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烧烤配方(神武三手游月饼做法)

双环网

神武烧烤配方,神武三手游月饼做法?

准备食材: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双加食材和单加食材。双加食材有甘薯、李子、萝卜和茄子等,可以增加香、甜、酸、辣等口感。单加食材有梅子、枸杞、土豆和辣椒等,可以调整口感,增加特殊风味。

制作过程:将食材放入搅拌机中搅拌成泥状,然后加入适量的面粉和糯米粉,搅拌均匀后揉成面团。将面团分成小块,擀成薄片,再加入馅料包好,放入模具中压印成型。最后放入烤箱中烤制即可。

神武烧烤配方(神武三手游月饼做法)

另外,根据个人口味,也可以尝试不同的烧烤配方,如香辣、酸辣、酸甜和香甜等口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厨师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如何评价项羽?

想必每个人都对项羽的事迹了如指掌。

取而代之吴中起义破釜沉舟巨鹿之战火烧咸阳分封诸侯彭城称霸楚汉相争鸿门宴彭城之战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从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一、勇猛好武

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都是中国战争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二、热血愤青

小时候学习的时候,学读书学一会不学了,学练剑学一会不学了,只因为他觉得“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他兵法;始皇帝南巡的时候,看到车马依仗,就蹦出一句话,吾可取而代之,何等霸气。

三、重情重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对项羽的深情流露,项羽对三千江东子弟未能一个生还感到无比自责,这也是他重情重义的表现。

四、刚愎自用

项羽唯一的缺点就是他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自封霸王是其一、定都彭城是其二、猜忌范增是其三、信任刘邦是其四。这导致了项羽最终的失败。

有一个韩生还创造性的针对项羽发明了一个成语:沐猴而冠。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也还有那么几分意思。

三国有哪些猛将?

罗贯中:你尽管说,我的《三国演义》确实水分有点大。

大多数人了解三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但是从正史记载来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杜撰的成分颇多,不如让我们以史看史,从唐朝的唐德宗追封的“古代名将六十四”中略窥一二吧!

唐朝的唐德宗追封的“古代名将六十四”中三国时期有7人,他们分别是张辽、关羽、张飞、邓艾、周瑜、陆逊、吕蒙,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历史故事吧。

劝降昌豨、大战河北、破乌桓、驱柳毅、威震逍遥津,我叫张辽。

张辽是历史上的名将,张辽原本是雁门郡吏,算得上是公务员了,无奈遇到了乱世,五易其主,颠沛奔波,先后追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直到吕布败亡后,张辽归顺了曹操,之后的他仿佛开了挂,一路高歌,劝降昌豨、大战河北、破乌桓、驱柳毅、威震逍遥津。尤其是“逍遥津”八百打十万,一战成名,后来民间流传出了“张辽止啼”的俗语,一直流传到现在,仍有传颂,甚至日本民间仍然流传着“辽来来(辽来々)”的俗语。

斩颜良,守荆州,水淹七军,刮骨疗伤,我就是“武圣”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没有《三国演义》那般英勇神武,不知为何后世不论皇帝还是民间都要给他一个封号,元顺帝给出了一个88个字的称号“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关羽要是还在,肯定要犯愁,大家见个面打个招呼,这些词我记不住啊。

且说关羽的功劳,“温酒斩华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都是假的(罗贯中:你说的是对的,的确是假的),正史中的关羽功绩主要在镇守荆州的时候(前期帮曹操杀了颜良),自水淹七军后,关羽威震华夏,无奈败给了吕蒙、陆逊(这俩人也上榜了),一代“武圣”被后世哀叹不已。

据水断桥、义释严颜、计破张郃,历史上的张飞不是一介武夫。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动不动就捅他几个窟窿,描述成了一介武夫,可是历史上的张飞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从据水断桥、义释严颜、计破张郃等事件可以看出张飞还是颇有谋略的,但是张飞最终还是败在了自己的脾性上,张飞暴怒无常,最终被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死的颇为可惜。

文武双全、壮士解腕,屡战降维,放牛娃邓艾平步青云,却含冤而死。

邓艾出现在三国的后半期,当时的名将所剩无几,能够与之争斗的就只剩下姜维了,邓艾能够名列“古代名将六十四”不仅仅是其军事上偷渡阴平、屡战降维,维护了魏国西南安宁,其在内政建设方面对魏国建树颇多,不负司马懿的栽培,然而这样的一位文物全才却是含冤而死,知道十年后才得以昭雪。

联刘破曹,安邦定国,周瑜可不是诸葛亮气死的。

《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的故事估计是周瑜最嫉恨罗贯中的,“王佐之资"的周瑜对孙权的政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于内其安邦定国,于外联刘破曹,这样的历史奇才被罗贯中活生生的写成了心胸狭隘之人,估计周瑜知道了,真的要活生生气死了。

先破“武圣”,又在夷陵破蜀,小小的陆逊改写了蜀国的历史。

陆逊让三国见证了“后生可畏”这句话,可以说陆逊的出现,改写了蜀国的历史进程,陆逊先在荆州大败关羽,让一代“武圣”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火烧连营八百里,烧死了刘备,烧尽了蜀国的国力,设想,如果没有陆逊,三国的历史真的要好好改一改了。

计取三郡、白衣渡江,吴下阿蒙令人刮目相看。

吕蒙被大家熟知的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那句名言,历史中的吕蒙是好学的,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勇斩陈就,破黄祖、朱光;智擒郝普、关羽,吕蒙不可小觑。

乱世三国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历史的车轮不停歇,虽过千年,他们的故事仍旧被一直传颂,有赞叹,又惋惜,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为何只有柴进没有成为梁山领导人?

@成长新视点,问答分享。

水浒传,是一部经典名著,梁山108个好汉,来自五湖四海,各有所长,能够聚集在一起干一番事业,根源在于一个“义”字。

水浒传,本质上是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灵魂“忠孝千秋,仁义为根”。晁盖、宋江能够在梁山聚义,身边不断地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好汉,就连呼延灼、关胜、杨志这些名门之后,都心甘情愿地投靠,说明了一个问题,被梁山文化所吸引。

梁山好汉的来源,主要分为四大类别,朝廷命官、富贾大商、江湖豪杰和贩夫走卒,每一个类别里面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卢俊义、柴进、晁盖、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花荣、吴用、公孙胜、白胜及三阮等。

一、什么样的人,才能当老大。

看过水浒传的人,尤其对梁山好汉的大头领从白衣秀士王伦,到托塔天王晁盖,再到及时雨宋江的变化,有着深刻的记忆。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了一个规律和本质,那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当老大,带来一个团队不断走向发展高峰。下面,逐一分享梁山三代老大的上位原因。

1、先说白衣秀士王伦,他本是一个落魄的秀才,并没有什么出众的能力,在被朝廷和社会抛弃后,郁郁不得志,被小旋风柴进所照顾,把他推荐到了梁山,给了一些支持。王伦才得以当了老大,成了杜迁、宋万等人的头领。

而杜迁、宋万、朱贵三人,皆是碌碌之辈,没有出众的武艺和才能,仅仅算是普通的人物。王伦多读了一些书,识了一些字,加上柴进的保荐和支持,当老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等于是瘸子里面挑将军。

王伦是一个典型的既求贤若渴,又妒贤嫉能的双面人物。他极力拉拢杨志上山,体现了求贤若渴;他三番五次刁难林冲,不想让他上山,就体现了妒贤嫉能。本质上,恰恰是证明了他自己的无能。

2、托塔天王晁盖,明显要高王伦很多,出场的时候有过介绍,他是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财主。他武功超群,神武过人,平生仗义疏财,为人义薄云天,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打熬筋骨,是一位真正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

在郓城县东门外,有东溪和西溪两个村,中间隔着一条大溪。一次,传说西溪村经常闹鬼。有个和尚便教村民凿了个青石宝塔镇在了溪边,把鬼都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听了非常气愤,独自一人趟过大溪,把青石宝塔夺了过来竖到东溪村。从此,当地人都称他为“托塔天王”。可见,晁盖的侠义心怀。

之后,晁盖又聚集了刘唐、吴用、公孙胜、三阮兄弟和白胜,智取了生辰纲,希望能够干一番事业,并救济当地受苦的老百姓。在躲避官府捉拿时,投靠梁山,被王伦所拒。林冲火并了王伦之后,晁盖顺理成章地成了梁山第二任寨主,他这样的人,能够当老大是必然的结果。

只是,在晁盖当老大时,却对武艺高强的林冲有意识地排挤,不去拉拢,把他安排在了第四位。如果,晁盖把林冲安排为二寨主,则说明他的气度和心胸不错,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偏偏他太注重自己的小圈子人,而忽略了人才的重要意义,表现出了他小家子气,成不了大气候。

3、及时雨宋江,郓城县县衙的押司,属于文案的职位,他忠顺仁孝、仗义疏财、扶困济危、急公好义,喜欢光交天下朋友,急别人之所急,受到他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被江湖称为“山东及时雨、呼保义”,是响当当的英雄。

宋江与晁盖早有相识,交情莫逆,互相较为投缘,当得知官府因为晁盖劫生辰纲的事情暴露,要去抓晁盖。宋江就冒着风险,暗中去告知晁盖,终使晁盖等人躲过生死大劫。之后,晁盖当了梁山第二代头领,多次邀请宋江入伙,被他拒绝,宋江的本心是不愿意做贼,希望走正道报效国家。

不久,受到宋江帮助并嫁给他的阎婆惜,掌握了宋江和晁盖的来往信件,以官司相逼威胁宋江,二人争执不下,宋江失手杀了她。

本来,阎婆惜受到宋江帮助,纳为妾室,有了依靠,偏偏不安分,却去勾搭张文远,已经让宋江下不来台。现在,又威胁宋江,如何能够忍受得了。

而后,宋江为逃避官司,远走他乡,先后结识了行者武松、小李广花荣、王英、燕顺等好汉,收降了霹雳火秦明、镇三山黄信、吕方、郭胜等人。在发配江州时,又先后结识了神行太保戴宗、混江龙李俊、黑旋风李逵、童威、童猛、穆弘、穆春、张顺、张横等好汉。

到了上山的时候,宋江是带来了19人,加上前面清风寨花荣9人,一起是28人,远比晁盖老一辈的12人多了两倍还多得多。宋江当了二寨主之后,又有不少的好汉冲着他的名头来投靠。之后,宋江多次亲自带来梁山人马四处征战,在抢夺无数物资时,也笼络了不少的好汉,更树立了领导核心。

在宋江上梁山后,晁盖最大的帮手智多星吴用,很快就倒向了宋江的身边。只因为晁盖没有远大的志向,整天嚷嚷着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当好了山大王就行了。而宋江,一直是举着接受朝廷诏安的大旗,希望报效朝廷,造福万民,光宗耀祖,去掉贼这个字,让子孙光荣万代。

二、柴进晁盖宋江都受人尊敬,为何只有柴进没有成为梁山的领导人。

梁山好汉里面,受人尊敬当过老大的人有不少,神机军师朱武是少华山的老大,花和尚鲁智深是二龙山的老大,不过他们带领的人都不多。贵为前朝后裔的小旋风柴进,家大业大,广交天下豪杰,深为江湖人物敬重,令人不解的是,他为什么没有成为梁山的领导人。

柴进与晁盖、宋江等人虽都入伙梁山,但他们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世界、两个极端的人员。柴进是周后主柴荣的子孙,世受皇恩,赐有丹书铁券,富可敌国,从来就不愁吃喝,也没有想过当什么老大的事情,更不需要想什么报效国家的问题。

晁盖和宋江出身平头老百姓,在社会底层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深知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个人也希望有个好的出路,能够有机会大展拳脚,干一番事业。只不过,晁盖的理想与宋江相比有所不同,晁盖追求的是小富即安的生活状态,说到底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觉得有饭吃就行。

宋江想的是更远的未来,在他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忠孝,那就是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如何做到这些,就需要走正道,谋前程,那就是加入朝廷的阵营,为国效力,为民解忧,当然,也是为手下的兄弟们脱去山贼的名声。

柴进、晁盖和宋江,他们三人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理想目标不同,虽都受人尊敬,晁盖和宋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会想办法去当老大,干领导人。柴进的生活和思想里,根本就不需要这个,他有的是钱,对别人就是给钱,属于施舍,而不是一起去奋斗。

结语。

梁山王伦、晁盖、宋江三代头领的不同性格和格局,决定了他们的成就和未来。王伦无才却忌才,晁盖虽有能却不爱才,宋江是既有能更爱才,这样的人不成功都不可能。

而小旋风柴进,与晁盖、宋江相比,他就是个富三代,钱多的花不完,从来不会为生活而发愁,因此也不会有当什么老大的意愿和念头。他就是自己生活圈子里面的皇帝,对别人只有施舍,没有什么兄弟的身份和感情,自然就没有什么老大的说法。

综合起来,能够当真正的老大,需要具备几个核心特点,心胸开阔,理想远大,忠孝仁义,广纳贤才,并且愿意和兄弟们一起奋斗。

谁有魏晋之风?

在进入正题前,先需要搞清楚何为魏晋之风?其次再回答《红楼梦》里,谁有魏晋之风。

魏晋南北朝,又称六朝。六朝时期常被视为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唯士人审美大受重视,文学艺术繁荣,理论著作亦竞相迭出。因此六朝美学尤其是魏晋美学是最受中国美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对象。“魏晋之风”,即“魏晋风度”,指的就是魏晋士人的形貌、言行、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整体的士人美学风貌。这一概念最早由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提出,并被学界广泛接受。

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它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由此而凝铸的人格精神,是魏晋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意义在于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虽不能为之而心向往之的人格范式,提供了一个可以自我期许的精神家园。依据对魏晋风度的简短了解,我们用易中天老师对魏晋风度的总结作为答案的模板。易中天老师说魏晋风度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字,即: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

在《红楼梦》里找与这九个字匹配的人物,不止一个,至少可以找出三四个。在红学界,大家最喜欢把史湘云与“魏晋风度”相关联。为什么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真性情

“憨”是曹雪芹对史湘云的性格总结,红学研究者们还概括出了另外两个字,即“豪”与“直”。对于史湘云性情中的豪,有学者这样说,她豪中有秀气,豪得率真,豪得自然,豪得妩媚,豪得令人爱。在《红楼梦》以前,中国历史和文学中,对于“豪”的形象的确有很多,但都是清一色的男性,而曹雪芹笔下,却诞生了一位女中豪杰,这是难能可贵的。

湘云之“豪”是她性情中最突出的特点,对于这一点,从古人到今人,读者与评论者都有深切的感受。史湘云虽有候门背景,但从小便父母双失,一直寄居在叔父家,虽贵为小姐,但也一样要做许多女红。她的身世与林黛玉也有相似之处,同是孤女,但拿二人相比,性格却截然相反。对于这一点,第5回,关于史湘云的红楼梦曲《乐中悲》这样唱道:”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第76回,史湘云对林黛玉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这些都显示出她豁达的人生观。

史湘云身上的豪放不同于张飞、李逵式的粗鲁与莽撞,而是有嵇康、李白式的浪漫与耿直。

第49回,众姐妹在芦雪广做诗,碰巧贾府有新鲜鹿肉吃,史湘云私下与宝玉说,要一块肉拿到园子里,又顽又吃。两人一拍即合,拿了肉就到园子里围着炉子做烤肉吃。这情景在宝琴及李婶等外人看来深为罕事,熟悉他们俩的姐妹们才不以为然。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黛玉取笑他们是一群叫化子,湘云回怼,“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史湘云自评为“真名士自风流”,吃了这烧鹿肉,再吃了酒,这诗才从腹中喷涌而出。她把诗与酒,烧吃鹿肉与真名士,相互联接起来,这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同时也显示出她率真的性情,不做作,爱我所爱,无关风与月。

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在宝玉的生日宴上,一众少女举杯同庆。这些人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席间行酒令,史湘云饮了不少酒,宴席散了却不见史湘云的人影,派丫头去找,发现她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芍药花瓣作枕头,凉石板为床,一群蜂蝶相伴,落花铺满地,酣睡之中,口内还在说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一幅唯美的少女酣睡图,再加上醉梦之诗,俨然一个女版李白,睡出了诗意,睡出了性格,睡出了豁达,真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湘云醉眠,意在表现她的竹林名士风采。魏晋风度以喝酒,不拘于礼法,我行我素而著称。史湘云大嚼烧鹿肉,酣眠芍药茵,都是魏晋之风最浓郁的表现。晋人喝酒,成为风尚,在红楼诸钗中,每每宴席间虽均不离酒,但或拘于礼,或为养生,都有所节制,唯有史湘云能放怀豪饮。

史湘云心直口快,说话直来直去。第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过15岁生日,请了戏班子,戏子中有一个11岁的小旦,长相酷似林黛玉,凤姐便故意问众人像谁,宝玉宝钗因知道黛玉的秉性,心下了然断不能说出口。哪知史湘云出场不久便惹恼了林黛玉,笑着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向她使个眼色,这也惹恼了史湘云,吩咐丫鬟收拾东西要走人了。

第三十七回,众姐妹起诗社,史湘云姗姗来迟,先罚他和了诗:若好,便请入社,若不好,还要罚他一个东道再说。湘云和了诗要自罚东道。晚间到了宝钗处又犯难,说起这做东,钱从何而来。若不是宝钗帮衬,她这个东道主倒是不好做。可见她这人豪气过溢时,口快得不顾后果。

第五十七回,邢岫烟住在迎春处,月钱二两,其中一两受邢夫人吩咐给爹妈,剩余的一两自己都不够用,还要打酒给迎春的下人们,只得把棉衣服给当了,大冷天连个御寒的衣服都没有。那当票无意中到了史湘云手里,弄清原委后,她动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说着,便要走。被宝钗拦下后,又提议把邢岫烟接到宝钗这里。

史湘云心直口快,还有一副行侠仗义之气。与探春相比,她的男儿之气在于神韵,而探春的男儿之气在于言志。她身上的三个特点憨、豪、直,透露出她的性格特点,第一,她属于男性化的性格,豪爽旷达是性格男性化的外部信号;第二,她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与贾宝玉一样,有魏晋风度的投影,也有他憧憬的理想人性。有学者认为,薛宝钗属于太懂事的一类,林黛玉属于不懂事一类,而史湘云则则好处于他们二人之间,使她保全纯真的特色,又能不流于世俗的虚套。第三,她有着乐天的性格。与林黛玉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不同的极端,一悲一乐。史湘云之所以受读者喜欢,也是源自她乐天的性格。

高智商

魏晋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智力大开发、智慧闪光的时代。易中天老师认为,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春秋战国。在这个时代,智商低的人不好混,如果智商特高,能言善辩,反应敏捷,就会受到追捧,成为一号人物。史湘云的真性情显示了她的“豪”与“直”。除此之外,她的智商也不在宝黛之下。

第63回,众姐妹晚间继续为宝玉庆生,不分等级的凑了银子开了席,席间又开始占花名。轮到湘云,她边笑边揎拳掳袖的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黛玉是在取笑湘云白天醉卧芍药花圃的事。湘云马上反驳,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这是湘云在拿前不久紫鹃情辞试莽玉之事,反趣林黛玉。这一回合下来二人不分伯仲。事实上,林黛玉在史湘云面前也不占什么优势,二人斗嘴,史湘云不像宝钗,也从不让着她。

再看湘云的才情也不输宝黛。她的诗才分别散落在第37回“海棠社”,第七十回“桃花社”和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以及“芦雪庵联句”等章回中。第37回,探春在大观园中发起第一次诗会,史湘云原本错过了,后来加入后,她一人一气呵成两首海棠诗,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边看边称赞。可见其才思敏捷。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她一人大战宝钗,黛玉,宝琴三人,堪称经典。事后众人细细评论一回,独湘云的最多,果然是那鹿肉起了作用,她果然做起诗来“锦心绣口”。

史湘云才华横溢,可与宝黛试比高,不论吟诗作赋还是喝酒行令,她的思维敏捷,总会令众人刮目相看。对于大观园的诗社活动,她总是表现得很积极主动。红学前辈周思源先生认为,林黛玉把诗词视作生命,史湘云把诗词当成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薛宝钗的诗才虽也是一流,但在她的心里,诗词不是女孩子的正经事,所以心中对作诗是有偏见的。史湘云对诗词的热爱以及与她在芦雪庵联句抢命式的作风,一方面是出于真的热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想表现她的才干,体现一下自我价值。这种争胜的意识与林黛玉在元春省亲时想要“压倒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仪容魏晋时代除了崇尚智慧,长相英俊俏丽也是那个时代的风尚。从汉末到魏晋都如此,所谓美仪容,包括了内在修养和人格魅力。比如“竹林七贤”的老大嵇康就是这样的人物,易中天老师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有人曾经对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说,嵇康的儿子嵇绍真是“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鹤立鸡群”成语出处即于此)。王戎立马便说,那是因为你没见过他爹。那嵇康到底有多帅呢?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这样描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意思是平时站着像一棵孤独的劲松,而喝醉了酒,则像碧玉堆成的一座山,马上就要崩塌下来。

对于史湘云的容貌,作者对她的女儿样惜字如金,但对她的女扮男装样却大肆渲染。不得不说,曹雪芹将魏晋风度在史湘云身上体现深刻。

她的女孩正面形态描写,在第21回,作者写了她的睡态,“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这是从宝玉的视角对她的描写。其睡态之美与唐五代词人温庭筠《菩萨蛮》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词句相合。第四十九回,又通过李婶之口进行了侧面描写,李婶对宝玉和湘云的描述为: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可见湘云是一位容貌清秀的脂粉佳人。

她的男装形态倒是相当仔细。第31回,宝钗说史湘云爱穿别人的衣服。旧年三四月里,她把宝玉的袍子、靴子还有额子都穿上,贾母也说她扮上男人好看了。第49回,写史湘云的冬装,从外到里,透着英俊豪放的气质。众人看了都笑他,偏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她打扮成女儿更俏丽了些。

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湘云笑道:“你们瞧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史湘云女扮男装的游戏也突出了她的豪中之秀丽。美仪容的魏晋风度,实际上是中国人智慧艺术化和人间化的一个里程碑。从曹雪芹对史湘云身上投射的魏晋风度,我们也可看出曹雪芹身上的魏晋风骨,向往自由,渴望真情,蔑视世俗,服从内心,崇尚自然。回答完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