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烽火连城,乔峰说换作是我也敌不过三弟?
少林寺英雄大会上,萧峰打倒丐帮帮主游坦之,在旁观三弟段誉以六脉神剑激斗慕容复时,暗自思量道“三弟初学乍练,剑法已如此神奇,我若和慕容复易地而处,确也难敌。”那么假如萧峰真对上段誉的六脉神剑会如何呢?
灵冲霄个人认为段誉的武功确实胜过萧峰一筹,但真动手的话,萧峰能赢。
六脉神剑虽是高手公认的绝世神功,萧峰、鸠摩智、段延庆等高手也都对完全版的六脉神剑暗自叹服,但这却不意味着段誉就无敌于天下了。因为再厉害的武功终究还是看谁在用了。对本质上是书生的段誉来说,六脉神剑的威力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少室山大战中,段誉能将六脉神剑施展的虎虎生风,打得慕容复疲于奔命,令萧峰自叹不如,主要还在于慕容复真正激怒了他。慕容复当着他的面打伤了他的便宜老爹段正淳,这彻底激怒了老好人段誉。于是,平时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在暴走状态的段誉手中彻底发挥……老实人发火最可怕,平时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段誉一出手便压着慕容复打,直打得他招架无力。
在没吸纳鸠摩智毕生内力之前的段誉,他在六脉神剑的发挥上还是很有问题的。慕容复激怒了他,他才能顺利爆发,换大哥萧峰做对手的话,老实人段誉不会被激怒,不在状态的段誉未必能顺利施展出碾压慕容复程度的六脉神剑。
段誉的短板和萧峰的长处其实段誉即便是施展出对付慕容复程度的六脉神剑,在他的渣操作下也照样赢不了萧峰。因为段誉与人争斗的经验实在太过欠缺了。
慕容复猛吃一惊,却不慌乱,左掌急挥,将两截断剑当做暗器,向段誉激射过来。段誉大叫:“啊哟!”手足无措,慌作一团,急忙伏地。半截断剑从他头顶飞过,高手比武,竟出到形如“狗吃屎”的丢脸招数,委实难看已极。慕容复长剑虽给截断,但败中求胜,潇洒自如,反较段誉光彩多了。
段誉侧头观看萧峰和游坦之二人,心神略分,六脉神剑中立时出现破绽。慕容复机灵无比,左手挥出,一枝判官笔势挟劲风,向段誉当胸射到,眼见便要穿胸而过。段誉见判官笔来势惊人,不由得慌了手脚,急叫:“大哥,不好了!”
(萧峰旁观的感觉)段誉虽会六脉神剑,有时精巧,有时却笨拙无比,许多取胜的机会都莫名其妙地放了过去。
——《天龙八部.第四十二章.老魔小丑 岂堪一击 胜之不武》
明明武功高过对手许多,但段誉打得如此难看,足见他对敌经验的欠缺了。实际上,如果不是萧峰既开口指点,又出手解围的话,段誉还未必能胜慕容复。
萧峰的长处在于斗志无双且战斗经验丰富,他最擅长在战斗中捕捉战机。
十多人一拥而上。乔峰奋起神威,右手陡然探出,已抓住玄寂胸口的“膻中穴”,将他高举起。 玄寂要穴遭抓,饶是有一身高强武功,登时全身酸麻,半点动弹不得,眼见自己的咽喉离圆盾刃口不过尺许,乔峰只要左臂一推,或是右臂一送,立时便将他脑袋割了下来,不由得一声长叹,闭目就死。 ——《天龙八部.第十九章.虽千万人吾往矣》
聚贤庄之战接近尾声时,萧峰已伤疲交加,而对手中的玄寂大师又是曾一掌震得自己气息不畅的一流高手,但萧峰仍然能以强弩之末的状态奋起神威一招秒擒武功高强的对手,足见萧峰战机捕捉能力极强,远胜一般好手。
以萧峰的武功、战斗意志和战机捕捉能力,即便是段誉真能将六脉神剑发挥出对战慕容复时的水平,也远不是自家大哥的对手。如果两人生死相搏的话,段誉甚至连凌波微步都来不及施展,便会栽在萧峰手下(参考鸠摩智一记火焰刀撂倒段誉)。
开最大的脑洞,品最有趣的故事。我是灵冲霄,欢迎关注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川战争和满洲八旗的茶马古道有哪些关系?
铜鼓歌
张之洞 〔清代〕咸丰四年黔始乱,播州首祸连群苗。列郡扰攘自战守,盘江尺水生波涛。府兵远出连城陷,合围呼啸姎徒骄。纯皇天章久愈炳,义民岂惑狐鸱妖。我先大夫陈既仗忠信,青衿白屋皆同袍。吴公祠下水清沘,百口并命甘一朝。冲焚罂听贼计尽,凿门而出穷追钞。民兵五千凭感激,疾如振萚覆其巢。奢香系颈降道左,济火革面居前茅。不见援师助空誊,那有馒饷分箪醪。三城百寨并扫荡,箐谷黯甚湔腥臊。收其积聚供馆谷,放其牛马还林皋。俘其子女赦不杀,授之畲田使耕薅。清酒一钟亦不饮,独取一物深于丁宁短于鼛。降夷稽首述故事,传自汉相安壮瑶。呜呼汉相信神武,拜表讨贼先不毛。岂不知秦川宛洛皆争地,未清堂奥难及郊。堤官隗搆四郡戴,攻心一语参军教。范铜为鼓赐酋长,坎地宝护埋山坳。岁时祀鬼乃敢击,芦笙巫唱纷嗷嘈。不然战斗合徒众,花鬘赤脚奔相招。一面足可直百柠,擅一为富擅十为酋豪。鼓亡苗灭古记语,以威报虐将焉逃。鬼方冀方远遥遥,致之重烦氇席包。连弩铜牙虽罕觏,此物犹见天威万古悬云霄。围径四尺修八寸,四耳无当约其腰。文螭蟠孥朱鹭翥,细乳三百有二相周遭。髣髴篆文不可辨,屡烦画肚终牙聱。土花绀碧沁肌理,雷纹宛转环皋陶。中心莹滑不留手,恰受二尺槽椎敲。良辰会客风日美,水面考击呜蒲牢。如观溪岗跳明月,宰牛呷酒欢相邀。忽然蛮风捲瘴雨,中有铁马声萧萧。一击再击转激楚,战场万鬼皆啼嗥。不用趣战用行酒,铜龙悲愤发长号。国初诸老始赏咏,黄湄秋谷俱清超。查氏书堂复继起,徒为玩物争抽毫。我闻燕然既振旅,仲山宝鼎来归朝。此诗述德因爱物,子孙永宝当不佻。藏之宗柘无忘在莒事,亦知乃祖乃父于国宣勤劳。剖符领郡三十载,不蓄长物甘萧条。罗施石丑不足载此鼓,祇如薏苡来南交。圣人有道四夷服,何用大食日本歌金刀。完善
南海神庙伏波铜鼓歌江之纪 〔清代〕波罗神庙东西壁,铜鼓大者径四尺。小者微杀五之一,郁仪结璘长合璧。大者浮自海中来,小者浔水滩头得。縠纹龟纽吐光景,遗烈犹传马新息。新息当时征交趾,据鞍目已无徵侧。范金铸此壮军声,蛮奴一闻皆辟易。挝时曾堕浪泊鸢,擂罢还和武溪笛。宫门马久随劫灰,海边柱亦埋沙砾。独留二鼓镇炎陬,贝阙深沈不敢慝。雌雄变化善飞腾,律吕铿鍧应潮汐。冯夷喜时一扬枹,万里晴空飞霹雳。天吴震掉鲸鱼走,魑魅夔夔皆丧魄。俚獠如云输宝钗,买费千头牛不惜。方今骅骝贺鼓车,百年耳不闻金革。麟皮四县鳝尾击,《箫韶》一奏远人格。鼓兮安得置汝辟雍间,逢逢上掩岐阳石。完善
铜鼓歌题曲阜颜氏拓本翁方刚 〔清代〕桂君昔拓颜氏鼓,宋生今示秋谷诗。秋谷诗盖观鼓作,我赋拓本嗟已迟。手量面径一尺四,雕纹十匝缭绕之。䨓回络索乳交晕,庚庚细理砂画锥。一十二辰作阳识,俨如汉鉴神卫施。或云伏波或诸葛,前后皆说东京遗。传闻伏波定交趾,骆越声震西南夷。厥初盖以铜易革,调和燥湿均参差。缀以蛙形面八角,逮乎诸葛西蜀为。渡泸而后制滋广,三川百粤沿其规。诸獠诸峒以次铸,度以大小随高卑。张庭置酒集子女,金钗扣应都老期。宫商呼吸和子母,丹黄药淬分雄雌。含风吟啸出蜗篆,午阴风雨来渺瀰。昔我十登南海庙,殿庭縆索东西垂。东者最大西次小,郑絪献自春州驰。铜鼓滩边出者一,鹧鸪斑象义爻蓍。仲春之祀侑神乐,百灵秘怪环委蛇。声闻江口二十里,扶骨黄木天风吹。高凉神祠亦有此,溪水夜半云雷随。壶芦笙与竹笛和,节歌洗庙东坡词。往还经过屡稽考,手扪星宿森离离。竹垞朱老昔缩图,四金六鼓辨礼仪。又闻渔洋有手记,相传款识如鼎彝。文曰伏波将军铸,马援时字焉得窥。踟蹰廊下每忘去,何暇细绘虾蟆皮。假如腹镌果堪拓,吾定凹凸穷毫釐。以冠粤东金石籍,视此奚啻千倍蓰。异哉渔洋竟沿误,暑月累我汗濯澌。十夫揩视无一字,图经好事乃我欺。徒然寸尺志面腹,并未摹拓来装治。十年箧中审古器,磊磊大小千百奇。两汉之文考所释,洪娄欧赵皆吾师。独无鼓铭著于录,曲阜尺但摹虑虒。乐圃此鼓获何岁,想近孔壁锵金丝。诸老同时定详说,鲁薛弟子辞何疑。我题欲作科斗篆,配尔古绿苔花奇。茫然发我南岭梦,海潮声定推篷时。空窗月堕大圆镜,波文海藻穿涟漪。作诗以寄颜与桂,那敢秋谷相攀追。完善
铜鼓歌方国骅 〔明代〕辛丑二年驾黄龙,抚摩河伯鞭驱风。朝发夕至见铜鼓,铜鼓簴县神上宫。初见殊形胆若怯,跂翼古异心推崇。传自马援伐蛮方,得此交趾夷甸中。刻列星辰及牛女,魑魅魍魉无能逢。丹翠金石杂其状,恍惚太上鬼斧工。更凿龟螭踞其背,一阴一阳立雌雄。父老相传国初时,击之声震千里洪。水旱灾祲告海若,伐鼓鼓响神来宗。至此正统北狩年,萧养作逆据大东。僭王改号侮诸夏,欲取两鼓归贼中。百神奋怒不肯与,贼窃其一归艨艟。风雨雷电海水黑,此鼓跃入溟濛空。以后击雌雄辄应,离别凄惨难为容。迩来好事铸其匹,钜细新故岂等同。近闻儋耳之间山崩裂,流沙激出铜鼓公。体制尺寸恰相类,民欲归神贪天功。相君有力夺异贝,袭诸记室深房栊。俗人耳食未尽信,怀古感慨思其踪。昌黎石鼓子瞻和,前后两歌歌鏦鏦。方生歌此分鼎足,不负神天魂梦通。完善
南海神祠古铜鼓歌成鹫 〔清代〕范铜作鼓叶律吕,牯牛下拜鼍起舞。问渠拜舞何所为,自幸有皮无足取。范成悬在海王祠,一雄一雌相耳语。我本山中矿石精,无端跃入大火聚。欧生倒寘古规模,不我为钟却为鼓。大叩逢逢小咽咽,随声答响聊尔汝。何时飞入水晶宫,潮音作风雷作雨。回看白牯与玄鼍,皮之不存毛焉附。完善
铜鼓歌李维寅 〔清代〕革雍涒滩月过午,我官宣化获铜鼓。村人百指舁升堂,宝气腾腾笼一府。为言耕耨万山中,夜半风霆啸荒圃。一锄忽落一蛙跳,蛙瞥飞空锄缺腐。坤维震荡云根颓,万线霞光出深土。神物乍见惊牛羊,公裘同献陈樽俎。传观愧比崖还珠,欲扪先愁指画肚。虚中顽下微束腰,径二尺强高尺许。规平镜面突麝脐,十二蟾蜍余六五。水沙剥蚀体渐轻,乾坤陶铸年几所。血斑历落挼蜥蜴,翠藓斑斓碎鹦鹉。上文云云下雷回,彫刻龙蛇杂亚斧。羌无篆籀识岁月,谁凭色相辨今古。我闻苗民守重器,犵鸟獞花都老主。婚丧盟会置酒羊,庭前敲折金钗股。流传礼器讹兵器,纪代标名无乃鲁。大曰伏波小诸葛,凿空何异周庭瞽。伏波马式传骆越,不闻铸鼓配铜柱。诸葛行军未到粤,败鼓宁遗鱼复浦。纷纷记载辞无根,灵鼍一吼喑不语。昔日金公抚西粤,曾向节楼树崇虡。三过孰晓镯铙节,五声无当滕薛谱。莫教师旅率征人,差堪琴瑟迓田祖。弗鼓弗考我心戒,大鸣小鸣劲气沮。笑谢村农宝什袭,醉咏诗歌狂搏拊。韩潮苏海不可作,伐鼓渊渊人起舞。完善
铜鼓歌姚鼐 〔清代〕蛮夷作铜鼓,岂欲遗中原。酋豪势有衰,守器非子孙。想其鼓橐初,巨电流山樊。范金当冒鼍,积环固无痕。峒溪春秋会,祈报进鸡豚。声振歌舞中,斑衣伏尻臀。一如沅湘俗,会鼓迎东暾。一旦敢旅距,跳梁集猱猿。边徼有骇鼓,使我吏士奔。今日幸清晏,博古收彝尊。旁及异方物,设虡陈阶轩。丸隤中严节,参挝有吏裈。宴集杂是鼓,镗鞈訇雷门。道隆舞僸佅,世乱糅羌浑。所愿张祝守,抚怀兼威恩。考击聊自娱,终不禁塞垣。毋致马伏波,矍铄居军屯。嗟彼铜马式,不若下泽辕。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沙陀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与隋唐时期的西突厥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朝末年,沙陀人李克用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唐朝灭亡后,沙陀人依然奉唐为正朔,割据于北方一带,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那么,沙陀族是如何兴起的呢?
据《新唐书》记载,约公元808年左右,沙陀族因为不堪忍受吐蕃人的压迫,归附于唐朝。唐宪宗把他们安置在今陕西定边一带﹐并设置了阴山都督府给他们居住。当时,唐朝面临着吐蕃﹑回鹘的频繁入侵﹐曾多次抽调沙陀兵参战,所以中原素知沙陀人骁勇善战的名声。
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唐朝四处向少数民族抽兵,其中就包括沙陀人、党项人(西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因为帮唐朝镇压农民起义的缘故﹐被赐姓名为李国昌。李国昌死后,他的儿子李克用继续统率着沙陀骑兵割据北方。
当时中原大乱,唐朝摇摇欲坠,已经出现群雄割据的乱像。在唐末的北方军阀中,以朱温、李克用(沙陀人)、李茂贞三支最强。朱温据有汴州,为梁王,实力最强;李克用据有太原,为晋王;李茂贞据有凤翔,为岐王,实力要弱于前两者。
公元907年,野心勃勃的梁王朱温废除唐朝,建立了五代中的后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沙陀人李克用仍奉唐朝的年号行事,拒不归附朱温。然而李克用穷其一生也未能战胜朱温,在朱温篡唐的第二年忧郁而死。李克用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存勖在公元923年建立了后唐,并南下洛阳消灭了衰落的后梁王朝。
后唐(跟唐朝没有关系)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五代中最强大的政权,它向南攻灭了前蜀,向西攻灭了岐国,向北攻灭了燕国,就连契丹辽国的入侵也被后唐军队击溃。但后唐的强盛有如昙花一现,没有改变五代十国的乱局。
在公元936年,后唐的石敬瑭(沙陀人)勾结契丹辽国将衰落的后唐王朝灭掉,建立了后晋,这是沙陀人在中原建立的第二个王朝。然而石敬瑭前脚刚死,后晋旋即就被契丹所灭。辽太宗耶律德光带着契丹人在黄河流域大肆掠夺,最后扬长而去。直到契丹人撤退以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才出来收拾残局,在947年建立了后汉王朝。
以上就是沙陀人在中原建立的三个王朝,也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与后汉。这三个王朝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3年就灭亡了。后汉灭亡后,沙陀也就慢慢淡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沙陀族本身就是个人口稀少的民族,很快就被汉族同化,无法与后来的蒙古、女真相提并论。史籍对沙陀族的记载少之而又少,事迹比较零散,一方面是因为沙陀族活跃的时间实在太短,另一方面是因为沙陀族已经完全汉化,不再作为独立的民族存在。
神武特技嗜血连击?
输出类门派,天策、万兽、魔王、五庄、天宫、龙宫,选嗜血连击,其中魔王龙宫可以把该特技换为烽火连城 辅助门派,方寸、佛门、天魔、盘丝、地府、普陀,选激励
山西出过哪些名人?
上古时期
尧华夏族,古唐国(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上古时期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十三岁封于陶(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二十岁伐挚为天子(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九十年舜代尧执政。他命羲和测定历法(老黄历),制定四时成岁,颁授农耕时令,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完善政治为奴隶制国家产生奠定基础,任命鲧治理水患,开创禅让制。禹华夏族,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黄帝玄孙,颛顼之孙(一说为六世孙),其父为鲧,史称大禹,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相传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建都阳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一说为平阳)。禹建立夏朝,后人也因此称为夏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水患,创造“国家”这一社会政治形态,划天下为九州、铸九鼎,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会盟等典故。后稷华夏族,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姬姓,称为稷王(又称为稷神或农神)。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尧的长兄,周族始祖,尧舜之相,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司农之神。建立国库粮食储备和畎亩之法,放粮救饥,教民耕种,是上古时代功德最大的三公之一。丹朱华夏族,帝尧长子,古唐国(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据传丹朱不肖,尧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帝尧逝后,舜让位于丹朱,为尧守孝三年,三年过后,丹朱自知为政不善,换位于舜。此外,丹朱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为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春秋战国时期
晋文公华夏族,公元前697——前628年,绛都(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人。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作“齐桓晋文”,留下退避三舍等典故。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人,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等典故深得后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因介之死深感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并因此产生“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介休也因此而名。晋襄公晋文公之子,晋国国君,晋国绛都(今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人。晋襄公继承其父霸业,北伐狄人、西征秦国、东征卫国、南略楚国、重组六卿,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留下垂拱而治、崤山败秦、汦水退楚等典故。张仪华夏族,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姬姓,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早年入鬼谷子(王诩)门下,学纵横之术。后创“连横”外交,游说六国入秦,以“横”破“纵”,深得秦惠王赏识,被封为相国。廉颇(有争议,不明确)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 但是家乡几代老人都说是当地——山西省平遥县)人,嬴姓,廉氏,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秦国白起、王翦、赵国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们代表了战国时期军事统帅的最高水准,留下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华夏族,古荀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一说山西安泽)人,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再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李冰约公元前302年——前235年,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任职期间,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水利,遵循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与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闻名中外,是全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至今仍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水利工程和名胜风景。汉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代地中都(一说金陵,均在今山西省平遥县)人,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前196年,汉高祖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建都晋阳(今山西省平遥县),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先帝“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并称“文景之治”,为其子刘彻“汉武盛世”奠定基础,是西汉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帝王之一。卫子夫汉武帝第二任皇后,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史称孝武卫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其弟为西汉名将,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青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汉皇后卫子夫之弟,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候。卫青首次出征即奇袭龙城,揭开汉匈之战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和硕、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中国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善于以战养战、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加、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名将卫青外甥,霍光兄长,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时拜骠骑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十九岁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用兵灵活,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大穿插和大迂回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境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霍光霍光,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霍去病异母弟,政治家,西汉权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武帝临终之时,拜大将军、大司马,受命托孤辅政,辅佐汉昭帝,挫败上官桀拥立刘旦阴谋,汉昭帝逝后拥立汉宣帝,掌权摄政,权倾朝野。逝后葬于茂陵。两年后,霍家谋反,全族诛杀。汉末三国时期
王允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汉末年大臣,官至尚书令、太仆、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后董卓余党攻破长安,兵败处死。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末蜀汉名将,诸葛亮称之“美髯公”。早年与张飞共同追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反侧,虽受曹操厚待,但仍追随刘备,后刘备势力大增,关羽则镇守荆州,独挡曹孙,威震华夏(中国历史上获此殊荣者微乎其微)。关羽逝后,逐渐神化,民间尊称“关公”,历朝帝王多有褒封,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还是民间为祈求平安财进所供奉的“武财神”,留下了白马斩颜良、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张辽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原为吕布战将,吕布败亡后,因关羽归为曹操麾下,官渡之战后,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后驻守合肥,抵御孙吴。合肥之战,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路冲杀至孙权主帅旗下,大破凌统、甘宁等东吴大将,差点活捉孙权,令东吴大军披靡溃败、闻风丧胆,从此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流传千古。徐晃河东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三国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征战无数、多立功勋,参与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之战、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助力曹仁击败关羽,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两晋南北朝时期
刘渊新兴郡(今山西省忻州市北)人,匈奴人。十六国时期前赵(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八王之乱之时,割据并州,建立政权,设置百官,追尊汉朝皇帝,用贤纳谏,恭俭勤劳。石勒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法显公元334年——420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以为卓越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求取经法的大师,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399年,以65岁的高龄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量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对中国、东亚的历史文化影响甚大。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生于北魏原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五岁即位,年号太和,因年幼由冯太后临朝执政,进行一系列中央改革,太和十四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推行改革,立三长制、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族旧俗,穿汉服、说汉语、改籍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改革贵族,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北方各族人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各面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北齐文宣帝高洋,生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汉化鲜卑人,北齐开国皇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力行改革、劝农兴学、任贤纳谏……吏治清廉,对外征伐四克、威震戎夏,被称之为“英雄天子”。后期居功自矜、纵欲醺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最终饮酒暴毙。隋唐时期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原为隋末地方割据群雄刘武周部下,后降李世民,跟随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众多地方割据政权,曾于北邙山营救李世民。武德九年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元吉,为政变头功。《西游记》中,尉迟恭与秦琼为保护太宗皇帝免受龙王鬼魂之犯,日日夜夜据守在太宗房屋门前,成为道教传统门神,因年少时为铁匠,后世铁匠供奉为守护神。裴行俭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名将裴仁基次子。于太宗时明经科考试中选,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书。历任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秦州右军总管,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安西域、防吐蕃、大破突厥,功勋卓著。薛仁贵河东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唐初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无数,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典故。王勃约公元650年——676年,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代文学家,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 七绝,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数量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滕王阁序》。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中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公元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西汉的吕后并称“吕武”。武则天14岁入宫,为太宗才人,赐号“武媚”。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后,为皇太后于中宗、睿宗时临朝听政。天授元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建都洛阳称“神都”,改国号“周”,史称“武周”。上位时,大肆杀害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善用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人才培养及选拔,使得贤才辈出,史学家评价其统治为“政启开元,志治宏贞观”。狄仁杰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字怀英,唐朝武周时期宰相,出身太原狄氏,以不畏权贵著称。敢犯颜直谏,培养举荐忠于唐王朝的势力,是唐王朝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任大理寺寺丞期间,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喊冤,为千古流传之佳话。王之涣公元688年——742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浪漫主义诗人。善无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作品多作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但现存仅有六首绝句,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中举,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保驾,收复河北、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公元757年,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后拜中书令;公元762年,河东兵变,封汾阳王,起兵平叛;公元763年,吐蕃攻破长安,调兵遣将,驱逐吐蕃、大破敌军。公元781年去世,享年85岁,陪葬建陵。王昌龄公元698年——757年,河东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一七绝见长,以赴西北边塞所作诗篇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又誉为“七绝圣手”。王维约公元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及第,唐肃宗元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精通诗、书、画、乐……以诗盛名,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成“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管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一生留诗文作品600余篇,散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吕洞宾生于公元798年5月4日(农历四月十四),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是道教的大宗师,道成之后,普度众生,民间尊为剑祖剑仙,传说于北宋年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请聚会之时位列八仙。温庭筠约公元812年——866年,唐代文学家,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富有天赋,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讽讥权贵,所多犯忌讳,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生潦倒。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与韦庄齐名,称“温韦”。五代十国时期
李克用神武川新城(今山西省雁门北)人,沙陀族,后唐太祖。年少时率军南下镇压黄巢、收复长安,后与其他军阀长期割据混战,历有分封赏赐,后勤王保驾,封为晋王。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王朝正式覆灭,开启五代十国时代,李克用袭用末唐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朱温对峙争雄,次年病死,其子立国,国号唐,史称后唐。石敬瑭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晋开国皇帝。喜读兵书,推崇李牧、周亚夫,参与朱温与李克用的“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显赫。后唐皇帝封赵国公,然君臣猜忌,起兵造反,却被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此举使中原王朝门户大开丧失险要,北宋时使汉人与北方民族的对抗中常常使其压制而不能大一统),做个“儿皇帝”,在其援助下灭亡后唐,建立后晋。刘知远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汉开国皇帝。原在李嗣源、石敬瑭麾下颇得战功,后契丹攻陷后晋,刘知远向契丹投降又节节抗击,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小更一下,给大家讲一个小知识:赵匡胤、赵光义在建立大送时曾火烧水淹山西诸城,大若晋阳、小如邑县,这是为何?自从两晋以来,到宋建立时分分合合计有600余年,大小割据政权无数,北方政权却多与山西有关,诸如司马、刘渊、石勒、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等晋人皆为帝胄,也有拓跋、高欢、李渊等在山西起兵即位天子,因此世人皆以为三晋大地必有龙脉,太原因此得名龙城。宋建立后,赵氏不能安心,害怕山西又跳出一个皇帝将自己推翻,因此火烧水淹断此龙脉,结果就真的没有再出现过挑战者了。但是赵氏也并没有因此而稳坐江山,大家都知道宋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是因为北方契丹、西夏少数民族过于强大,本来儿皇帝石敬瑭就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中原门户已经洞开,赵又将山西天堑、太原重镇如此削弱,此后举全国之力都不能安定北方,只能年年岁贡以求平安。北宋时期
呼延赞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著名将领,官至辽州刺史,抚州刺史。佘太君羌族,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又称折太君,名赛花,北宋名将杨业之妻、杨延昭之母,世有流传杨门女将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杨延昭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本名杨延朗,北宋名将。杨延昭自幼随其父杨业征战,杨业逝后,担负起北宋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在多年与辽兵征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将其守卫的遂城称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狄青公元1008年——1057年,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北宋名将。善于骑射,精通兵法,勇而善谋。宋夏战争中,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然而宋朝重文抑武,朝中猜忌,抑郁而终。司马光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宋金元时期
元好问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是宋金对峙时机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篇成就最高啊,“丧乱诗”尤为著名。关汉卿约公元1234年——1300年,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元曲四大家”之首,元杂剧奠基人。以杂剧成就最大,今已知有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最为著名,被誉为“曲圣”。明清时期
罗贯中约公元1330年——1400年,并州太原府(今山西省祁县)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中《水浒全传》与施耐庵合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傅山公元1607年——1684年,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常以老庄之徒自居。经史之外,无所不通,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与其余五人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在当时啊有“医圣”之名。于成龙公元1617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官至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安徽巡抚,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有三次被举为“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赞誉“清官第一”,逝后追赠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传世。陈廷敬公元1638年——1712年,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历任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后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雷履泰公元1770年——1849年,山西汾州府平遥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中国票号创始人,1823年,创立中国了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分号遍布全国30余城,欧美、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号,以“汇通天下”著称,各地竞相效仿,全国各大票号达20余家,平遥商帮就有7个,极大促进全国金融流通,加速资本周转,对民族工商业发展啊做出极大贡献。乔致庸公元1818年——1907年,山西太原府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清末著名晋商,号称“亮财主”。出身商贾世家,资产万贯,清末国不将国,资产外流,一改不治家宅的习惯,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乔家大院,被誉为“清代北方名居建筑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