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之卵(刘备在白门楼为什么要提醒曹操除掉吕布)

双环网

北地之卵,刘备在白门楼为什么要提醒曹操除掉吕布?

刘备说:我就是要让吕布死,吕布死了对我有好处,但他的死不能赖我身上,怪他自己“认爹”太多了

众所周知,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分别是以刘备为首的蜀汉,以孙权为首的东吴,以及以曹操(曹丕)为首的曹魏。

北地之卵(刘备在白门楼为什么要提醒曹操除掉吕布)

三大国君中,每个人实力相当,都有自己的擅长和优点之处,例如孙权善于识别人才,曹操军事指挥能力突出,刘备仁义宽厚。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的仁义宽厚在汉末三国时期那是相当出名的,可在白门楼上,面对吕布的求救,刘备为何不仅一言不发,而且还暗示曹操将他杀害呢?

仁义宽厚的刘备,在白门楼上做出的举动看似有点“反常”,毕竟自己如果当时他对曹操说点好话,吕布有可能活命,在吕布生死的关键时刻,刘备选择了帮倒忙,直接致吕布于死地。

白门楼上的刘备不愿意救吕布

话说吕布在曹操和刘备大军的联合进攻下,兵败逃到了下邳,曹操率领大军将下邳团团围住,擒拿吕布只是时间问题。此时,曹操身边的谋士献计,建议他水淹下邳,曹操觉得有理,依照此计行事。

在下邳城的吕布,不仅不思自己的出路,而且还肆意殴打部下,不听谋臣的建议,导致吕布身边的人对他失望透顶。在曹操放水淹下邳后,吕布自知已无路可退,身边的人都在为自己谋划出路。

一天,吕布的部将抓住他睡熟的机会,用绳子将他绑住,然后开城投降了曹操。就这样,这位汉末枭雄被曹操抓获。曹操入下邳城那天,刘备也跟在身边,两人一同坐在白门楼上。

就在此时,曹操身边的人将吕布押了上来,曹操先将吕布身边的陈宫和高顺斩杀后,吓得吕布连忙向曹操身边的刘备求救,吕布说:

“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这时候,刘备明面上点头答应,但曹操问他如何处理吕布的时候,刘备却回答: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刘备此话一出,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剑,直接插入吕布的心中。曹操听明白了,吕布也听明白了,这刘备想要自己的命呀。见刘备帮倒忙,愤怒地吕布对刘备破口大骂,说道:

“是儿最无信者!”

一向以仁义和信用为本的刘备,这次被吕布痛骂没有信用,这好像一点都不冤枉。原本已经答应为吕布说好话的刘备,在关键时刻提醒曹操不要忘记被吕布杀掉的丁原和董卓,使曹操不敢留下吕布,最终导致吕布被杀。

刘备为何致吕布于死地

吕布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较为复杂的,两人好的时候互称兄弟,两人关系闹僵的时候相互攻伐。

在吕布身上,刘备是吃亏多,占便宜少,根据《三国演义》来看,吕布数次趁着刘备不防备,侵占了刘备的地盘,比如徐州,小沛等,一度将刘备逼到绝境,只能投降曹操。

吕布虽然多次侵犯刘备,但他也同样帮助过刘备,袁术派遣大军征讨刘备时,吕布凭借辕门射戟一事让袁术退兵,避免了刘备与袁术交战。此事让刘备缓了一口气的同时,不得不佩服吕布武艺之精湛。

在下邳,刘备之所以不替吕布向曹操求情,主要还是考虑到吕布实力太强,如果不借曹操之手除掉他,日后必然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刘备身边虽然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吕布的武艺要胜于此二人,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任何有野心,想要成就一番伟业的人,都不是随便仁慈的,有时候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暂时放弃自己所立的人设,从实际利益出发。

当然,曹操之所以会杀吕布,与刘备的那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关系并不是很大,这一切还是吕布自己的原因。

吕布虽然骁勇,但他的人品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古代向来看重忠义,吕布与忠义根本不沾边,他是一个自私自利,为达到目的什么都能干的人。

早期,吕布是丁原帐下的一员大将,因为董卓废帝的事情,丁原起兵反对董卓。董卓与丁原的数次交战中都吃亏了,主要还是吕布太骁勇了。后来,董卓为了得到吕布,用一匹马和一些黄金就把他收买过来了。

吕布被董卓收买不要紧,可吕布不应该杀死自己原先的主子丁原,后来王允设下连环计,美人计,用貂蝉为诱饵,让吕布杀掉董卓。吕布接二连三地背主杀主,曹操这个人又比较多疑,即使吕布能力再强,曹操也不会将吕布这个“定时炸弹”留在身边。

结语

吕布的死,按理来说和刘备没有很大关系,完全是自己的人品所导致的。立足于社会,一个人如果名声不好,在关键时刻,很难让人相信自己。曹操在擒获吕布的时候,或许根本就没想将他留在身边,早就决定痛下杀手了。

刘备在吕布危险的时候,虽然没有为他说句好话,但这也不能否定了刘备的仁义之名。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的君主,刘备算是最仁慈的一位了,即使遇到背叛自己的大臣,如黄权,糜芳等,也不会找他们的家族清算,这一点,孙权和曹操做不到。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刘备的军事能力到底怎么样?

与政治上的成就相比,刘备在军事上的成就似乎暗淡了一些,给人感觉他经常打败仗,经常在逃命,有时还丢掉了妻子、儿子,但这并不能说明刘备的军事才能很差,因为这些都是有客观原因的。

刘备一生战绩不佳,经常被人打败,这是事实。可能有人会说,关羽、张飞不是早就跟着他了吗,还有后来的赵云,有这么牛的猛将,刘备怎么还会打败仗呢?

这其实是误解,三国时代的战争不像我们在影视剧或小说里经常看到的那样,两军阵势一摆,然后主将出来一对一单挑,看看双方能打多少个回合,主将一败,一方也就败了,如果战斗都这样进行,那的确简单多了,有“五虎上将”保驾护航,刘备也就不用那么辛苦逃命了。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是阵法、战法的较量,是人马数量、训练水平的较量,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史书尽管也记载过关羽亲自在两军阵前力斩对方主将的事,但这样事在史书中是极少数的个案。

主将间一对一单挑在那时是很少发生的事,人马数量质量、后勤保障情况以及士气高低才是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因素,有以弱胜强、以少打多的情况,但那不是常态,实力才是决定胜败的主导因素。

从刘备的情况看,尽管他一路奋斗,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但他走过的道几乎完全来自个人奋斗,较少有外力给予强援,在错综复杂的割据环境中,早期的刘备处于没有盟友、没有依托的状态,而他的出身也比较低,没有名望,这也让他吃了不少亏,反映在军事上就是不断打败仗。

刘备入主徐州后事业跃升到一个新台阶,但大家并不服他,袁术马上就来打他,刘备没有得罪过袁术,从来也没跟他打过交道,袁术打他,理由有些可笑,《英雄记》记载,袁术说:“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没有听说过有你刘备这个人,我就要打你,哪有这么不讲理的?但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刘备弱势就是起点低、无名无望,这种状况一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得以改变。

所以说,刘备早年经常打败仗是实力不足、名望不足、环境恶劣造成的,有军事才能方面的原因,但不是核心问题。刘备占领荆州后,实力不断增强,这时候就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来了。

取益州、夺汉中,尤其是汉中之战,诸葛亮没有参加,刘备亲自在前线指挥,对手是三国最著名的军事家曹操,刘备一举将其战败,说明刘备的军事才能也是比较突出的。

刘备的军事才能既有早年来卢植老师那里打下的一些基础,但更多的是刘备数十年里在战场上不断摸索积累、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

即使不把刘备归入历史的名将序列里,但说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名“老兵”,大家应该不会有意见。

秦国的发源地在甘肃还是陕西?

说到秦国,人们往往会想到陕西。

例如大家熟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陕西西安的文化旅游名片。

再如,秦国长期定都在咸阳(今陕西境内),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秦王朝。

还有,陕西的地方主流戏曲叫“秦腔”,陕西作家贾平凹也写过名为《秦腔》的长篇小说。

尤其明显的是,陕西省简称秦。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秦国发源于陕西。

其实,秦国的发源地不在陕西,而在甘肃。

“秦”的地理文化涵义

据《史记》记载,秦人的先祖是先贤皋陶、伯翳(伯益),是远古部落首领少昊的后裔。

据说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

秦人的先祖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

周幽王时,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被封为诸侯国,于是就以所居之地“秦”做为国号。

对于秦国的起源,其它一些典籍也有记载。

例如《诗·秦风·车邻》注:秦,陇西谷名。在雍州鸟鼠山之东北。疏:今秦亭,秦谷也。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对“秦”字的解释是:“伯益之后所封国”。

段玉裁所著的《说文解字注》中对此解释:

《郑诗諩》曰:秦者,陇西谷名,於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尧时有伯翳者,实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孙非子养马於汧渭之间。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於秦谷,至曾孙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按伯益、伯翳实一人,臯陶之子也。今甘肃秦州清水县有故秦城。汉地理志之陇西秦亭,秦谷也。

这段记载,说明了秦国的起源及地理位置。其中明确说了“今甘肃秦州清水县”、“陇西秦亭”。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典,是我国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段玉裁是清代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注》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的字典,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因而他们的说法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我们再说说“今甘肃秦州清水县”、“陇西秦亭”。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隶属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它位于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边与陕西省陇县、宝鸡交界。

周孝王时,赢姓部落首领非子被封为附庸,秦人开始在清水县境内活动。

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开始设置清水县、戎邑道(治今黄门乡)。从此才有清水县名。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撤销清水县,并入陇县。

北宋时,清水县属陕西路秦州。

元代,清水县归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

清朝初期,清水县属陕西省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后改属直隶秦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水县属甘肃省天水市管辖。

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清水县曾经一度属于陕西管辖,但而今属于甘肃省管辖。

再说秦亭。

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封嬴姓赵氏家族旁系成员非子为附庸,食邑在秦(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境内)。

秦亭的故址,有个公论,就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境。

同时,《说文解字》中对“秦”字的解释也有:

“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籀文秦从秝。”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说,秦地的气候和土壤适宜种禾。因而“秦”字与禾有关。

在甲骨文中,“秦”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的左右是两只手(“廾”),中间是“午”字,“午”是“杵”的初文,是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石臼里捣粮食用的。下半部是两棵稻谷,象征成熟的庄稼。

这是一幅两手举杵正在舂米的丰收景象。春秋金文、《说文》籀文字形都一样。

西周金文省“秝”为“禾”。小篆承袭从一禾的字形。

汉代隶书将字形简化,上部写成“春”字头,下部仍然是“禾”字,楷书作秦。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毗邻关中平原,在夏、商时期属雍州。

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地,号赢秦。

“秦”即后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国在此地设立了邽县和冀县,是中国历史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地方。邽县后来改为上邽县,属于秦始皇时期天下三十六郡中的陇西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分拆,设置天水郡。从而有了“天水”的名称。

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

远古时期的天水一带山水灵秀,林木密茂。

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大地在轰隆隆震动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的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

此湖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

于是有了“天水”之名。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设置秦州。从此有“秦州”的名称。因而天水也别称秦州。

天水市属温带季风气候,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有渭河以及支流榜沙河、散渡河等,还有嘉陵江支流白家河、花庙河等。

天水自古至今是西北地区少有的优良的农耕基地,被誉为“西北小江南”。

这也应和了古代“地宜禾”的记载,是秦国早期的农耕基地、根据地、发源地。

因为其地“宜禾”,所以就以“秦”为名。

目前,天水市下辖的地名中,就有秦州区、秦安县、清水县。

所以说,甘肃省天水地区,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

此后,秦人不断向东迁徙、扩张,进入陕西的关中地区。

到秦孝公时,定都咸阳。

后来秦国逐步壮大,进而吞并六国,到嬴政时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秦王朝。

“关陇”是联结甘肃、陕西两省“秦文化”的地理文化纽带

今天的甘肃、陕西、宁夏三个省份交界处,横亘着曲折险峻的陇山山脉,也是古代军事要地。

由于在古代盘道六重始达山顶,因而后来也叫"六盘山"。

甘肃省简称“陇”,即有陇山的渊源。

秦国发于甘肃省天水一带,进而向东扩张至陕西关中一带。

这两个地区,围绕在陇山山脉周边,地理位置毗邻,气候、风土人情接近,因而出现了“关陇”一体之说。

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陇世家、关陇集团、关陇铁骑。

“关陇世家”在汉朝时已具雏形。例如王莽末年,占据天水一带的军阀隗嚣与刘秀割据天下,后来被平息。

《后汉书公孙述传》中记载:“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

大意是说,东汉光武帝刘秀解除了对关陇一带势力的忧虑,得以专心向东征伐,占有天下的四分之三。

到北魏时期,关陇一带的门阀势力成为一股实力雄厚的军事政治力量,被称为“关陇集团”。

他们家族显赫,文臣武将人才辈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位高权重。

西魏、北周、隋、唐朝的皇帝,大多出自于这个“关陇集团”。

例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都出自“关陇集团”,并依靠其大力支持而得以建朝。

所以,秦国的发源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秦文化”在陕西发展演绎的更加典型。

同时,“关陇”自古是一家,至今也是联结甘肃、陕西两省“秦文化”的地理文化纽带。

而且,天水市虽然属于甘肃省,但因为毗邻关中平原,因而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

历史上江西到底处于什么地位?

江西,简称“赣”(gàn),又称江右、别称赣鄱大地,省会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内最大河流赣江。

江西历史主要在宋、元、明时期凸显,至宋元明已成为人文商大省。

1.人, 至宋已成为人口第一大省,“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广为人知,如果把鞋子念“孩子”,街念“该”,吃念“恰”,上厕所念“解手,屙”或带个脏话“鳖或卵”等,这些是赣语(客语)的独有发音,那你也算半个老表,江西人之所以喊“老表”,主要中原战乱, 而江西恰恰相反,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当朝为固江山采取移民屯田政策,于是让江西人开始填湖广、川渝、安徽、福建、贵州等地,甚至陕西还有两块飞地,至今除江西外全国还有还2000多万赣语吃瓜群众,这在全国也罕见,由于祖籍多江西(其中代表如毛太华、邓鹤轩就一目了然),赣语(客语)自然就带过去了,而那时候当地人看到江西人就像见到自己远方亲戚,由于亲戚不能乱认,就统以老家的表亲相称,所以都喊老表。

2.文 ,中小学课本的古代诗词江西人篇幅居多,江西正如滕王阁序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宋八大家就占有三席,在宋明清有句话:翰林多吉水,临川出才子,朝士半江西!自隋唐清末,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其中广为人知的主要代表:徐孺子(赣派思想始祖)、许真君、欧阳修、王安石、曾恐、文天祥,陶渊明、 黄庭坚、 晏殊 、 陆九渊、 杨万里、 朱熹、汤显祖、宋应星、明朝熟读历史应该知道江西解缙、夏言、严嵩等权臣为代表。

3.商, 说到在十大商帮中最早成形者,还轮不到徽商、晋商等,位处江西的《 江右商帮 》 却处于领先。不像现在江西,自宋朝江西人敢闯敢干,基本都是草根商人,所以抱团以帮会形式存在,而晋商,徽商等仍以个体分散并以阔绰的官商为主。古代富足的江西以赣语为中心,自然形成了江右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盛产粮食、茶叶、陶瓷、纸张、布匹、木材,烟花……特别是粮食、茶叶和瓷器,无论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根都在景德镇,所以缴纳税粮在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也是首屈一指, 明清时期江浙地域就有“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 湖南、湖北,即使富足的江南省遇到天灾人祸也大部分逃到江西躲难,江西就是一个旱涝饱收,自古不愁的福地! 现在去湖南、湖北、云贵川还有江西商会(万寿宫,许真君庙)遗址保存,现今还保存有1000多所万寿宫遗址,甚至东南亚,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江西很奇怪的一个省份,地处港粤湾区,长三角,闽台经济区汇聚点,为何一直没存在感?主要在明朝“ 朋党之争 ”后期江西基本退出了政治历史舞台,并且由于填湖广等地人口,人才大量流失,至今由于赣鄱山多水远,国家铁路经济偏离江西,沿海省份的强大虹吸效应,以及全球海洋经济的崛起,以农耕小商为主的江西逐渐没落, 正如滕王阁序所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不愁,鱼米之乡”的江西虽然现在落后,但也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一笔。

现在有哪些已经失传的招牌菜?

历史名人与鲁菜编辑在鲁菜中,有许多菜肴与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例如:

五味调和的羹(现状:酸甜鱼羊鲜,民间比较常做)——《左传 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向齐景公陈述先王之道时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晏子与烹调之道比喻君臣政治,主张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这段著名的论述也反映了春秋时期鲁菜的烹调技艺,水、火、醋、酱、盐、梅子来烹调鱼和肉的汤,非常重视不同味道的融合与和谐,五味调和之“和”被赋予了哲学的深度。

诗礼银杏(现状:最常见的孔府菜)——孔子教其子孔鲤学诗习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事后传为美谈,其后裔自称“诗礼世家”。至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造诗礼堂,以表敬意。堂前有银杏树两株,苍劲挺拔,果实硕大丰满,每至仲熟。孔府宴中的银杏,即取此树之果,故名”诗礼银杏。

兰陵美酒(现状:仍是国内知名酒业品牌,在国际博览会获奖无数)——李白在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脍炙人口的《客中行》一诗作于东鲁的兰陵,盛赞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的美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碧筒饮(现状:今年已经恢复这一传统)——唐代的段成式《西阳杂俎》载:“历城北一里,有莲子湖。三伏之际,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茎柄通,吸之,名为碧筒饮”。这种借用荷叶的香味卷包或盛装为食材增香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例如荷叶粉蒸肉、泉城大包就是代表。

扒原壳鲍鱼(常见的鲁菜)——宋代诗人苏轼任登州知府时在《鲍鱼行》诗中写道“膳夫善治荐华堂,坐领雕俎生辉光,肉芝后耳不是数,醋笔鱼皮真倚墙”,盛赞山东出产的鲍鱼(皱纹盘鲍鱼)鲜美。拔丝——《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很爱吃甜食。他的《聊斋文集》中就有“而今北地兴揠果,无物不可用糖粘”的语句,说明当时山东地区拔丝甜菜十分流行。

小米粥(现状:非常常见)——蒲松龄《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层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油爆双脆(濒危,非常考验厨艺,已经不适应现代餐馆经营)——清代诗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记载,“将猪肚洗净,取极厚处,去上下皮,单用中心,切骰子块,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袁枚对这道菜的制作方法和特点有精确的阐述。近代作家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中对此菜均有高度赞誉。

八珍豆腐(现状:就是后来孔府菜的一品豆腐,目前在天津流行有更家常的简化版本)——晚清《浪迹丛谈》的作者梁章钜系封疆大吏,福建人,宦游南北,早年曾在济南大明湖“薜荔馆”食过一味八珍豆腐,垂老卧病江南,犹“每每触思此味,则馋涎辄不可耐。”

历下银丝鲊(现状:在山东基本失传,湖南省某山区还保留了鱼鲊这种做法)——清初名士王士祯《历下银丝鲊》诗:“金盘错落雪花飞,细缕银丝妙入微,欲析朝醒香满席,虞家鲭鲊尚方稀。”赞美历下(即山东济南)的银丝鲊烹饪的精细。

耿饼(现状:当地常见的特色小吃)——又称曹州镜面柿,是山东菏泽汉族传统名点,在明朝永乐年间就曾作为贡品献给朝廷,永乐皇帝大加赞赏,赐名为“耿饼”,清人王士祯有诗赞曰:“亳都柿胜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肺病欲苏还怅望,姚黄欧碧不同来。”

鱁鮧(现状:山东本地已经不多见,朝鲜族、韩国较为流行)——汉武帝追逐夷民至海滨,见当地人吃一物香气四溢,遂命此食为“鱁鮧",这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就是鱼肠酱。最早北魏《齐民要术》卷八中有“作鱁鮧法”。《本草纲目·鳞部四》也有“鱁鮧”一释,李时珍集解:“沈括《笔谈》云‘鱁鮧,乌贼鱼肠也’”。

乌鱼蛋汤(现状:常见的宴席鲁菜)——清朝赵子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有乌鱼蛋“产登莱,乃乌贼腹中卵也”之记载。清诗人王士禄所作的《忆菜子四首》诗中写道:“饱饭兼鱼蛋,清樽点蟹胥,波人铲鳆鱼,此事会怜渠。”王士禄将乌鱼蛋同蟹胥、鳆鱼同列,说明乌鱼蛋在当时已被列为珍品。清代诗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此菜有记载。此菜有“鲁菜第一名汤”的美誉。

山东薄饼(现状:常见)——清代文人袁枚《随园食单》中称赞山东薄饼:“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并说当时有人称:“吃孔方伯薄饼,而天下之薄饼可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