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豪,关羽在三国是什么样的地位?
关羽,刘备的二弟,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
在暂时依附于曹操的时候,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派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时,让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打响襄樊之战,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兵败被杀。
在个人看来,关羽是一个勇猛刚毅,却又自矜的武将。(只讲演义,不扯上正史)
万人之敌,世之虎臣关羽的勇猛,是靠打出来的,他和张飞都被多人称之为“万人敌”。
郭嘉称关羽和张飞为“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程昱也曾称赞过“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郭嘉和程昱,作为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一直被曹操所重用。而且,郭嘉和程昱二人看人的眼光很准,有着极其客观的评价。譬如,面对后来加入曹氏集团的司马懿,郭嘉曾多次劝告曹操要谨慎司马懿,断定司马懿有可能会对曹魏产生威胁。
关羽自涿郡开始,便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他向众人展示他勇猛的第一战,是和侵犯幽州的黄巾军程志远想打,没两三回合,便斩程志远于马下。而后,在十八路讨董卓的时候,关羽真正的展露头角——酒尚温时斩华雄。随后,更是擎着青龙偃月刀与吕布大战三十余回合。
白马之战。颜良不到三合斩杀宋宪,一合劈了魏续,然后又二十余合战败徐晃。曹操派关羽出战,颜良正列阵与曹军相持,自己在麾盖之下指挥。结果关羽直接从山上驰下,直扑颜良。颜良还想与关羽通名之后再战,刚张开嘴,就被关羽一刀送上西天。(虽然这有点不厚道,有点趁人之危的意味)
延津之战时,曹操用计,抛下随军的辎重,文丑军只顾着抢掠物品,被曹军趁乱冲杀。文丑独战,两箭射退张辽,然后和徐晃交手。徐晃不敌文丑而败走,文丑正追徐晃时,碰到关羽。当时场面非常混乱,先是曹军围攻文丑,后来袁军冲杀过来。文丑为了追徐晃,应该是跟大部队拉开了脱离。文丑迎面碰到关羽,战不三合就有些胆怯。文丑本想着撤退,但没想到赤免马快,关羽就一直追在他身后,很快被关羽脑后一刀斩于马下。
随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但关羽的勇猛一直不减当年。在襄樊之战时,更是接连着和魏将曹仁、于禁、庞德、满宠、徐晃,以及和吴将朱然、蒋钦,潘璋,等等有名的大将想战过。可以说,关羽的勇猛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了败走麦城才落下帷幕。
北方的大将却擅长于水军,是同时期的其他武将十分罕见的。关羽是真正的北方汉子,却因为战争的需要,被刘备安排去训练水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水军的要义。
在曹操南下征讨新野的刘备的时候,刘备集团为了避其锋芒,选择了战略上的撤退。而在长坂坡一战时,刘备在众武将的掩护下,从汉津方向撤退,当时的关羽正在执行刘备安排的任务“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可以说,刘备后来能在虎豹骑的追击下安然撤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关羽率领的船只来救援的。而这时候的船只和水军,有可能是刘备在新野执政时,秘密安排关羽去训练的。
而关羽真正展现他水军本领的,是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于禁率领的陆军来支援曹仁,而关羽迎而痛击,硬生生的活捉了于禁。
政治领悟高,但性格自矜自大关羽的政治才能绝对是不低的,而这从孙权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时就可以看的出来。
孙权之所以要让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是因为孙权想要拉拢和挑拨。关羽,是万人敌,且为人忠义。面对这样的人物,连曹操都忍不住的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去讨好。这样一来,孙权想去拉拢也是人之常情。况且,关羽是刘备放在荆州的镇守大将,更是加重了自身的筹码。
可是,孙权和刘备是一个等级,而关羽却是第二等级的人物。如果是刘备想要为关羽的女儿做媒,那作为义弟的关羽肯定是兴许的。因为这体现的是刘备对关羽的看重,同时也是关羽自身价值的体现。可是,东吴和蜀汉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而东吴的国君为蜀汉的第二等级的人物去做媒,而且还未得到己方的君主刘备的应许,那就属于逾越。关羽作为官场中的老人,不可能对这点阴谋都看不出。
所以,当孙权派诸葛瑾前来做媒时,关羽就光明正大的拒绝了,而且还把这点技俩放到台面上来,直接公开。这样等到消息传开来时,关羽也有理由去和刘备说。但是,关羽是过关了,可是把孙权的面子直接丢尽了。本来在私下里,就算关羽拒绝也没有人知道。可放开来后,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那岂不是说,他孙权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儿子居然连对方的一个臣子的儿子都不如?所以,怀着这样的愤怒,孙权直接联合曹魏去打压关羽。
至于说关羽的自矜和骄傲自满,从他的对士大夫的藐视,以及对同为五虎将中的黄忠和马超等人,关羽更是不掩饰他对两人的些许看轻。可以说,若是想要得到关羽的尊重,除了非凡的智谋外,最多的不在乎是用武力去征服他。
总而言之,在本人看来,关羽是一个勇猛刚毅,却又自矜和骄傲自满的武将。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英雄名字特别搞笑?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众豪杰们的传奇经历让他们的名字显得更加不同凡响。
《三国演义》全书提及三百多人,每个人的名字都铿锵有力且朗朗上口,没有点文化,是取不出那么霸气的名字的。
面对有声有色的三国人名,某才子特地为他们题写对联一副:
上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下联:身伏案前,虽颜良奈何文丑。再例如曹魏家族的四大狠人:曹操、曹仁、曹真、曹爽,将名字连起来一读,就足以笑傲三国风云,不禁让人捂脸狂奔!
上面那些只是抛砖引玉,下面我要介绍的这三国两大'萌神",绝对奇葩搞笑。
一、一个叫白兔的黑山贼。
眭(sui)固,字白兔,人称“小白兔”,原为黑山贼,后一步步成长为统御黑山军的一方大佬。
典略曰:固字白兔,既杀杨丑,军屯射犬。时有巫诫固曰:“将军字兔而此邑名犬,兔见犬,其势必惊,宜急移去。”固不从,遂战死。眭固眭白兔是一个非常好的名字,按照现在的说法,他的英文名应该叫“Three good”,直译就是三好的意思,或者说是“three by two”,六六大顺的六。
古人的“名”与“字”有意思相近的,也有意思相反的。固,不动;兔者,喜动,常言道动如脱兔。眭固字白兔,属反义相对。
在古代,白兔是很少见的,是吉祥物,名字叫白兔虽然萌宠,但也是图个吉利。封神一哥姜子牙还号飞熊咧!
此外,白兔是纯洁之物,可想而知,眭固他爹希望他光明做人,不要走歪路。然而,梦想总是好的,但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烽烟四起的时代,眭白兔为了生存,误打误撞竟做了山贼。
东汉末年,从太平道教主张角率领黄巾军发动起义后,随后白波军(西河白波谷起兵),黑山军(河北黑山起兵)纷纷登上三国历史舞台。
眭白兔抓住机遇从黑山贼升级成了黑山军,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做大,随后,他与于毒、白绕齐名,成为黑山军三巨头之一。
眭白兔完全有实力成为叱咤一方的诸侯,然而他命不够硬,竟然选择与曹操死磕。
他先是与袁术合谋共攻东郡,反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一气之下,眭白兔带着残存人马投在河内太守张杨名下。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准备收拾占据徐州的吕布,恰巧张杨是吕布的好哥们,张杨决定营救吕布,不意部下一个叫杨丑的大将叛变,杀了张杨,然后计划率部投降曹操。
眭白兔也是个重义气的人,他反杀了杨丑,准备率部投靠北方雄主袁绍,继续与曹操做斗争。
眭固带领张杨部下屯军射犬(河南省武陟县西北),曹操眼见形势不利,为免夜长梦多,便派遣史涣、曹仁急攻眭固。眭固自领亲兵出奔袁绍,于犬城被史涣等截击斩杀。
曹操因此一举吞并河内,声势日渐壮大,袁绍有感地位被威胁,由此,急不可耐的发动官渡之战。
据说,眭固之死与他的名字有关。眭固屯军射犬城时,有个巫师告诫他说:“将军字兔而此邑名犬,兔见犬,其势必惊,宜急移去。”眭固不从,果然命丧于此。
演义中,睢白兔是河内太守张扬的属下,打酱油的角色,虽然狡兔三窟,但终逃不脱被逮杀的命运。
白兔将军原本大富大贵的命,只因他站错了队,竟然选择蠢萌的袁氏兄弟,与曹操为敌,失败是无法阻挡的。睢将军的老领导,黑山军领袖张燕站了曹操的边,直接被封为安国亭侯,子孙世袭好几代,尽享富贵,这就是差距啊!
睢白兔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选择比实力还重要。
最后,我们以一首小儿歌来缅怀一下这位可爱的枭雄:
小了白了兔,白了白又白,两了只了耳了朵了竖了起了来,爱了吃了萝了卜了和了青了菜,蹦了蹦了跳了跳了真了可了爱。二、一个叫郝萌的悍将。
郝萌,字可爱,其父姓郝,名笑,字海东,善蹴鞠,人莫能及。(明人不说暗话,这段话是为了活跃气氛的,纯属娱乐,下面才是干货)。
在三国乱世里,大将云集,郝萌被人群湮没,籍籍无名。今天,我们来谈论郝萌,主要还是因为他这名字叫得成功,给人一种“萌萌哒”即视感。
仔细的研究郝萌的事迹后,我发现我们都小看他了。原来,郝萌不仅名字叫得好,武功也是相当了得,在大神云集的三国风云里,郝萌的武功怎么也能排上第三梯队吧!
吕布,是三国战记中当之无愧的战神,武功天下第一的他,还网罗了八大悍将,人称“八健将”,郝萌正是吕布麾下八健将之一。顺便我们来看看吕布手下的八健将是哪些人: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
从《三国演义》后续打斗情节来看,这八健将的武功大多不简单。
其中张辽、臧霸等在后期也是战果非凡,而排行第三的郝萌,后来因受到袁术的忽悠,一声不响就反了吕布,不料被同为八健将的四弟曹性发现(曹性这名字我就不说了),干了一场,两个人斗得不可开交,各有损伤。
由于郝萌做贼心虚,无心恋战,一着不慎,被曹性砍断手臂。郝萌强忍着疼痛逃走了,本想从此像神雕大侠杨过一样隐迹江湖,没想到的是,被吕布手下的大将军高顺半路截杀。
郝萌倒下的那一刻,我似乎听见志玲姐姐在耳畔温柔的喊道:“萌萌,站起来,站起来,站起来。”可是,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作为一个打酱油的,萌萌从此便退出了三国历史舞台。
郝萌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头脑一热就跳槽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后,还告诉大家几个奇葩的名字吧,他们也曾在三国风云里搅动波澜。
羊秘,三国时期魏人,南阳太守羊续的儿子,他曾极力拥戴曹丕称帝。
高玩,三国时期蜀人,博闻强识,是个学者型官员。
魏腾,三国时期东吴人,性格直率,刚正不阿,曾冒犯孙权,被吴太夫人舍命相救。
魏延:“谁敢杀我?”马岱手起刀落,“我敢杀你”,据说马岱,字丁琳,专治胃炎。
留赞,三国时期东吴人,一个刚烈的性情中人,善于率军,作战前必引吭高歌,攻无不克。
说了这么多人,我觉得最后这个“留赞”最有品位,谢谢!
如果给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武力值排个序?
东汉末年,群雄角逐,战火纷飞之中,猛将倍出、群星灿烂,涌现出一大批武功高强、力大无穷的战将。我认为排名前十名应该是:
第一、吕布,吕奉先。理由:
1、虎牢关五合秒杀方悦、一合秒杀穆顺;十合砍断武安国手腕;不到十合打败公孙瓒。
2、五十合打得张飞枪法露出破绽,逼得关羽出手帮忙。关、张二人联手三十合拿不下吕布,直到刘备参战,吕布才招架不住。这是整个《三国演义》中唯一的一次,一个人同时对抗两个超一流高手,不落下风的。
3、濮阳城,大战许褚二十合,见状不妙典韦加入。许褚和典韦两人联手也战不倒吕布,紧接着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四人又加入群殴。吕布才招架不住,众目睽睽之下,转身淡定离开。这是整个《三国演义》中唯一的一次,两大超一流高手加上四个一流高手群殴的战斗。六大高手竟然留不住吕布,可见吕布武功修为之高实在是出神入化了、高深莫测了。
吕布由于死的过早,没有其它表现,斩杀敌将数量也有限。但是他创造的两个“唯一”,自始至终无人打破记录。
第二、关羽,关云长。理由:
1、临阵斩杀超一流高手两人,为《三国演义》中的唯一。因为颜良、文丑是关羽分两次分别斩杀的,不是颜良、文丑联手被关羽斩杀,关羽的实力应该在吕布之下,所以排名于吕布之后。
2、三合就打得超一流高手心怯,落荒而逃的。就是只三合杀得文丑胆怯,文丑逃跑,被关羽追上,脑后一刀当场斩杀。这样干净利落地斩杀超一流高手,在《三国演义》中是唯一的一次。
3、奋力杀退许褚和徐晃的联手。要知道,许褚属于超一流高手;徐晃则是一流高手,而且是一流高手里面的翘楚之雄。能够实打实地打败一名超一流高手加上一名强一流高手的联手,这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唯一的一次。像马超和典韦,只能和许褚一人打成平手;要是再加上徐晃的话,马超和典韦都做不到打败这两人的联手。
4、正面斩杀一流高手华雄。这也是《三国演义》中的唯一。像黄忠斩杀夏侯渊是因为夏侯渊正在埋头苦干,措手不及被斩杀;而赵云斩杀高览则是赵云从高览身后杀出,是由于高览的猝不及防。
关羽虽然创造了四个唯一,比吕布多两个。但是,关羽因为曾经和张飞两人联手战不倒吕布,因此可以看做是吕布的武功修为略微高于关羽。所以,吕布理应排名在关羽之前。
第三、赵云,赵子龙。理由:
1、赵云斩杀敌将的数量是《三国演义》绝对的第一。共斩杀鞠义、裴元绍、张武、吕旷、朱然、高览、邢道荣、淳于导、夏侯恩、钟缙、钟绅、马汉、刘璝、慕容烈、焦炳、金环三结、朱赞等17人加上韩德父子五人有名有姓的是22人,再加上长坂坡一战杀死曹将五十多人。这样子龙哥哥一共斩杀敌将72人以上。这几乎可以说的上是空前绝后了,除了唐代的李元霸,可能是没有任何人能打破这了记录了。要不是吕布和关羽创造了几个唯一,我更倾向于赵云排名第一。
2、初出茅庐就和超一流高手文丑大战六十回合不分胜负。应该是,赵云那一战可能是略微占了上风的。因为,以后袁绍和公孙瓒展开大战,颜良、文丑都没有主动挑战赵云,可见赵云对他们是有震慑力的。
3、曾经以枪法震慑两位一流高手,两位高手竟然不敢出手迎战。这更是难得一见的。这两位是张郃和徐晃。要知道这两位都是一流高手里的佼佼者,他们经常独自一人大战超一流高手而丝毫不惧,竟然不敢联手攻击赵云。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云大喊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这可是其他超一流高手没有过的经历。徐晃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徐晃面对耀武扬威的颜良,应声而出;跟许褚大战五十多合,不分胜负;对威震华夏的关羽也丝毫不惧。但是这一次,竟然噤若寒蝉,而且身边还有一个敢于挑战张飞的张郃。
这也侧面说明,赵云的巅峰期,枪法是尽善尽美毫无破绽的。徐晃、张郃这样的高手都丝毫没有任何侥幸取胜的心理。
第四、四庭柱之首:颜良。理由:
1、令关羽不敢正面迎战,只好采取突袭或者是偷袭而巧胜。这可是十分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关羽就是遇到吕布也不至于搞偷袭;关羽敢于正面大战许褚和徐晃两人的联手,却不敢正面迎战颜良。这说明,关羽没有必胜颜良的把握。仅此一点,颜良就可以名列前茅。但是,无论如何,考虑颜良毕竟死于关羽之手,所以还是把他排名关羽之后。
2、二十合完败徐晃,曹操诸将栗然。二十合完败徐晃,究竟有什么意义?马超不也是二十合完败张郃的吗?
但是,这两个二十合含金量是截然不同的。张郃是一个狡猾多端的大将,他跟超一流高手单挑,总是见状不妙转身就跑的打法,而很少会竭尽全力。所以张郃如果全力以赴的话,在马超手下是不止抵挡二十合的。
徐晃当时则是刚刚归顺曹营,又有人传播谣言说徐晃大战许褚五十合不分胜负是因为许褚的放水。徐晃当时证明自己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他急须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徐晃大战颜良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的。从徐晃一败,众将栗然就可见一斑。也就是说,把徐晃二十合打得败归本阵,这是曹营诸将包括许褚都望尘莫及的。许褚五十合拿不下徐晃,以此类推,许褚就不必出战了。
我们也可以看到,马超的武功修为是不如颜良的。马超二十合打败了未尽全力的张郃,而颜良则是二十合打败了竭尽全力的徐晃;再者,以许褚为参照,马超也不如颜良。许褚面对颜良是沉默不语,面对马超却总是跃跃欲试。
也就是说,在许褚的心中:大战颜良是必败无疑,不敢保证能够全身而退,因此不敢尝试;大战马超是胜负各半,起码可以全身而退,因此要大胆尝试。
另外,我们通过许褚的态度和大战的结果,也可以举一反三,得出马超不如关羽、张飞和赵云的结论。
第五、张飞,张翼德。理由:
1、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吕布,而且战绩越来越好。从开始的五十和处于下风,到后来的一百合不分胜负。可以想象的到,如果吕布继续活下去,总有一天,张飞会亲手杀了吕布。
2、大战马超二百多合不分胜负。马超大战许褚二百多合不分胜负,但是许褚却几次大战张飞都处于下风,由此可见,张飞应该略微强于马超。
应该说,张飞的武功修为不一定就比马超高。但是张飞打起仗来不顾一切,而马超却有些患得患失;另外张飞的耐力持之以恒。马超如果和张飞以死相拼被张飞打败是大概率事件。
第六、马超,马孟起。理由:
1、二十合打败一流高手张郃。是打败张郃最得心应手的一战。
2、大战张飞二百多合不分胜负。这一战的含金量远大于其他超一流高手之间的大战。
马超未进前五,是因为其战场表现,不如吕布、关羽、颜良、赵云、张飞。这也可能与他后期抑郁寡欢敛藏锋芒有关。
第七、老当益壮,黄忠。理由:
1、能够颉颃关羽一百多合不分胜负。这可不是一般高手能做到的。
2、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黄忠斩杀过不入流的战将多名,而斩杀夏侯渊,震惊了曹魏,也是含金量较高的斩杀行动。
许褚虽然斩杀敌将数量很多,但是没有斩杀过一流高手,所以许褚排名在老黄忠之后。
第八:虎痴,许褚。理由:
1、大战马超二百多合不分胜负。所以无论如何,许褚都是超一流高手。但是许褚的排名靠后,是因为许褚对一流高手缺乏制胜的经验,这一点就不如前几名超一流高手。
像被颜良打败的徐晃,许褚就拿不下来;被赵云秒杀的高览,也可以和许褚捉对厮杀。
2、许褚大战典韦二百多合不分胜负。
3、许褚临阵斩杀敌将十多人,是仅次于赵云和关羽的战绩。被许褚斩杀的有:李暹、李別、张先、尹楷、张卫等有名有姓的五人加上官渡之战,斩杀袁将十多人,共有十五人以上。《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中这样写的:
许褚飞马当先,立斩十数将。
看到了吗?许褚斩杀的是带兵的将,而不是无名小卒。许褚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斩杀过名将。所以把他置于黄忠之后。
第九:古之恶来,典韦。理由:
1、大战许褚二百多合不分胜负。
2、濮阳城杀败高顺和侯成的联手。
3、宛城一战,由于双戟被胡车儿偷走,就手抓两人做兵器。两个人啊,怎么也有二百多斤了,这可是《三国演义》中最沉的兵器了。仅此一次,典韦也必须作为超一流高手来看待。
第十、姜维,姜伯约。理由:
1、和赵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而且略占上风。当时是赵云大吃一惊。能够让赵云大吃一惊的,这可是《三国演义》中绝无仅有的一次。
赵云为什么大吃一惊?当然是因为姜维的枪法太过卓越。有人说,赵云是因为老迈年高而不抵姜维了,才大吃一惊。
这样说是不对的,赵云刚刚斩杀了韩德父子五人,书中交代,韩德父子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赵云斩杀他们犹如行云流水一样,丝毫没有吃什么惊。说明,姜维的武功修为,是超一流高手的水平,这才是赵云大吃一惊的根本原因。
这个好理解:赵云的年纪老了,但是判断力和观察力并没有下降。赵云肯定是拿自己年轻时候的武力跟姜维进行了衡量,这才大吃一惊。因为他发现,即使是自己年轻的时候,遇到姜维恐怕也是劲敌,才大吃一惊的。而不是因为当时抵不住姜维而大吃一惊。如果是因为年老抵挡不住年轻的一流高手,是可以自我原谅的,不至于大吃一惊。
姜维的枪法传到《隋唐演义》中,罗成没有学全都几乎没有对手了。所以赵云的大吃一惊也不是无中生有的。
2、姜维空手接过对方射来的利箭,并反杀对方,对方还是一流战将,这也是《三国演义》中的唯一。
当时是姜维北伐失败,姜维被曹魏大将郭淮追杀。郭淮箭射姜维,姜维空手接住郭淮的箭,反射回去,将郭淮射死。这等神乎其技的战场表现,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是唯一的一次。仅此一次,姜维就具备晋级超一流的资格。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超一流高手的排名有所不同。吕布第一,基本上是公认的,但是谁是第二就言人人殊,很难达到众口一词。有的人认为是赵云,有的人认为是马超,还有的人认为是张飞等等。
其实我觉得,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颜良等人的武功修为差距是微乎其微,他们都有竞争第二的资格。在不同的条件下,或者是参战双方的心理影响,或者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战术目的,有时候就会影响他们的发挥,给读者留下了一些看似前后矛盾的结果,这都是正常现象。那么,吕布之外,究竟谁是第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䠥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重生成黄巾军的小说?
《回到三国当黄巾》。
现代人高燚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三国乱世,遇明师,结英豪,诛奸贼,扫佞臣,逐鹿天下,问鼎九州,与刘备、曹操、孙吴展开生死对决,英雄意气,热血功名,沙场征伐,朝堂诡谲,一段段情仇爱恨血泪史,一篇篇豪迈雄浑宏伟章,碌碌无名之辈,亦可扬鞭策马,号令三国!
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
谢邀!首先历史上关羽的兵器,肯定不是青龙偃月刀,盖因为汉朝三国时期流行的是短兵刀,作为长兵器的刀需要到隋唐时期才作为仪仗出现,如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则要到宋代才成型。但即使如此,后世关刀也只是作为后世武举考试项目之一,作为实战武器的记载非常非常少。
那么关羽使用的是什么兵器,陈寿、裴松之以及三国相关的正史野史中都没有出现过,唯一的线索来自于《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的一段话: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其中关键在于“刺”和“斩”两个字,关羽先是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中,之后又将其收集斩下而回。说明关羽至少配备有刺和斩两个功能的一件或两件武器。
结合汉朝时长兵器以戟最为流行,矛次之,以及当时流行佩戴短刀的习惯,我判断关羽兵器有下面两种可能。
一、钺戟戟最早是由矛和戈组成,作为马上刺击的长兵器在汉朝非常的流行。不过早期的的戟以卜字戟为主,并非是我们熟知的画戟,如下图:
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一样,吕布的方天画戟也是要到隋唐时期才作为仪仗出现。随着汉朝冶炼技术的提升,戟的侧支逐渐变成了刃,并出现了汉朝特有的长兵器钺戟,即有刺击的功能,又可以进行劈砍,如下图为汉代钺戟:
因此判断,关羽的兵器很可能是这种钺戟,先是刺杀颜良,后用钺的部分割下其头颅。
不过这种想要兼顾刺击和劈砍功能的武器,最后往往会变得不伦不类,因此后来快速的被长矛淘汰。目前钺戟的发现基本上都是来自汉代的遗迹,此后各朝就没有再被发现。
二、戟、矛加短刀这种配置应该是汉代骑兵的常规配置,以戟或者矛作为中距离的刺杀兵器,同时配备短刀作为近战武器。关羽很可能就是以戟或矛刺杀颜良后,拔出随身的短刀,斩下其首级。但这当中我有一个疑问,就是在当时如此紧张和危险的关头,关羽是否有空闲能够换成短刀再斩下颜良首级。
另外南梁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剑录》中记载:
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在万人。及羽败,惜刀,投于水。又为这种可能提供了佐证,不过佩戴短刀在汉代三国时期是武将的潮流,基本上每个武将都会配备一般好刀,和现在男人对好表、好车的执着,女性对包包的热爱一样。
关羽用青龙偃月刀的由来据说现今关羽的形象最早是由宋代岳飞所画,画中关羽横马持刀,须髯飘动,后来这个形象被刻在石上,保存至今。
又因为关羽是佛教护法,这个形象被佛教绘画吸收,再度被传播到民间,最后到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关羽的武器便定型为大刀。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大量取材至《平话》和民间传说,于是关羽用大刀的这个形象也被采用,并根据到时的时尚,塑造出青龙偃月刀。
之后又因为明清时期,关刀是武举考试的必考项目,《乾隆大清会典则例》记载:
三场马步射后,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试其技勇。弓必开满,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项内能一二者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准入三场。使得武人经常练习舞大刀,民间又常有相关表演活动,使得大家越来越相信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