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荀攸强度,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
如果从刘备称帝、蜀汉政权建立开始算起,那么,蜀汉最巅峰的时刻就是他建国的那一刻。
从刘备称帝往前追溯两年,219年,是蜀汉的巅峰时刻。
即使在巅峰时刻,蜀汉与曹魏的牌面差距依然很大。
诸葛亮很早就指出了蜀汉取胜惟一的机会:做好自己(表现出远远胜出对手的牌技)+天下有变(运气好到爆,或者对手遇到倒霉事)!
蜀汉的巅峰时刻221年,曹丕篡位,刘备闻讯也称帝。蜀汉政权,正式成立。
遗憾的是:刘备集团,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巅峰时刻。
2年前,219年,是刘备集团的巅峰时刻。
当时,刘备赢得了汉中之战,全据益州。不久,关羽围困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可是,“大意失荆州”,关羽军团灰飞烟灭,随后,上庸又被曹丕夺去,刘备集团的军力、疆域大幅衰减。
刘备称帝,并没有“冲喜”。
很快,夷陵之战,刘备再次大败,大量精锐、物资损失,使蜀汉遭受了史无前例的重创。
诸葛亮治蜀有方,蜀汉渡过了夷陵之战后的至暗时刻,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无论军力还是疆域、人口,蜀汉都再也没有恢复到其巅峰时刻的水平。
234年,诸葛亮去世。诸葛亮让自己埋葬于定军山。
或许,诸葛亮也意识到:以定军山之战为代表的219年,是蜀汉的巅峰时刻吧!
还没有被将死的棋局可是,即便是在巅峰时刻,蜀汉(含建国前)与曹魏的实力差距仍然大得惊人。
《中国人口史》对黄初二年(221年),三国的国力对比做了分析。
蜀国人口132万,20万户,约为三国总人数的12%;吴国人口315.5万,47.8万户口,约占三国总人口的28%;魏国人口为682.4万,103万户,占三国总人口的60%。
以东汉的州郡划分,魏国占有9州,吴国3州,蜀国1州。
换而言之,在魏、蜀各自称帝的时候,蜀国的人口只有魏国的1/5,州数只有对手的1/9。
如果推算到219年。这个差距可能会稍微小一点,尤其是在军力方面。
夷陵之战后,蜀国大约有军队10万。如果算上荆州之战、上庸之战、夷陵之战的损失,巅峰时期的蜀军有可能接近20万。
魏国的军队数量长期稳定在50万上下。
所以,巅峰时期的蜀军,他的军队数量大约是魏国的2/5。
仅就军力而言,双方有差距,但尚不到无可逆转的地步。官渡之战时,曹操以一敌十,情况更加不利!
所以,虽然双方实力悬殊,但要说三国的棋局这一刻就已经确定胜负,蜀国就已经被将死,那也未必。
蜀汉取天下的两个条件战争绝不是简单的“比大小”,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了。
诸葛亮曾经对蜀汉取天下的机会做了设想。
蜀汉手里的牌比对手差了太多,只有在自己的牌技比对手胜出许多、运气比对手好许多的情况下,才有机会。
诸葛亮的出牌思路是:做好自己(打好牌)+天下有变(对手走霉运)。
所谓做好自己,就是在取益州、荆州之外,再“西和诸戎,南抚蛮越,东联孙权,内修政理”。
当时,吴蜀的力量加起来,人口约占天下的40%。如果蜀汉能真正搞好与孙权的关系,并把西戎、南蛮的力量也整合进来(不算公孙渊),那么,双方的实力将非常接近。
所谓天下有变,就是期待出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魏国的牌面好,而曹操集团的政治、军事素养也很高。如果人家不倒霉,蜀汉就算做得再好也没机会。
做好自己、天下有变,两个条件同时出现,才有机会!
巅峰时刻:狭窄的交集。219年,这两个条件出现了一个狭窄的交集。
天下有变:倒霉的曹操。
217-219年,正是曹操最倒霉的时刻。
217年,建安22年,中原地区出现了一场史上罕见的瘟疫。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建安七子,5人在这一年盛年去世。
同时,世兵制下的曹家军队,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早年追随曹操南征北战的世兵年事已高,新一代军人尚未成熟。
而曹操屡屡对西北、汉中用兵,也使南阳等地民众不堪重负,纷纷起兵反抗,与关羽遥相呼应。
更倒霉的是:于禁军团,居然在山洪暴发中灰飞烟灭!
接连的事故,使曹操一度产生动摇,试图迁都以避兵锋。
与此同时,东面的孙权、吕蒙也认为:如果向北进攻,可以夺取徐州。
可以说:如果当时“东和孙权”不出问题,刘备把握好这个机遇,那么,如满宠所说:“洪河以南,非国家所有”。孙刘是有可能把战线推进到黄河流域的。
诚如此,后面的事情确实不好说。
可是“东和孙权”出现了问题,关羽“大意失荆州”,形势瞬间逆转!
这是孙、刘唯一一次可能大幅逆转局势的机会。
遗憾的是:刘备集团既没有设法加强与孙权的关系,也没有部署适当的力量防备。
最终:刘备集团迅速从巅峰滑落!
机会不再来此后,蜀汉再没有219年这样的机会了。
诸葛亮时期,诸葛亮治蜀有方,与孙权的联盟关系也保持得较好。
可是,曹魏的统治稳固,“天下无变”。
姜维时期,“天下有变”。淮南三叛,曹魏内部出现了数十万级别的内战!东吴也出兵数万北上。
可是,蜀汉早已“民有菜色”,国力不振。姜维出兵响应,被司马望、邓艾轻松阻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抵如此。
非惟天时,亦抑人谋蜀汉要取胜,对“做好自己”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以弱打强,你要比对方更善战才有机会呀!
诸葛亮北伐,每次交战的兵力都不处绝对劣势。
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在斜谷、祁山的兵力“皆多于贼”。
可是,即便如此,诸葛亮、姜维的屡次北伐,依然效果甚微。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张郃、曹真、司马懿、邓艾,都是一时人杰。他们的用兵之能并不在诸葛亮、姜维之下。
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尚且不能取胜,凭什么来以弱胜强呢?
蜀汉之不能有所作为,“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总的来说,魏蜀的国力一直非常悬殊。只有在蜀汉棋手棋术远高于对手,运气远远好于对手时,才有机会赢。
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胜曹丕十倍”,正是期望诸葛亮好好下棋,用“人谋”改天换命。
以后人的眼光看:曹操、司马懿都是一时人杰,才略不比刘备、诸葛亮差,蜀汉想靠人谋来改天换命,谈何容易?
但是,对于刘备、诸葛亮这些身处历史中的当事人来说,不轻易认命,努力寻找机会,值得尊敬。
荀攸五谋臣强度怎么样?
答,五谋士是,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曹操手下的五个最重要的谋士,那是非常厉害的,荀彧和荀彧是叔侄,荀彧是战略级谋士,其余四位是战术级谋士,郭嘉去世的较早,荀彧和荀攸并不是拥护曹操,而真正拥护的是汉献帝,坚决反对曹操称魏王,架空汉献帝,贾诩和程昱是曹操的铁杆粉丝。
如何评价三国杀中的甄姬?
不稳定摸牌系武将,比较看脸,人品好洛神到诸葛外加一大把黑杀,瞬间可以扭转战局,但是几率你懂得,而且身份场自己玩不到几个回合可能已经结束了,所以期待洛神爆发,抱点幻想就行,万一人品逆天不好说,倾国是个防御技能,但是只对杀有较强防御,在标准场是个出场率不错的武将,但是在军争快节奏高伤害的情况下,基本很难为团队做出较大贡献,对杀有较大防御注定被强命系以及非杀伤害克制,如果你没花钱买扩展包还是可以玩玩的。想来想去标风武将能在军争场做出贡献,而且队友绝对不会骂你坑的武将只有张辽了。
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就这个问题而言,我想做两方面的解释,第一方面为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与曹操抗争;第二方面为诸葛亮北伐真的导致蜀汉国力尽失了吗?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方面: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
一、“雪球效应”与诸葛亮北伐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来说一个很有意思的效应叫做“雪球效应”,什么是雪球效应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我们将两个雪球同时从雪山上往下滚,一个雪球很大,一个雪球很小,当滚到山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大的雪球膨胀的体积是要远远超过小的雪球的。这个“雪球效应”也被称为“马太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理解了雪球效应之后,我们回到三国。在三国时代,蜀汉与曹魏同时发展四十年之后,谁更强大?毋庸置疑,曹魏会更加强大,甚至曹魏可能从最初的一倍强大于蜀国变成十倍强大于蜀国,这个时候的曹魏便是更加无法战胜的庞然大物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不断进行北伐骚扰魏国。诸葛亮自己也说: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不解之六也。”因此诸葛亮深知,以蜀汉的国力是没有办法与曹魏抗衡的,但是蜀汉必须北伐,通过北伐,曹魏会疲于奔命,就无力发展自身经济,进而蜀汉可以尽可能地缩小自身与曹魏之间的差距。
我们可见的是,在诸葛亮的不断北伐之下,曹魏的大量兵力被牵制在汉中一带,进退不得。军队想要静下来屯屯田,诸葛亮便进攻去掠夺粮食;军队一有撤兵迹象,诸葛亮便去打两下。可以说在诸葛亮的操作之下,曹魏疲于奔命,将大量本来应用于国家再建设的资金放到了与诸葛亮的对峙之中,可以说诸葛亮的措施起到了消耗曹魏的作用。
此后我们可见,姜维延续了诸葛亮的战术,虽然姜维的北伐遭受到了蜀汉多位大臣的反对,但是一直获得着刘禅的支持,我猜测刘禅恐怕也是深知诸葛亮之谋,因此默认了姜维的行为。
二、立国基础与先主遗志在三国之中,蜀汉立国最为奇特,因为蜀汉立国是建立在一种复兴汉室的想象与个人魅力之下的,因此蜀汉后来几乎所有的行动也几乎是在复兴汉室的大旗以及个人魅力的号召下所进行的。诸葛亮需要不断北伐以证明蜀汉的立国基础,不然蜀汉引以为傲的复兴汉室的大旗便会不攻自破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深深地揭示了这一心理因素对于蜀汉外出征战的重要影响,诸葛亮写到: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点出了蜀汉北伐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原因:第一原因是驱除曹贼,兴复汉室;第二原因是先主遗志,报答刘备。
因此在这座大旗之下,蜀汉人愿意为了兴复汉室,报答刘备的恩情而不断北伐,这是非常重要的。
诸葛亮北伐,灵魂人物便是诸葛亮了。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很少受到朝中大臣的刁难,但是到了姜维北伐的时候却经常受到朝中大臣刁难。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诸葛亮是蜀汉重要的灵魂人物之一,我们可以说很多蜀汉大臣对于蜀汉的前途并不看好,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仍然愿意为了蜀汉而效力。
三、总结因此综上来看,蜀汉北伐在外部原因上是为了不断骚扰曹魏,避免曹魏强大到难以战胜的地步;在内部原因上是因为北伐是蜀汉重要的立国基础,是先帝遗志,因此需要不断贯彻落实下去。
第二方面:诸葛亮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了吗?
我认为诸葛亮北伐并没有耗尽蜀国国力,相反,诸葛亮的北伐是建立在一种非常谨慎地利用蜀国国力的基础上,既保证了北伐的质量,也保证了没有透支蜀汉国力。真正透支了蜀汉国力的人其实是姜维。
一、 治国奇才诸葛亮说实话,诸葛亮这个人治理国家的能力是要胜过他带兵打仗的能力的。我们可见现在有很多诸葛亮的“黑粉”,他们的黑点都集中在诸葛亮的领兵能力上,但是很少有人质疑诸葛亮治理国家的能力。《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在陈寿看来,诸葛亮善于治军,但是不善于出一些奇谋(蜀汉之中,庞统、法正更善于这一点);至于说诸葛亮治理朝政的能力那更是胜过了他的统军能力。诸葛亮北伐之所以不成功,只是因为敌人过于强大。
除了陈寿的评价之外,诸葛亮的诸多做法我们也可见他的治国能力。例如说诸葛亮曾经治理荆州三郡作为刘备进攻蜀地的后盘,其中记载“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又有刘备率领法正身处蜀地,进攻汉中,诸葛亮坐镇成都,让刘备得以“足食足兵”;此后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大败,蜀地元气大伤,经过诸葛亮一番整顿之后取得的效果是“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治国的奇才。打仗并非诸葛亮所长,但是他之后被迫领军,只是因为蜀汉实在是没人用了。
二、 征战中的诸葛亮说实话,即便是在征战之中,诸葛亮也努力做到安抚民众,尽量少惊扰民众。例如说在运输粮草方面,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减少民工的使用量;因为知道粮食运输困难,诸葛亮便在祁山一带进行军屯,尽量让士兵可以自给自足,避免扰民……这些都是诸葛亮所做的。
陈寿曾经是蜀国的大臣,在蜀地生活过很长时间,他便如此评价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大地: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因此我们可见蜀国的风气之良好。有人会说了,这都是诸葛亮利用法家思想所造成的结果。陈寿又在后面写到:“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诸葛亮死后,蜀地一带的老百姓都深深怀念着诸葛亮,口耳相传着诸葛亮的故事。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耗尽了蜀国的人力物力,让蜀地的人们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人民还会感激他吗?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地是安静而富庶的,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道。
以上就是我的论述,感谢支持。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三国志战略版夏侯惇组队战法搭配?
夏侯淳:暂避其锋+后发制人
夏侯渊:长者之风+谦让
荀攸:西凉铁骑+挫锐
这套阵容中,无论是武将还是战法都非常平民,而且强度还不低,对所有玩家都非常友好。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大家一定要保证夏侯淳的武力值和智力值是最高的,这样才可以让他受到暂避其锋的加成效果,从而保证队伍的输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