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装备在哪换,大口径炮弹是分装的?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一说到底火,在我们一般人的认识中,这东西应该就是装在弹药最低下那一小截,中间红红的。
撞针一撞击中间那个小红点,从而点燃底火里的物质,跟着燃烧起的这个火苗子,就会窜到发射药这一节,继而点燃发射药,从而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然后推动弹头发射的。
这我们一般情况下认识的底火,您要是这么想也是没有毛病的。
但是底火进入到大口径火炮这里,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具体的原因。这个原因就要从大口径火炮的炮弹上说起。
我们一说到大口径火炮,首先想到的是火炮的口径足够大才成。
所以这种大口径火炮发射的炮弹不仅粗而且个头还大,这其实就意味着炮弹的重量就会加大。
那么一般情况下,普普通通的大口径火炮,光炮弹的整体重量大概在一百斤左右。
比方说美国的M107型榴弹炮,炮弹的重量是四十八公斤,也差不多一百斤的分量。
就这重量,如果真进入到战场上,前方急需炮弹支援,这要是打一发或者两三发炮弹进行支援,不打紧,一个人来回扛上三两趟,任务也就完成了,人也就累点而已,不会耽误发射的需求。
但如果火炮攻击就没停下来的意思,一口气要打上一个小时,甚至是几个小时。
那么在这种长时间的射击下,一个士兵能保证不断的把重达一百斤的炮弹,不停歇的塞到炮膛里头吗?
这中间速度还得上去,奔跑着把运输弹药的事给办了。
那么时间一长,显然是不可能的,超人来了也得累趴下。大体力的劳动,时间一长谁都扛不住的,毕竟人不是机器。
所以军工们为了减轻这种负担,干脆将炮弹整个就给拆分开来。
你比方说,炮弹是一截,发射药分成一截或者几截,平时分开来放,这样就会把一发炮弹的重量分摊开来。
这要是火炮要进行发射了,多派两个搬运的士兵就可以了,跑起来也没问题,这就避免士兵在连续不断地扛炮弹中,把自己给累趴下了。
那么炮弹都被拆成了几截之后,这底火在给安排到,这种分装炮弹后边就不合适了。
毕竟底火是一个受到撞击就会发火的装置。
所以通常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就不在炮弹的后边安装,他是装在炮闩上的。
这种底火个头不大,看起来就像是一颗散弹枪的子弹一样,呈圆筒状,用的时候往炮闩上一插就成了。
其实说穿了底火的作用相当一根火柴,他不再个头大小,在于能不能引燃发射药。
所以也不用惊奇,大口径火炮底火的大小。老话说得好,豆包虽小,但他也是干粮吗?
而且明确地说,大口径火炮的底火用的还是黑火药,没想到吧,不是里边装的压根就不是什么高级物,他的内部结构和一枚子弹的结构也差不多。
其实在专业术语中,大口径火炮的底火,不应该叫底火,而应该叫发火管才对。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普通炮弹的底火也是装在炮闩上的吗?
想多了,普通炮弹不是很重,一个人搬动也很利索,所以就没有必要分开,那么安装底火也就没有分装药这么麻烦。
所以他就跟我们知道的子弹一样,底火依然在火炮的最下边。
题主的问题算是回答完毕,接下来咱聊一聊底火的历史,再加深一下这个问题。
底火的历史。底火在官方的解释中,是这么说的:
底火是装在枪弹或者炮弹药筒底部的一个部件,是依靠机械能或者电能刺激发火的火工品,主要作用是为了输入火焰,进而点燃发射药或者是传火药。
所以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其实就已经发现了,大口径分装弹药那个底火,为什么不叫底火而叫发火管的原因了。
毕竟发火管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装在弹药的底部,当然了在我们通常认识中,就不管这些了,把他们统统归结为底火。
一说到底火,就不得不说雷酸汞。
其实雷酸汞的发现,早在十四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记录。
当时是一位叫德雷贝尔的人发现的,至于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现的,这位来自荷兰的老爷子,在他的记录中几乎就没有,就算是有也是一笔带过的。
所以人们猜测,是这位老爷子有着对外保密的需求,这才这么做的,至于是不是的,那就不知道了,毕竟隔了这么多年了。
那么事情走到十五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德国人,他叫昆克尔。
说有一次试验中,他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就把银子和金属汞先后投入到硝酸中,进行了溶解。
这位老爷子把试验进行到这一步,感觉还不够,于是又在这个溶液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酒精,就想看看会发生点什么?
这一到不要紧,那动静闹得那叫个大。
这些东西混合到一块之后,反应就变得相当剧烈,跟锅里煮沸的开水一样就闹腾起来了,咕噜咕噜的,这还不算又是烟又是气的,最后反应到了顶点,咚的一下就炸了。
据说这一声爆炸,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大跳,以为是什么魔鬼来了。
咋说呢?昆克尔是一名合格的科学家,所以他有所有科学家的一个优点,喜欢记录试验。
所以随后他就把当时的试验经过,以及一些配料,经过回忆,做了一个详细的记录。
那么后来的人,通过这些记录进行推断,认为昆克尔当时制作出来的就是雷酸汞。
虽然这次试验成功地制造出了雷酸汞,但昆克尔除了把他的实验室搞了一个稀巴烂之外,并没有得到雷酸汞。
这个试验之后,估计是动静弄得太大了,昆克尔就没有继续下去了。
那么第一次把雷酸汞给造出来,并看到实物的是英国的化学家霍华德,时间是1800年。
当时霍华德其实做的是合成氯酸的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无意中得到了雷酸汞。
你都不知道,后来人看了霍华德当时的实验记录,都难以想象霍华德的这番操作,也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会这么做这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试验。
具体过程就不说了,就说最后的结果,霍华德最终得到了一些白色的晶体。
这显然不是什么氯酸,霍华德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所以当时霍华德就打算把这种白色晶体用浓硫酸给处理一下,溶解了以后看看里边有什么东西。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雷酸汞的一个特点,他和硫酸碰到一块,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爆炸。
所以结果就不用想了,这种白色晶体被霍华德丢到浓硫酸之后,一场让霍华德怀疑人生的大爆炸发生了。
当然霍华德本人没啥事,毕竟按照规则进行操作还是能够避免很多意外的。尤其是他加入的这些白色晶体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那么这场大爆炸,并没有让霍华德退缩,反而引起了霍华德的兴趣,最终通过霍华德的反复试验,他得到了更多的衍生品。
比方说雷酸银,这玩意的脾气比雷酸汞还要臭,不说其他的,雷酸银自身的重量要是过大,依靠他自身的重量都能引爆。
所以在那段时间里,霍华德的实验室相当危险,时不时地会传来爆炸声。
最终依靠这些东西,霍华德获得了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但也是因为这个,也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我们接着说。咋说呢?雷酸汞相当敏感,这东西最早是被当做起爆药使用的,遇到盐酸或者硝酸直接就会分解,但是遇到硫酸,不用点火直接就能炸了,关于这一点他的发现者霍华德就深有体会。
当然这个特性不怎么使用,雷酸汞最大的优点是,干燥的情况下,相当的灵敏。
不用点火,撞击,摩擦甚至是震动都可以把他给引爆了,周围温度上了一百度同样能引爆了它,也就是沸水的温度都可以把他点着了。
它对温度的特性相当有意思,如果温度在170到180度,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发火点,如果周围的温度达到二百一十度的话,五秒钟就能到达发火点。
除此之外雷酸汞还是一种剧毒,这东西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后来出现了叠氮化铅之后,雷酸汞就从起爆药的位置上给顶了下来。
但不管怎么说吧,雷酸汞的出现确实为底火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那么到了1817年的时候,英国人采用雷酸汞和铜盂(就是一种铜制的器具)研制出了真正的底火。
而底火的出现,也让前装药的武器,变成了后装药成为了可能。
雷酸汞作为底火,一直持续到了二战,当时的底火中雷酸汞占据25%,而这种底火是具有腐蚀性的。
时间走到现在,弹药除了极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的底火都采用了无汞无腐蚀性的底火,雷酸汞就消失了。
咋说呢?底火的发展,到现在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底火的种类。到了现在底火已经有了很多的类别,比方说撞击底火,针刺底火,电底火,空压底火,甚至还有激光底火。
其中撞击底火是发明最早的一种底火,也是现如今使用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底火。
这种撞击底火,一般在各种枪弹和一些小口径炮弹中可以看到。
当然了,迫击炮当中还有一种引信底火。
相对于这种引信底火,其实我们更多地喜欢把他叫做火帽。
这种引信底火一般被安装在迫击炮的弹头最上那个位置,因为迫击炮爆炸的时候,是头朝下的,击针在地面的压力下,撞击火帽,从而引起火帽的燃烧,进而将炸弹引爆的。
这个引信底火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针刺底火,这也是为什么撞击火帽的那个部件不叫撞针,而是叫做击针的原因。
这套底火相当的繁琐,一般情况下枪弹是不使用的,都是小号的炮弹使用一下。
这里头最出名的是美国的M106式针刺式底火,以及MK102—1式针刺式底火。
当然了这种底火也不是啥新鲜东西,很多国家都会制作的。
接着是电底火,这种电底火更加的复杂,他还有正负极的区分。
其中正极使用镀银的黄铜,负极采用紫铜,什么导电药,点火药,绝缘片等等。
这东西还特别的麻烦,配药的比例还得和发火的电压要搭配,搭配不到一块都不成。
这种击发模式,一般情况下被应用了大口径机枪弹上了,比方说参加空中格斗的各种飞机,飞行员在机舱里头一按按钮,子弹就飞出去了,这个过程中子弹的击发其实采用的就是电底火。
再有一种采用电底火的武器,就是榴弹发射器这种小型榴弹,或者是适合快速发射的小口径火炮,小口径榴弹炮。
这些就包括了多管发生器,以及舰炮一类需要电驱动的小型火炮。
至于压空底火和激光底火,这都是新型的底火类型,都属于机密,别想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很不错了,至于使用过程,在什么武器上使用,这都是保密的,没有国家会把这事公布出来的。
这两种底火,就看什么时候被普及了,这才能知道个大概。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前装炮和后装炮是怎么交替的?
前膛炮和后膛炮之间的交替,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后膛炮取代了前膛炮,而是前膛炮1→后膛炮1→前膛炮2→后膛炮2。
前膛炮1最早的前膛炮或者说火炮出现在南宋末年,在突火枪发明之后,宋代的军事专家们发现了管状火器的优势,于是乎将这一技术改进为采用金属管发射的火炮。蒙古攻宋的过程中,蒙军学会了火炮的使用技术,并将火炮带到了西征大军中,然后通过穆斯林传到了欧洲,这时欧洲人把火炮称为射石炮,也就是cannon。可以说这一时期,真正将火炮发扬光大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和帖木儿帝国,其中尤其是奥斯曼帝国的攻城火炮,又大又重,威力十足,最优者便是大名鼎鼎的乌尔班大炮。虽然西欧和东欧人对火炮的依赖也是非常的重,但是论威力,自然是不如穆斯林世界的强。
后膛炮2到了15世纪的时候,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火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长炮,在中国,它有另一个名字-佛朗机炮。长炮的发明是因为士兵认为早期前膛炮的装填太过于繁琐,于是乎就有军事工匠采用了后膛装弹技术,利用铁楔子固定子炮,并且提前装填好子炮。这样一来,火炮的发射效率就大大得到了提高。于是乎长炮几乎统治了15世纪到16世纪中期的欧洲战场,尤其是引入中国后,更是在东方发光发热,成为了大明的支柱。
前膛炮2在英西海战中,装备了大量佛郎机炮和重型前膛炮的西班牙战舰败给了几乎全装备了新型前膛加农炮的英军战舰。由此,属于前膛炮的时代又回来了。经过了文艺复兴之后的一系列科学进步,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定律被应用在了火炮的铸造上。经过了技术改进后,前膛炮的装填不在费事,而且因为气密性更好,射程更远,逐渐的受到了广大炮兵的喜爱。于是乎,前膛炮重新夺回了主动权,并且在炮兵历史上统治了200多年。前膛加农炮的规格有了明确的标准,分为了1磅、2磅、6磅、8磅、10磅、12磅、18磅、20磅、24磅、40磅、48磅这几个规格。并且根据不同的用途分成了步兵炮、要塞炮、舰载炮三种,古斯塔夫二世时期,炮兵首次成为了独立的兵团,并且创新了很多火炮战法。再后来经历了腓特烈大帝的改革,终于在拿破仑时代达到成熟,成为了战场上不能割舍的重要一员。
后膛炮2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化学的发展与日俱进,雷汞和硝化棉的发明,使得火药爆破的威力进一步提升。因为工业水平的提高,人类已经解决了后膛装弹的气密性问题,于是集爆破和快速装弹于一身的阿姆斯特朗炮于1855年诞生了,从此,后膛火炮迅速占据了战场主动权,将前膛加农炮挤进了历史博物馆,成了知道今天都被使用的利器。当然了,从后膛炮1时期开始,只是某种类型的火炮占据了主动权,并不是将另一种火炮赶尽杀绝,包括今天,前膛炮和后膛炮也是共存的。
能详细说说一个普通士兵全副武装都有些什么吗?
步兵的单兵负荷是一个永久争论的话题,各国军队都对这个问题很重视,都有各自的标准,一般认为单兵的负重不应该超过士兵本人体重的三分之一,超过了会对单兵的行动有影响。但是各国步兵的负重都是要超过这个三分之一的标准,美军在阿富汗的步兵负重最高达到54公斤,解放军在对越反击作战中也有50公斤,有的甚至有70公斤。
对于指挥员来说,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一般习惯性的要求多带弹药,粮食,水一类的物资,以免到时候断粮,同时各种新的装备也增加了士兵的负荷,比如各种无线电器材和电池。同时,步兵还会经常给步兵分队中的迫击炮,机枪等支援火力携带弹药,这些都加大了单兵的负重。
下边是美军的装备负载,由于年代的限制,上边没有防弹衣一类的个人护甲,这些防护装备也是十分沉重的。
美军把负重分为战斗负载和接敌行军负载。战斗负载是指只在最近战斗中使用的和保存生命所需的物资。项目后边的数字单位是磅。
头盔3.4,手枪带和急救包1.6,2个装满水的水壶5.6,2个轻武器套1.8,带鞘的刺刀1.3,防毒面具洗消包3,M16A2步枪加30发子弹8.8,6个装满子弹的弹匣5.4,杀伤手榴弹4枚4。
以上是战斗负载合计34.9磅。行军负载还要包括以下的东西。
单兵携行具6.3,2份单兵口粮2.6,洗漱用品2,毛巾0.2,防水包0.8,电子设备2.5,雨衣1.3,尼龙衬垫1.6。合计,22.1磅。
战斗负载和行军负载合计57磅,这个只是纸面上的数,一般都背的比这个多,而且军靴和作战服还没有计算在内,如果是冬装,占的分量也是不轻的。
这个数字是美军的,解放军带的东西种类和美军差不多,不过一般解放军的弹匣是4个,别的东西重量也和美军不一样。世界各国士兵上战场都是会带这些东西。
我国军队退役的武器和战斗机是怎样处理的?
退役武器普遍有出售租赁、封存保护、改装赠与、训练用靶和销毁五种。武器退役并不单纯意味装备不能再使用,而有些是新式武器入列顶替掉的,仍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用作其他用途。
出售租赁,顾名思义作为二手装备再利用,以低廉的价格销售或者租赁到非洲、东南亚等急需换装但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销售给孟加拉国的053H2型护卫舰、035G型潜艇,销售给纳米比亚的037型猎潜艇等等。
封存保护,由于产量过剩或装备换代需要退役,但仍有用处,退役装备所以封存在固定的封存场地,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我国的歼6战斗机,由于其可以作为无人机而封存。还有022型隐身导弹艇,由于海军战略转型需要而封存。
改装赠与,尽管临近服役期限,但由于战略上仍有需要,退役装备需要通过改装延长使用寿命,比如50年代研制的59式中型坦克,直到现在其改进型仍在部分部队服役。还有些退役装备,在拆除内置装备后,赠与学校、博物馆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
训练用靶,装备退役后,其相关的参数可以对新式武器装备进行测试,成为靶子、靶船、靶机等等。
销毁,是退役武器装备最后的归宿,拆解粉碎后拆解回炉,用于其他用途,但销毁费用不菲,往往作为最后的选择。
求推荐几款好玩的手游?
推荐几款好玩耐玩的手游,可能是你没有玩过的,但真的值得试一试。
《军令如山》
一款别具一格慢节奏策略手游,这个游戏的特点是一天不玩也不会被落下的。玩家间的差距主要是武将和技能的搭配,没有最好的武将只有最好的搭配。
《志霸三国》
一款战斗非常真实的三国卡牌手游,摆脱了传统对战的模式,将卡牌游戏战斗变成了武侠游戏一样的,自由跑动,手控操作进攻和技能释放。
《骁将三国》
要说省钱的三国卡牌手游非骁将三国莫属,一款可以零元玩下去的,没有酒馆抽将,一切武将物品纯养成玩法,真正实现休闲娱乐。
《萌军天下》
目前见过的最像率土之滨的休闲策略手游,类似的武将搭配,类似的天下十三州,不一样的只是不耗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