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笔记(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双环网

讨伐笔记,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简单地说,宁古塔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地狱”,是因为那个远在黑龙江,吉林省交界的地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而且从关内跋涉过去路程十分艰辛,几乎是九死一生。

在大家喜闻乐见的清宫电视剧中最让人胆寒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从皇帝老子嘴里说出的那句“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只见那丹墀下面跪着的那位,闻听此言当即抖若筛糠,磕头讨饶不止,似乎比当场杀了他还恐怖一些。

讨伐笔记(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

宁古塔在哪?

“披甲者”又是何人?

“奴”又是怎么个为法?

且听土鳖君给您慢慢盘上一盘。

壹丨流刑,中国最古老的刑罚

流刑,通俗的名称叫做“发配”,是一种将罪犯远远地发迁到边关和荒蛮之地的苦刑,由于古代的交通、卫生、经济条件所限制,发配到边关基本上就等于发到了“鬼门关”。

这种刑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如果某人犯了错,就会被驱逐出氏族,扔到荒郊野地里,任他自生自灭,当然“自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时期,“自灭”的情况比较普遍。

将流放体系化、系统化的是一统六合的秦始皇,“流刑”主要用来惩罚“政治犯”,比如赵国后主幽缪王赵迁,他老娘姘头嫪毐的追随者等等,这些人统统地被始皇帝赶到湖北房山的神农架中跟野人打架去了。

汉朝之后,流刑主要是死刑的株连刑,也就是说家里有人判了死刑,那同家族的近亲将被株连“充军刑”。

流刑从单纯的“流放”变成“扔到边关去当炮灰”,这种用主刑诛杀罪犯,用株连刑补充戍边兵员的做法效果十分地好,一直被后世各朝沿用,直到爱新觉罗家族倒台,才算结束。

尤其是有好生之德的宋朝,几乎不乱开杀戒。因此,那种先在脸上刺上罪名,再发配到军营中充军的“刺配”之刑,几乎成为了惩治犯罪分子们的最重的刑罚。发明了刺配本州、邻州、五百里、一千里、二千里、三千里、沙门岛的量刑标准,从发配路程的长短就可以看出此人所犯之罪的轻重。

什么林冲刺配沧州、武松刺配孟州、宋江刺配浔阳、杨志刺配大名府都是以此而来。

大明朝厂卫制度建立之后,流放、发配、充军的手段运用得更加纯熟,心理阴暗的公公们甚至想出了“南人北发,北人南发”的毒辣做法。得罪了刘瑾的圣人王阳明和得罪了嘉靖的大才子杨慎都曾被发配到云贵高原吃瘴气,而那个最有骨气的锦衣卫官员沈炼则被严嵩发配到了张家口。

到了大清,发配地逐渐集中在东北和西北,什么新疆的伊犁、乌里雅苏台(蒙古国扎布哈朗特)、台尼堪(辽宁辽源)等等等等,当然最有名的还属本文的主角—宁古塔。

贰丨宁古塔,清朝时期的阴曹地府

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座兵城。大概就是现在黑龙江省海林和宁安两市的位置。这座兵城深居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夹缝之中,属于爱新觉罗家的大后方革命根据地。

宁古塔是满语“六间房”的意思。据《宁古塔纪略》记载,这个名字来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的六个儿子曾在那里居住过。

清兵入关之后,宁古塔作为“龙兴之地”被封印起来。为了镇守此处,顺治在这里为“披甲人”建设了兵城,并设置了“昂邦章京”。作为军政最高长官。

由于宁古塔是苦寒之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顺治帝开始有计划地从关内将“非暴力犯”发配到那里,为戍边军士充当杂役,料理后勤。

明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著名的贰臣张缙彦,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海贼王,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等人都是这时发配到宁古塔去的。

康熙登基之后,北边的沙俄的入侵势头越来越猛。于是,宁古塔地区正式实施军事管制,地方长官由文官昂邦章京变成了武将宁古塔将军,披甲人的任务也从镇守禁区变为了对抗沙俄。宁安附近的宁古塔新城建成之后,这里成为了清朝七大边防重镇之一,披甲人越来越多,需要的奴役也越来越多。于是,清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将罪犯及其家属流放宁古塔。

什么因文字狱获刑的书生,因科考舞弊而被株连的考官和考生,因贪污、渎职而被弹劾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统统都撵到宁古塔去。

要知道这宁古塔距北京可是有7000里之遥,如果步行的话,需要在深山老林里跋涉4个月之久,单就这流放行程来说,简直就是将“黄泉路”走上一遍。

其实黄泉路并不算什么,等待那些书生、官员以及他们的如花美眷们的是数十年极寒、极苦的地狱之旅。

他们住的是茅草盖的窝棚,身上穿的是芦花做的芦衣,他们干的是田间地头的苦力,他们吃的确实搀着石子的树皮面饼子,当凄风惨雨袭来,劳累、饥饿、寒冷和“思乡之苦”的多重折磨,很快便将他们摧残得人不人,鬼不鬼。

所以,当罪犯们听说要发配宁古塔,立刻魂飞魄散,宁愿在狱中自杀,也不愿到这阎王殿中受尽磨难。还有些人到了宁古塔后,会趁机逃到附近的大山之中,宁愿饿死在山野里,也不愿在此偷生。

叁丨“披甲人”是什么人

顾名思义,所谓的“披甲人”就是身穿铠甲的人,泛指 “戍边的军人”。由于大清朝实行的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八旗制度,八旗军按照等级又分为“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等,“阿哈”是最低等的“奴才”,又被称为“包衣奴才”或者“包衣阿哈”,多是由生活在东北的汉人和朝鲜人构成,他们世代为某个满洲贵族服务,即便是宗主已经没落,自己的家族已经飞腾,他们见了自己“主子”依然要点头哈腰,唯命是从。

“披甲人”多是由如“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赫哲人”、“蒙古人”这些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构成,这些少数民族多在清兵入关之前就投降于女真,索性就让他们依旧居住在“老地方”,世代为大清朝镇守北部边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一代女宰相上官婉儿?

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视为股肱之臣,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但她也是绝对的“易燃易爆品”,威胁了武则天的利益,被武则天处罚以“墨刑”。

何为“墨刑”?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

所谓墨刑,就是在犯罪的脸上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先用铁器做上标记,等刻画出大体轮廓后,涂上墨水或者其他黑色的的颜料,从而让在身体上的标记形成永久性的标记刺字。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毁。墨刑在脸上运用得最频繁,而且刻字时非常痛苦,给犯人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屈辱。

后来,黥刑的应用越来越广,甚至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愈演愈烈,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当年,上官婉儿犯下大错惹怒了武则天,但武则天感念在上官婉儿的才情,舍不得将她赐死,于是就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便留下了一道不可愈合的疤痕。

为了掩饰伤口,上官婉儿费尽巧思,她用朱砂笔在眉心处描出美艳的梅花图案,不仅遮盖了疤痕,还显得面貌更加的妩媚动人。

自此之后,唐朝宫廷内的妃嫔、宫女,以及达官贵人的女眷争相效仿,纷纷用胭脂在额头点花瓣,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美其名曰“红梅妆”。

后来,梅花妆传到了京城外,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

《酉阳杂俎》中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 ”

书中提到梅花妆起源于上官婉儿,是为了掩饰“黥迹”。

上官婉儿所犯何事?上官婉儿究竟有什么能耐,让武则天大动肝火又不忍杀之呢?

说起来,武则天既是上官婉儿的仇人,也是恩人。

上官婉儿出身于名门之家,但她比较倒霉,在她还是襁褓婴儿时就遭到了家族牵连。

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因参与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遭到了武则天的报复,她的爷爷和父亲被武则天诛杀。

上官家族的男丁都惨遭杀害,女眷则被发配到唐宫的掖廷当起了奴婢。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虽然入宫为奴,生活艰苦,但她对年纪小小的婉儿依旧用心培养。

在母亲郑氏是的熏陶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她不仅擅长吟诗作对,还异常聪明通透。

更出乎人意料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官婉儿出落得温婉动人,虽穿着朴素,但难掩自身的典雅气质。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上官婉儿的芳名从掖廷传到了后宫,也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

公元677年,武则天怀着好奇之心,召见了14岁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来到内殿,她不卑不亢,仪态大方。武则天出了个题目考核一她,上官婉儿挥毫泼墨般地,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一气呵成,恭敬地等武则天过目。

武则天接过文章,脸上的笑容仿若一株盛开的牡丹。

只见上官婉儿的书法娟秀有劲,文章既辞藻优华,又立意清晰。

武则天大喜,立即下令褪去她的奴婢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

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更是以“内舍人”的身份,成了武则天寸步不离的亲信,随侍女皇左右。

上官婉儿能力突出,武则天也十分惜才,她任命上官婉儿拟定朝廷所有的诏书,还兼任着处理百司奏表的工作。

后来,武则天更是让上官婉儿参加军国大政、给她生杀大权,并让她处理政务,行宰相的实权。

作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上官婉儿的前途一片光明,大家都送她“巾帼宰相”的美名。

武则天给了上官婉儿无上荣光,上官婉儿也十分聪明,她将武则天视为栖身大树,她对武则天百般恭敬迎合,精心伺候,深得武帝的欢心。

如此识时务的上官婉儿,究竟为何得罪武则天,遭受了“墨刑”之苦呢?

关于这件事,其实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男宠私通。

据唐代小说《控鹤监秘记》记载,武则天把上官婉儿作为心腹,武则天晚年时与男宠张昌宗行床榻之欢时,也不避讳婉儿。

公元697年,73岁的武则天发现她的男宠张昌宗竟然和上官婉儿在一起幽会。

一个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小鲜肉,一个是她最信任的心腹闺蜜,武则天顿时感受到了双重背叛,她怒不可遏地怒斥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

说罢,武则天拔出金刀,对准了上官婉儿的脖子。

被抓了现行的张宗昌吓得赶紧跪地求情,上官婉儿也跪地认罚,武则天念及自己也离不开上官婉儿,于是就免其死罪,赐了墨刑。

这部野史通篇意在讲述武则天和男宠之间的床帏事,史料价值并不高。

结合史实来看,萦绕在上官婉儿身边的男人可谓有权有势,就比如太子李贤、侍郎崔湜、唐中宗李显等。

武则天有男宠,上官婉儿一样的有数不清的情人,按照她自身的条件和性格,她是完全没必要因为一个“小白脸”去得罪女皇武则天的。

话说回来,就算上官婉儿真的与男宠有点私情,武则天是个格局非常大的女人,她也未必会因为区区男宠去羞辱自己的心腹。

真正让武则天无法忍受的,还是威胁和背叛。

这种威胁背叛,不是男女情爱,而是武则天最在意的江山权力。

这也就是史料记载的第二种说法:上官婉儿谋逆犯上。

武则天晚年时,朝堂局势十分不稳,无论是李家人,还是武家人,都盼着她早日仙去,好继承皇位。

一次,武则天破获了一起谋反案,在谋反策划的名单上,她意外地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名字。

换做别人,武则天或许不会这么愤怒,但上官婉儿,却是武则天一手培养,最为信任的心腹之臣。

武则天大发雷霆,她迅速召来上官婉儿:“昔日你祖父(上官仪)有罪被诛,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我。”

武则天又气又恨,她恨不得立刻将婉儿杀掉泄愤。

权衡再三,武则天下令将上官婉儿处以黥面之刑。

《旧唐书》有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

意思是说,武则天称帝时期,上官婉儿忤逆圣旨,按律当杀。但武则天怜惜她的才华,最后只给了她“黥面”的惩罚,以示警告。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比较高,别看上官婉儿长着一张楚楚动人的脸,她可是个十足的野心家。

她虽然深得武皇的器重和信任,但随着武则天年纪越来越大,晚年的武则天受男宠的谗言挑拨,再加上朝堂局势十分不稳,各种谋逆之事层出不穷,武则天也做了很多误杀之事。

其中,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都含冤而死,已严重威胁到了前朝和皇室家族,直接导致武则天母子关系和君臣关系都十分紧张。

上官婉儿可不是武则天的“死忠粉”,她一直都在关注局势变化,随时准备择良木而栖。

武则天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当年舍不得杀上官婉儿,但上官婉儿最终还是被自己的野心给害死了。

上官婉儿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公元705年,武则天已达81岁高龄。

此时,上官婉儿站进了太子李显的队伍,在他们的里应外合之下,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发动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

李显登基后,他将上官婉儿纳入后宫,封为昭容。

入了李显的后宫,上官婉儿的目标可不是常得君王带笑看,她开始讨好皇后和安乐公主,经常和她们聊武则天的故事,煽动韦皇后做武则天第二。

韦皇后也是个不安分的女人,李显对她百依百顺,但却无法满足她渴望着权力的野心。

韦皇后虽有野心,却缺乏经验。上官婉儿又充当起“引路人”的角色。将自己多年的政治辅佐经验倾囊相授。

此外,她还拉拢官员,给韦皇后增添羽翼。

在韦皇后的一众心腹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名叫武三思。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他无才无德,当年靠着与武则天的亲戚关系混了个官职。

后来,武则天将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赐婚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也就是说,这个武三思不仅是韦皇后的近臣,两人还是亲家的关系。

在上官婉儿牵线搭桥之前,武三思跟韦皇后只是保持着亲家关系,还比较单纯。

随着三人经常一起秘密共事,武三思开始长期周旋在婉儿、韦后之间,三人混乱宫闱的丑闻传得沸沸扬扬。

唯一被蒙在鼓里的,也只有唐中宗李显。

在李显眼里,这一切再正常不过。韦皇后和婉儿都是自己的女人,武三思是亲家公,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岂不快哉!

仗着李显的纵容,武三思越发贪婪,他甚至还想要废掉当朝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并非韦后所生,所以武三思便鼓动儿媳妇安乐公主在李显及韦后面前谗害李重俊,想让李显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

太子李重俊本来就对武三思极度不满,再加上武三思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彻底激起了他的怒火。

公元707年七月,太子发动兵变,杀掉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随后又直奔内宫,扬言要杀死上官婉儿。

为保住性命,上官婉儿急忙跑到李显和韦后面前告状:“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杀皇后和陛下。”

上官婉儿这招“借刀杀人”的把戏果然有效。唐中宗听闻勃然大怒,随即调集羽林军二千余人,将太子李重俊兵队困杀于太极殿。

化险为夷之后,上官婉儿依旧改不掉见风使舵的习性,她发现太平公主的势力壮大,她又依附上了太平公主。

上官婉儿阳奉阴违的功力了得,她表面上与韦后站在一起,私下里又与太平公主谋划着大唐霸业。

公元710年6月,李显驾崩,朝政大权落到了韦后的手里。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私下里起草了一份遗诏。

遗诏中写明:“立李重茂(李显第四子)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

这份遗诏遭到了韦后一派的拒绝,当朝宰相宗楚客、韦温拥护韦后做第二位女皇,打算彻底清除李家势力。

就在韦后以为龙椅近在眼前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了一个李隆基。

当时李隆基还是临淄王,他发动了神龙政变,韦后和安乐公主都被杀身亡。

韦后势力倒台后,上官婉儿风吹墙头草,迅速又向李隆基做出“表忠心”的反应。

在得知新帝李旦、李隆基父子回宫当夜,上官婉儿亲自率领宫女出来恭迎。

随后,上官婉儿又将之前与太平公主拟写的遗诏拿出来示众,想以此来证明她的立场,始终是和李氏系统站在一起的。

上官婉儿万万没想到,她翻弄两朝风云,却栽倒在了李隆基的旗下。她那慷慨激昂的陈词,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感动李隆基。

李隆基可不傻,虽然他与上官婉儿没怎么接触,单就她历经唐朝两代皇帝还混得风生水起,就可想象其智谋和手段。

因此,李隆基没有买她的账,他直接下令,将上官婉儿斩于旗下。

自此,牵制李氏唐朝30余年的上官婉儿,定格成为了浩瀚烟波里的凋零之花。

如果李隆基怜香惜玉,动了恻隐之心,很难说历史不会被改写。

如果上官婉儿不死,如果她凭借美貌和才华迷倒了新皇帝李旦,说不定武则天之后,又冒出个“上官则天”,那李隆基可就功亏一篑,努力白费了!

盗墓笔记到底讲了些什么?

《盗墓笔记》这个故事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

首先是故事的开始,天降陨玉,张家成型。这个故事的开始离现代非常的遥远,时间要追溯到4000-5000年前的时间,如果要是彻底追溯故事的起因,那可能要追溯到几百万年前了,几百万年前的故事没法写了,我就从几千年前开始讲了。

一开始这些陨石的坠落除了砸死一些动植物外,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可是因为这些陨石太过于巨大了,所以奉是这些陨石坠落的地点,都形成了一片巨大的盆地,并且因为这些陨石本身有着一些特殊的能量,直接导致这些因为陨石砸出来的盆地周围动植物生长特别的茂盛。形成了一个个不同于周围的小聚集点。

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类开始在陆地上越来越活跃,那时候的塔木陀还不是一片戈壁滩,那时候的青海还是一片绿洲,尤其是塔木陀地区,是整个绿洲的最核心点,水土特别的丰盛。

这时候在这片绿洲之内开始形成了一个个的小部落,而在这片绿洲最中心的部落,是一个张姓的部落,这个部落是周围最为强大的一个部落,但是因为那个时候交通实在不方便,绿洲与绿洲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大家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时候的人类因为医疗的落后,野兽的横行,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岁。

但是这个平均寿命被塔木陀附近这片绿洲给打破了,这片绿洲的人类,几乎平均寿命都能到40岁左右了,这个年龄在那个时候足以被称为神一样的存在了,但是因为没有交流,所以并没有人发现这一点,直到人类发展的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方便。

塔木陀部落的人类开始跟外边有了交流,这一交流就出了大问题了,塔木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部落的生命太长了,这种事如果被外边的部落知道了,那么带给他们部落的未来,将是灾难性的,所以这个部落开始了自救,他们加紧训练自己的族人,让自己得族人比周围的部落都要强大,并且他们开始探索他们长寿的原因,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自己长寿的原因,天上,地面上都找了,还是没有发现这个原因,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族人提出了,这个原因是否在地下。

于是这个部落开始向地下挖掘,随着他们的挖掘他们发展,地下真的有东西,在他们部落的地下有着一块巨大的陨石,这块巨大的陨石,不停地对外释放着一些大家理解不了的能量。

接下来是故事的发展,张家与西王母共享长生术。

随着这个部落的研究,他们发现这块大陨石有着强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是强烈的生之力,这个生之力只要利用好了,不止可以加速动植物的生长,甚至还可以改变人体的生长速度和人体得形态结构,这个时候这个部落已经非常的强大了,因为这个部落聚集的都是从一开始繁衍出来的后代。

所以这个部落被人称为张氏部落,而这个部落的族长,开始让族人不停的研究这块大陨石,他们用各种动物植物来做实验,随着研究得深入,这个部落开始享受研究出来的实验成果,他们的寿命在不停的被拉长着,整个部落得寿命已经达到了恐怖的一百岁,这个生命在几千年前已经是神话一样的存在了。

可是随着部落不停的研究破坏,大陨石已经被张家人使用得差不多了,张家人怕这块陨石的力量使用完,于是他们在研究现有陨石得基础上,他们开始派出族人,在整个九州大地寻找类似塔木陀的存在,时间又过去了很长时间,终于张家人在距离塔木陀很远的长白山地带找到了第二块类似的陨石。

正好这时塔木陀的陨石被使用得差不多了,而张家最为优秀的一位领袖也已经活了两百多岁了,实在没有办法在延长寿命了,于是在这位领袖的最后时刻,这位领袖任命了下一个族长,他让新一任的族长带领着全族的族人前往最新得族地,而自己将会被永远的封存进大陨石的深处,因为他们发现,这块大陨石依然有着能量的放射,只要封存进大陨石的动植物,就可以永久的保持存进去那个时候的样子,不会再继续的变化,甚至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体甚至可能会返老还童。

最后,新族长带领着新的族人前往了长白山附近建立起了新的家族聚集地,老的族长被永远地封存在了大陨石深处。新的张家族长每过十年会派一个优秀的族人,回到塔木陀看看老族长的变化,因为这个新的族长继任,代表着老的族长死去了,新族长亲手将老族长送进了大陨石之中,所以这个新的族长为了纪念这个优秀的领袖,以后每一任的族长代号都叫作“起灵”。

时间又过了几百年,华夏大地上开始了不停的战争,一个叫作王母国的小部落被当时强大的部落打败了,部落的首领带着大家开始逃难,整个部落的人员逃着逃着,他们逃到了青海的塔木陀,逃到了这里已经远远地离开了敌人的领地范围,这时候的族人也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这个小部落在塔木陀扎了根,在这里扎根以后,这个小部落发现,这片绿洲之前竟然有人类居住过,于是王母国的首领开始命人探索前人留下的遗迹,随着他们的探索,他们发现,这片遗迹竟然非同寻常,这个遗迹留下的东西,竟然可以改变人体的构造,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

并且因为王母国的族人都特别的擅长驯养一些虫兽,所以他们开始结合自己养虫兽的技术和前人留下的技术,他们逐渐的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秘术,这套秘术就是利用塔木陀地下大陨石的力量,将族人断手断脚利用野兽的身体给补全了,这样残疾的族人就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随着这种技术的发展,王母国的祭祀们发现,有一部分嫁接了野兽身体的族人,寿命变得长了,他们竟然和野兽有着一样的生命了,这一发现让王母国的高层震惊了,如果人类真的能得到野兽的生命,那么人类将会非常的长寿了。

于是王母国的人开始了试验,最后他们真的成功了,他们成功地将野兽和人体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形成的个体,优点是寿命变长了,力量变大了,缺点是外形变得太恐怖了,性格变得暴躁了。不过这些缺点与优点相比,大家都将这个缺点忽略了。

随着人兽共生技术的成熟,王母国越来越强大,他们征服了周围很多的小部落,建立了以王母国为中心的西王母国。

这时从塔木陀迁移走的张家人,在长白山附近再次建立起了庞大得张氏家族,而他们派遣回到塔木陀的族人也发现了祖地被西王母给占领了,并且西王母国的整体实力比张家还要强大,这让张家很尴尬,如果武力驱逐王母国的话,那么结局就是两败俱伤,最后张家决定跟西王母合作,一起研究长生术。

张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部分内容共享给了西王母,西王母也将自己的人兽共生和尸蟞存记忆法共享给了张家,就这样,两个古老的家族开始了长久的合作。

随着时间的变迁,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大周,这时周朝出了一个追求长生的帝王,周穆王。

周穆王55岁才继承了王位,按照那个时候人类的平均寿命,周穆王哪怕是继承了王位,也没有几年可活了,但是周穆王不认命,他想要长生,他不舍不得手中的王权富贵,于是周穆王让当时的方士们四海八荒得给他寻找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方法。

最后塔木陀西王母有着长生药的消息,被手下给调查了出来,之后在周穆王再三确认之下,发现西王母真的有这种奇术,于是周穆王调集大军,从中原腹地,一路打到了青海塔木陀,直接杀到了西王母国之外,大军压境。

但是周穆王这次来的目的是寻求长生术,并非杀戮占地盘,于是周穆王让大军驻扎城外,自己亲自带上巨额的财富,进城拜访了西王母,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周穆王这一手玩的不可谓不绝,先兵后礼,根本就没给西王母反应的机会,摆在西王母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国破人亡,要么交出长生术。

面对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大军,西王母国虽然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国力,但是毕竟是边境小国,跟大周军队没法正面抗衡,所以西王母只能答应了周穆王的请求,将自己多年来研究出来的延年益寿的方法交给了周穆王。之后周穆王留下了大量的财宝之后,高高兴兴的回到了中原,之后服下了西王母给的不老药,在位55年以后,薨。

汪臧海被抓到东夏国以后,被迫给万奴王建造陵墓,而这个时候也是万奴王最后一次转生了,这次以后,万奴王也必须沉睡了,而偏偏这次转生,全程都被汪臧海给目睹了,这样的转生技术,给汪臧海的震撼不可谓不大,于是对于当时堪舆术到达巅峰状态得汪臧海来说,这个技术他必须要得到,他也要长生不老,于是汪臧海想尽了办法,最后在一位东夏国皇族的帮助之下,逃出了东夏国,逃回中原的汪臧海将长生术的秘密告诉了当时得统治者。

这时的汪臧海开始借助当时统治者的力量来探索长生术,他先是以祭天的名义去了长白山,又带领着大队人马出使了塔木陀,只不过这时的汪臧海已经年老体衰,并没有太多得精力来探索长生术了,最后无奈的汪臧海只能将自己的记忆保存了下来,身体复苏的技术,他并没有得到,汪臧海将自己的记忆封进了很多枚尸蟞丹药之中。并且建立了汪家,让汪家继续探索长生术,期待有一天能将自己的记忆复苏,哪怕身体活不了,记忆能复苏,也是一件好事。

汪臧海建立起来的汪家,几乎完全是按照张家人的模式来建立的,并且内部管理比张家更残酷,所以汪家很快的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工作方式,并且汪家专门研究张家,以获取张家长生术为终极任务,但是张家这种成立了几千年的家族,他们所守护的秘密,怎么可能让外人轻易得到。

最后,故事的结局,张家分裂,汪家解散,“它”终结。

剧中人物

西王母赠药给周穆王,周穆王用一个婴儿设计了“三千年计划”,鲁王宫的玉佣中本是周穆王,被铁面生调包,后被张起灵掐死。

西王母东迁长白山,建云顶天宫。千年后,万奴王抓汪藏海重修云顶天宫,汪藏海进入青铜门,看到了终极。他将万奴王是共生怪物的事藏在三条蛇眉铜鱼里,分布在一条出水龙脉上。同时他知道张家人控制时代进程的秘密,想要反抗并想代替张家,所以出现了他的信徒汪家人。

张家人是个古老的家族,产生的时代未知。但西王母和张家人是有关系的,也许是某种合作关系。张家人和西王母都受到青铜门背后终极的的恩惠。比如长生。

张家人本不必天天守青铜门的。在封建体制破灭的同时,张家也在几百年间被汪家人架空。时代更替,张家人也因为“神坛圣婴”的事,彻底的分崩离析,最后只剩张家唯一的张起灵。自此张家不足为惧,汪家人开始着手青铜门。

老九门张大佛爷是张家的一个分支,在张家瓦解之前就脱离张家。张启山带领九门共同抗日,解放后张启山收归正编。但“组织”想让张启山寻找张家的长生秘密,遂找到了张起灵,组织了史上最大盗墓活动,探索张家古楼。活动失败,但组织仍不放弃,开始培养九门第二代人员。解九爷开始谋划脱离和破坏“组织”行动,吴三省和解连环参与其中。

裘德考在战国帛书中发现了一幅星图,该图指向西王母国。他也许是想找长生,遂组建了阿宁为首的考古队。吴三省因为当年裘德考出卖吴老狗的事,所以在设局的时候讲裘德考的队伍拉入局中,混淆视听。(裘德考的故事是线为了引出西王母国)

故事里还有一个“它”,吴老狗是最早发现汪家人存在的,所以吴家背上了灭汪家的使命。在历险的任何一个故事中,都掺杂着“它”,在吴三省进入蛇沼山洞时,给吴邪传了口信,告诉他汪家人存在。

吴邪是故事的主人公,被吴三省忽悠得团团转,他是周穆王三千年计划的关键人物(计划未知)。吴三省让吴邪入局,一是为了混淆“组织”视听,二是给吴邪铺路,以便最后灭了汪家人。

张起灵有家族失忆症,一直在寻找记忆和家族秘密。在这个过程中,顺便参与了吴三省的计划。但是在蛇沼西王母宫的陨石内,他知道“没时间了”(意思是青铜门出现危机,汪家人开始行动了),接着他就失忆了,在去张家古楼寻记忆后,张起灵替吴邪去守青铜门了。

“组织”任务在《盗墓笔记》最后的一场大火中结束,裘德考归西,吴三省失踪,张起灵去守青铜门。吴邪以为这样就结束了,一直隐藏的“它”(汪家人)也开始上场了。吴邪知道青铜门危机是汪家人造成的,也知道九门被汪家人渗透已经没落。吴邪那个恨啊,孤注一掷灭了汪家人,青铜门没了威胁,接出小哥后,铁三角就去雨村养老了。

爆炎树怎么解锁?

解锁方法:

在原神游戏中爆炎树开启解锁的方法为璃月区讨伐笔记.首先开启爆炎树的解锁需璃月凯瑟琳送信任务之后开启璃月讨伐笔记,然后讨伐切换璃月解锁并开启爆炎树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网上能方便搜到的笔者就不再赘述了,还是看一看历史可能的真实面目吧。

僧格林沁——彪悍的蒙古骑将。

(惨烈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是清王朝蒙满骑兵部队的最后主要将领。他曾亲率骑兵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斩杀正丞相吉文元。继而水淹太平军,生俘林凤祥,李开芳。

英法联军入侵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他准备充分上下用命,重创联军舰船水兵。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因侧翼被袭,大沽炮台失守。并且于张家湾,八里桥遭到惨败,蒙古骑兵在近代排枪火炮面前全无优势。

尽管失利,但僧格林沁的皇亲国戚身份和蒙满贵族里仅存的善战能力让朝廷不得不继续仰仗于他。

(八里桥战役当天傍晚的情形复原图)

后僧格林沁前往山东河南主管军务。南下的五年中,他擒杀捻军首领张乐行,剿灭刘德培黑旗军和白莲池教军,又平定苗沛霖团练割据势力,可谓功勋卓著。(以下简称僧王)

然而,新兴捻军采用游击战法以后,官军每况愈下。僧王所率一万多步骑由于立功心切,连连遭受伏击,多位骑兵将领战死。眼见恒龄,苏通额等爱将们命丧黄泉,他怒火中烧,不顾曾国藩等人劝说,日夜兼程百里,追杀捻军。

(僧格林沁照片)

1865年5月18日,他在长途追击捻军到曹州府高庄集,过去资料称高楼寨,经查证当地数百年间从未有过高楼寨地名,实际为多次上报奏折中的误传。该地实际应为山东菏泽市西北的高庄集。

捻军早有准备,如同击杀恒龄,苏通额等骑兵将领一样,他们故意引诱僧王至预设地点,四面伏兵齐发,将清军几乎全歼。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全部被杀。

他的死震惊清廷,一直仰赖的蒙满骑兵宣告彻底败亡。

不仅如此,八旗和蒙古长期的军事存在名存实亡。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地方势力崛起,满汉力量已经失衡。清政府的实际控制力大大下降,可以说在清王朝的棺材板上钉上了一颗钉子。

(僧忠亲王行猎图卷)

僧格林沁之死:

(老电影《宋景诗》中的僧格林沁,不怒自威)

目前一共有多种说法。

自杀说——光绪朝国史馆的高熙喆在《高太史文集》中称僧王肩部中矛坠马,马匹逃走后他独自留在麦田中。有跟随的一名蒙古骑兵赶到,让其上马。僧王却让其把顶戴花翎丢到三里以外。蒙古兵不明就里,照办返回之后才发现僧王已经不见。等在一里外找到僧王之时,只见他兀自端坐,仔细一看,才发觉他已经死去。查看伤口,恐怕是先用右手持刀割喉,手颤抖不能完成,又换左手再次割喉,终于自杀。

这条记载过于详细,并且行文间形似小说艺术加工,难以采信。

《宋景诗历史调查记》中有叫彭维卿的当地之人口述回忆,僧王是因为伤重,上不去马,选择自杀。

《天咫偶闻》中也有记载,捻军把僧王所部包围数重。僧王干脆下马盘坐于地,对士兵们表示绝不后退。捻军不知道这是满清王爷,围攻越来越急。僧王担心被捻军擒获,变从容就义。

(“叫宋景诗明天把脑袋送来!王爷我等着他,打不过他,我投降!”)

内奸所杀说——《见闻琐录》一书记载当时僧王紧追捻军,一日一夜一两百里还不罢休。马队在前,步兵追赶不上,步骑又困又饿,常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饱饭,于是士卒埋怨纷纷。一天旁晚,僧王催促行军。骑兵们都说步兵尚在后方四五十里,请在此地宿营等待,明日到齐再前进。结果僧王厉声拒绝,命立即吃完饭赶路。一位姓乌的将官向来性格强悍,他便乘此煽动骑兵们作乱。趁僧王吃饭之时,乌某从背后将他袭杀。后又带领乱军逃走,不久被官军抓住,挖出心肝祭奠了僧王。

此文中记载的部分人物和当时的所在地点对照不一,可靠性不大。

《济宁直隶州续志》称僧王被一名叫“桂三”的叛将所杀。在高庄集之战中,早有叛变之心的桂三刚刚出阵,就立即反水,带兵反戈一击,冲击清军。乱军中,僧王被桂三杀死。后来官军来到,抓获桂三,并将他用石磨碾死。

桂三叛变有官方资料印证,但细节并无法查实。

(不许退!不许退!电影《宋景诗》清军溃败场景)

捻军张皮绠说——这就是目前网络流行最广的说法。

山东当地百姓有一首流传的歌谣:“四月二十开的仗,杀得僧王转麦棵。小阎王(张宗禹)一边开言叫:皮绠(音geng)皮绠你听着,为何不将僧王捉?皮绠应道:让我仔细找。麦棵里将僧王来拿住,手举大刀割了他的头。老百姓听说僧王死,人人心里都快活。”

除了淳朴的民间歌谣,当时的《薛福成日记》和《志远堂文集》都有相似记载。

僧王受伤落马以后,张凌云(张皮绠)瞧见,立即冲上去用刀连扎僧王咽喉。僧王倒地不起,官军也四处逃散。

同治十一年(1872年),巡抚丁宝桢通过寻访抓住了张凌云,同时搜到茄兰香串18颗。经过查证,有人认得这是僧王时常携带的怀中旧物。经过官府审讯,张凌云招供。其供词之详细,才让人知道这就是杀死僧王之人。随即押赴刑场凌迟处死,摘取心脏,在忠亲王庙里祭祀了僧王,终于了结此事。

淮北地区对张皮绠的被捕更有传说。称他在捻军失败后就返回涡阳老家,依然耕田养家。清政府多次排除官吏微服私访,终于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暗探抓住,解往北京的中途,张皮绠绝世而亡。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丁宝桢的相关资料里无法找到此事的蛛丝马迹,《丁文诚公奏稿》和《清史录》里都没有记载。

(电影《宋景诗》中僧格林沁的末路)

结语。

归纳起来,僧格林沁因兵败与捻军而死没有疑问,但具体的细节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调查考证才能摸清。

满清后期,旗人生活日益优越,早已不适合征战。蒙古王公和清廷的关系也随着政治价值降低而日渐疏远,这时出现的兼具蒙满关系的僧格林沁具有很大价值,可以巩固统治。加之他能征惯战,可谓清廷南天一柱。

在他之后,清廷只能无可选择的依靠南方汉人实力派,达成某种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明显不如传统的蒙满贵族统治稳固,日后的东南互保,各省独立就来源于此。

可以说,僧格林沁之死,算得上满清对军队控制,对地方统治消解的滥觞。

(捻军骑兵)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文献:《僧格林沁若干问题及研究》《僧格林沁探究》《清史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