自己的名声呢?毕竟弑杀兄弟的名声已经不太好听,杀光侄子更是容易遭到非议,如果连侄女也全都杀了,那么李世民在世人眼中会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冷血、无情、残暴……这样的名声对李世民坐稳皇位非常不利,所以不如放过这些没有威胁的侄女们,给予她们优待,可以使自己的名声变好一些,何乐而不为呢?退一步说,从李世民一生的表现来看,他本就不是一个嗜杀的人,也绝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玄武门之变他也是被逼的,因为不那么做死的就是他那一家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拼了命要做一个好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可以看出对于亲人,他心里始终还是有愧的。综上所述,李世民杀光侄子,是为了斩草除根,免得侄子们长大后威胁自己的皇位;放过所有的侄女,是因为侄女们没有威胁,而优待她们却能给给自己带来好的名声。
643年李世民还剩几个儿子?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李泰撰括地志,诏令付秘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因与皇太子李承乾争夺皇位的继承权而被贬,后改封为顺阳郡王,徙往均州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县,时年33岁。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李恪同母弟,李世民称其不如禽兽。李恪被害,徙居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皇子中唯一被太宗亲自抚养长大者)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李世民爱不爱如意公主?
应该说很爱。如意公主是李世民的表妹,隋炀帝的女儿,又是李世民非常宠爱的四夫人之一,地位仅次于皇后。
如意公主还给李世民生了两个儿子,且是立储人选。历史上真有如意公主这个人吗?如意公主这个说法,并非历史上的正式称呼。而是来自于电视剧《隋唐英雄》。其历史原型,就是李世民的杨妃。剧中的如意公主,是隋炀帝杨广和萧后所生的女儿。她侠义心肠,有情有义,性格活泼开朗,刁蛮任性,非常可爱。电视剧中,她和李世民历经波折,两情相悦。后来成为李世民的杨妃,非常贤惠,因为骟动儿子李恪造反,后被李泰杀死。据《旧唐书.李恪列传》:“恪母,隋炀帝女也。”如意公主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她是李世民的杨妃,同时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又和李世民是表兄妹关系,嫁给了李世民。之后,杨妃很快成为李世民非常宠爱的女人,并生下了两个儿子: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吴王李恪有贤明之称,很得李世民的喜爱,是储位的强有力竞争者。李世民曾经认为李治软弱,想立李恪为太子,因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永徽四年(653年),李恪因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被诬告谋反,被长孙无忌杀害,于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在长安宫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后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神龙元年平反,恢复吴王爵位。李恪因被李世民欣赏,认为“类己”而被提为储位候选人,威胁了特定集团的利益,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非常令人惋惜。杨妃的另一个儿子李愔品行不佳,经常无故殴打他人,多次有非法行为而不知收敛,永徽四年,因与李恪是同母弟之故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后被改封涪陵王,死于流放地。杨妃为什么会嫁给李世民?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杨妃就嫁给他了。那么,她在与李世民结合之前,有没有过婚姻史?历史上没有记载。甚至,她会不会曾经和别人生过孩子?历史记载也是空白。由于记载缺失,如果说杨妃在嫁给秦王李世民之前,曾经有过婚姻史或者生育史,一点也不奇怪。历史上有许多这方面的先例。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在进入太子府之前,就曾经和金王孙生育过一个女儿。进入太子府之后,很快受到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的宠爱,生下了后来的汉武大帝。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入宫之前是魏王魏豹的女人。那么,隋炀帝的女儿为什么会嫁给秦王李世民?关于这个问题,缺乏可信的史料记载。根据我推测,这两个人一开始应该是政治联姻,联姻之后得到了李世民的宠幸。也有可能,这两个人之前曾经相识,毕竟是表兄妹关系。杨妃和李世民的血缘关系很近。这两个人的祖母是亲姐妹。杨妃的祖母是隋文献皇后,李世民的祖母是唐元贞皇后(追封),是亲姐妹关系,分别为独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独孤信的这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隋文帝杨坚,生下了隋炀帝杨广,另一个嫁给了李昞(bǐng),生下了唐高祖李渊。换句话说,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的母亲是亲姐妹。隋唐期间的门阀政治,世家大族之间频繁通婚,缔结政治同盟。你不要看双方经常在政治上斗得死去活来,他们很有可能是互为姻亲关系,彼此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李世民一共有三个姓杨的妃子,除了隋炀帝的女儿,其中还有杨妃一个是齐王李元吉的老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弟媳妇纳为己有,并且生了一个儿子李明。多年之后,李世民出于愧疚心理,把李明过继给已被杀的李元吉,延续其一脉。李世民的这个弟媳妇杨氏也是出身名门,她是隋朝宗室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杨雄属于关陇集团。李世民把这个弟媳妇娶回来,可能也是出于安抚笼络关陇集团的需要。杨妃与李世民,在血缘关系上是典型的表亲,两个人都是血统纯正。因此,这两个人所生的儿子李恪和李愔,承袭了隋唐两代皇室的血脉,以及后周独孤家族的基因,血统很高贵。武德元年,李渊称帝。因为他和隋朝皇室本身就是亲戚关系,于是上演了一出禅让的大戏。唐高祖李渊的皇位是隋朝禅让给他的,因此从名义上来看,来得堂堂正正。李渊登基后,奉隋为正朔,车旗服色,皆遵循隋制。而杨妃则是隋朝“正朔”的嫡系后裔。册封前朝的公主,这是有先例的。之前,周武帝之女义阳公主,在隋文帝杨坚建国后,于开皇元年被改封义阳郡夫人。因此,唐高祖李渊的皇位既然来自于禅让,杨妃又是前朝公主,肯定也会被授予爵位。我估计应当是在册封后,李渊再把她赐婚给秦王李世民,应当也是出于安抚隋朝旧势力的需要。李世民登基后,杨妃成为李世民的四夫人(四妃)之一。四夫人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在宫中的等级仅次于皇后。但杨妃的具体封号不详。据《旧唐书·后妃传》:“三代宫禁之职,《周官》最详。自周已降,彤史沿革,各载本书,此不备述。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杨妃入宫之后的具体情况,以及何时去世,史书不详。电视剧中说她后来被杀死,这是艺术创作,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杨妃的儿子李恪,虽然因为政治斗争被冤杀了,但武则天称帝后,李家的子孙几乎被诛灭殆尽,李恪却得到了平反。李恪一族反而因此而长盛不衰,与唐朝享国同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