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景图钱塘春行宝箱,钱塘湖春行的时代背景?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早春景物有哪些?
景物:孤山寺,贾公亭,湖面春水,白云,黄莺,暖树,燕子,春花,春草,西湖,绿杨,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原文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西贾亭,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
1.水面初平:春水初涨,说明是早春。
2.几处:说明莺还很少,是早春。3.新燕: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从“刚回来”一词可以看出是初春。4.乱花:零乱、杂散的花,说明花很少,是初春。5.浅草、没马蹄:才刚刚齐到马蹄,说明草刚长出来,还没长高,是初春。作用:作者不直接说这是初春的景象,但通过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表现出了初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春天的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钱塘湖春行是怎样创作的?
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长庆三年(823年)春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唐代开始,西湖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就神往西湖。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任。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漫步西湖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美景感染,兴奋而作《钱塘湖春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西湖名诗。这首诗在描绘了西湖美丽春光和勃勃生机外,还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心悦之情。
钱塘湖春行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前一句描写春到花开,后一句“浅草”也说明春天到了。而“没马蹄”正是说明他骑着马游行啊。
第一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既看不出春,也看不出行。
第二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看出了春,但是看不出行。
第四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尚且不够第三句写得贴切。
而且这是律诗,起承转合。其中的“转”——一般来说是第三联,也就是颈联,十分重要。通常写律诗写文章的时候“转”的部分十分难写。但并不是所有的重点都在第三联,也有很多在第二联,也就是颔联。总之“转”是很重要的啦!马克思主义哲学说要抓重点,所以,尽量多关注重点好了。个人意见,综上所述,希望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