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敢死队3目标柏林,日本战败后?
二战战败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打击和摧毁几乎是全方面的,不论是对日本国民的肉体还是心灵,都产生了巨大的毁灭性打击。
被遣返回乡的日本复员军人
先从战败后日本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看,经常被引用的军队死亡人数,截至投降时大约是174万之多,这一数字可能相对准确。另一方面,一旦计入在空袭中死亡的平民人数,评估数字就相当混乱了。日本战后的历届政府,都倾向于对这个棘手的问题采取鸵鸟态度。总计可能至少270万军人和平民死于战争,大致相当于日本1941年7400万人口总数的3%到4%。还有数百万人受伤、患病或严重营养不良。
而对物质损失所作的估算数据显示,同盟国对日本本土的作战,几乎让日本整个国家大约1/4的财富付之一炬。其中包括4/5的船只,1/3的机器设备,1/4的运输工具和机动车辆。农村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战前水平的65%,城镇生活水平则降到了35%。包括广岛和长崎在内的66个主要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这些城市接近一半的地区遭到盟军打击,造成至少大约30%的人口无家可归。在最大的城市东京,65%的住宅被摧毁。在全国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大阪和名古屋,这一数据分别是57%和89%。
第一支抵达日本本土的美国先遣部队,对沿途看到的日本城市废墟,无不感到震惊。据当时第一位进入东京的外国记者拉塞尔·布莱恩斯报道说,“所有的一切都被夷为平地……只有孤零零的一些建筑矗立在平地上——公共澡堂的烟囱、笨重的仓库,偶尔还有铁门紧锁的低矮建筑”。”眼前除了无尽的残破的城市街景,别无其他。日本国内的基础设施显然遭受了很沉重的打击,可是相比于日本国民因为战争而遭受的旷日持久的苦痛,则不值一提了。
实际上在战争后期,日本国内的老百姓已经很难吃到大米了,在此情形下,当权者们推荐了一份紧急时期匪夷所思的食谱,从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日本老百姓惨到什么程度了。
天皇的臣民被鼓励吃橡子、谷糖、花生壳和锯末来补充淀粉摄入的不足。至于矿物质的摄入,人们被鼓励以沏过的茶叶、玫瑰的种子、花和叶子来补足。蛋白质的不足,则可以通过食用蚕蛹、蚯蚓、蚂蚁、家鼠、田鼠、蜗牛、蛇或是一种由牛、马和猪血干制的粉末来补充。看来为了填饱饥民的肚子,当时的日本政府也是脑洞大开了。
这一时期,日本人均摄入的热量值,已远远低于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每日所必需的数量。1946年小学生的平均个头,比1937年的数据还要矮。出生率也急剧下降,婴儿死亡率则直线上升。
战败不仅是切断了日本从亚洲获取粮食资源的途径。本来国内的粮食储备已经岌岌可危,再加上上百万疲惫不堪的平民和复员军人被遣返回国,更加雪上加霜。然而,屋漏又逢连夜雨,由于气候失调、人手不足、工具短缺和化肥减产,1945年成了继1910年以来最大的荒年,粮食产量比正常年景减少了接近40%。
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切,1946年5月,战后日本最受欢迎的广播节目之一,是一档独创性的观众访谈节目:“街头录音”,这个节目是以这样的方式开播的:在东京的银座大道上,记者向来往的行人询问这个新时代最熟悉的话题:“你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
而老百姓的回答,真的堪称是“时代之声”了。
因为无法向学生们提供午餐,许多地方学校只得关闭数星期或者只开设上午的半日制课程。直到1947年7月,还有一位神户的老师写信给报纸说,一位中学生要求降级到小学去,以便能够分享那里免费的午餐。公务人员因找粮食果腹而造成的缺勤率上升到15%以上,甚至连东京警视厅也不得不为员工提供每月的“食粮休假”。
与粮食相关的活动和话题深深地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1946年9月,“吃面包比赛”开始在小学运动会上大为流行。在这种广受欢迎的竞赛中,选手们必须尽力跑向用绳子吊起的面包卷,然后不能动手就将它吃下去。不用说,在这样的比赛中,根本就不会有失败者。
大约与此同时,在横滨人们已经习惯自己带饭团参加婚礼,而不是由新婚夫妇摆设婚宴。饭馆的剩菜,甚至高级餐厅的垃圾,都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来源。常有受人尊敬的长者因为偷了几个红薯而被捕的悲惨新闻见诸报端。一家鼠患成灾的旅馆的老板,不得不放弃放置有毒食饵的灭鼠方法,因为人们会捡起饵料一口吞下去。
更为可怕的是,不早不晚的,一场瘟疫又向这个战败的国度袭来。在战争时期曾广为流布的传染病,现在又在战败带来的肮脏、混乱和贫穷的环境中滋生蔓延。1945年因赤痢死亡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超过了两万人。1945年到1948年间,据报告有超过65万日本人染上了霍乱、赤痢、伤寒、副伤寒、天花、斑疹热、猩红热、白喉、流行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或脑炎。
后来据官方报告说,其中有9万人在这场瘟疫中死亡。而那个时候,肺结核夺去的生命比其他所有疾病加起来还要多。自193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的肺结核死亡率一直稳步攀升。1935年,这种疾病致死13万人,1942年则为16万人。直到1951年,每年肺结核的死亡人数才降到10万人以下。每有一人死于肺结核,就有其他数人被传染。感染肺结核的总人数可能有上百万人之巨。
总之,战后的日本的确是很惨,城市破败不堪,人民饥寒交迫,传染病肆虐,然而,这一切只是底层的老百姓所承受的,战后没有被美国废黜的日本皇室依然在自己的宫殿里养尊处优,人民的疾苦似乎与他们无关!
##以史为鉴,以史为思,以史为炬## ,欢迎关注@凯撒观天下 ,欢迎评论,转发!
突出部之战德军有希望取胜吗?
纳粹德国发动的‘’弗里德里库斯二世‘’战役(纳粹德军B集团军又称它为‘’守望莱茵河‘’行动)属于自杀性的战役,它把纳粹德国最后的血都流干了:纳粹德国由此走向全面覆灭!
1944年,纳粹德国从东线抽调精锐装甲师、空军战机、优秀飞行员,合计25万人、2800辆坦克、数千门火炮和战机参加阿登反击战!他们企图在阿登山区对盟军发动反击,占领盟军重要补给点——安特卫普!纳粹德军经过精密计划,他们将进攻时间放在1944年12月16之后——天气预报有暴风雪,可以让盟军的优势空军无法支援地面部队;但是,一旦它没有缴获油料获得进攻持续力就会失败——希特勒的最后豪赌——罗马尼亚的油田被盟军轰烂了!
1944年12月16日,纳粹德军脱去武器伪装、火炮群覆盖盟军阵地、坦克部队进入出发阵地……西线最大规模的反击战开始!美军在德军前沿只有四个师,他们的战意松懈:传闻,艾克说了,盟军将很快进攻柏林,纳粹德军已经组织不了大规模的抵抗!盟军都在为圣诞节准备食物、礼品,谁也没有想到纳粹德军的党卫军装甲军会发动进攻!纳粹德军甚至派遣特种部队假扮美军寻找油料仓库、阻断桥梁、暗杀盟军高层……纳粹德国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要打赢这场战役!
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下,截止到1944年圣诞节,纳粹德军突入盟军防线数百公里、俘虏7000余名美军、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没有车辆油库——德军错过了美军的一个大型油料仓库,等德军发觉的时候,美军早就把它付之一炬了!这让纳粹德军的后勤部门叫苦不迭:纳粹德国的战役胜负全在油料上!果然,进攻巴斯托尼的纳粹德军发生油料不足导致进攻乏力;
美军的应变速度很快:艾森豪威尔命令101空降师死守巴斯托尼!两侧美军防线不准被德军突破——德军突破纵深却不能突破美军防线两翼——容易被美军包饺子!美军101空降师的坚守让巴顿的第三集团军从容南下,在盟军空军的支援下,101师配合第三集团军击退包围了德军的党卫军装甲师,德军的战役企图完全失败!纳粹德军死亡12万人、丢弃了600多辆坦克车辆(没有油料)、上千门火炮、上千架战斗机……死亡的德军大多是作战经验丰富、作战意志坚定的老兵!纳粹德国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
用纳粹元帅莫德尔的话说:莱茵守望行动是‘’这玩意儿连一条腿都站不稳‘’的战役!它把西线的主动权拱手相让给盟军;同时,苏军在东线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纳粹德军穷途末路了。突出部战役实际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失败进程,它完全没有胜利的希望。
亚特兰蒂斯的文明有多辉煌?
关于亚特兰蒂斯失踪之谜的六大理论
1.亚特兰蒂斯是一个大西洋中部的一块大陆,突然沉入海洋中
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地点,而不仅仅是柏拉图发明的传说。在1882年出版的《Atlantis, the Antediluvian World》一书中,作家 Ignatius Donnelly认为古代世界的成就(如冶金,语言和农业)必须由早期的先进文明传承下来,因为古人并不拥有足够智慧可以自己发展到这种程度。Donnelly描述亚特兰蒂斯被海水淹没后所在的位置:在“赫拉克勒斯支柱”外面的大西洋中,两块岩石标记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入口。在现代海洋学对板块构造更深入的了解之后,一些人继续坚持 Donnelly的理论,主要是因为他们坚持相信柏拉图所记载的亚特兰蒂斯在大西洋中部。
2.亚特兰蒂斯被百慕大三角吞噬了
受 Donnelly的启发,许多后来的作家扩展了他的理论,并加入了他们自己关于亚特兰蒂斯可能在哪里的猜测。其中一位作家是着名语言学校创始人的孙子查尔斯·贝利兹,在20世纪70年代,贝立兹声称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位于巴哈马群岛之外的真正的大陆,它已经成为臭名昭着的“百慕大三角”的受害者,百慕大三角是大西洋中一个神秘的地区,据说许多船只在神秘的情况下消失了。这一理论的支持者指出,在比米尼海岸附近发现了人造墙和街道,就是亚特兰蒂斯未被吞噬的一部分。但科学家们对这些结构进行了评估,发现它们是天然的海滩岩层。
3.亚特兰蒂斯是南极洲
在另一个更温和版本的理论中,查尔斯·哈普古德在其书《地球的移动地壳》中提出亚特兰蒂斯实际上是现在的南极洲。根据哈普古德的说法,大约12000年前地球的地壳发生了变化,来自遥远北方的大陆向南漂流成为了南极洲的大陆。这个更温暖的大陆是先进文明的发源地,但突然转移到现在这个寒冷的地方使得文明的亚特兰蒂斯人所创造的宏伟城市被埋在冰层之下。哈普古德的理论在科学世界充分了解板块构造之前就已浮出水面,板块构造在很大程度上将他的“变化地壳”理念降格为亚特兰蒂斯信仰的边缘。
4.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是对黑海洪水的神秘重述
这个理论假设亚特兰蒂斯本身是虚构的,但它的消亡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实际的历史事件:大约在公元前5600年左右时发生的地中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破坏和随后的黑海洪水。当时,黑海是淡水湖,且只有目前面积的一半。拥有数百英尺的黑海洪水淹没了已知的文明,这些文明在短时间内(可能不到一年)沿着海岸蓬勃发展,由于该地区的居民分散,他们传播了大洪水的故事,并可能在几千年后导致柏拉图对亚特兰蒂斯的描述。
5.亚特兰蒂斯是米诺斯文明的故事
锡拉岛(Santorin)在火山喷发中可能造成潮汐破坏克诺索斯并消灭了米诺斯人
最近的亚特兰蒂斯理论之一涉及4000多年前在希腊克里特岛和西拉岛(现在的圣托里尼岛)繁荣发展的文明:以传奇的米诺斯国王命名的米诺斯人,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个伟大的文明,米诺斯人建造了辉煌的宫殿,修建了铺砌的道路,并且是第一批使用书面语言的欧洲人。然而,在他们权力达到最高的时候,米诺斯人却突然从历史中消失了。这是一个持久的谜团,它推动了人们相信这个伟大的、注定要灭亡的文明与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之间的联系。历史学家相信大约公元前1600年,一场大地震影响了锡拉岛火山,引起了大规模的喷发,火山向大气层喷射了1000万吨岩石,灰烬和天然气最终导致其文明的消失。
6.亚特兰蒂斯根本不存在,柏拉图发明了它
历史上大多数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得出结论,柏拉图对失落的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描述是虚构的。根据这一论点,希腊哲学家发明了亚特兰蒂斯作为他对理想文明的看法,并打算将其灭亡的故事作为惩罚人类不敬神灵的警示故事。在柏拉图的对话之外,没有任何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书面记录,包括在古希腊现存的许多其他文本中。此外,尽管海洋学和海底测绘方面取得了现代进展,但从未发现过这种沉没文明的痕迹。
二战中的奇怪事件有哪些?
二战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发生了许多奇怪的事情,一些事件或现象甚至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以下是几个二战中的奇怪事件:
(先说在前头,很多怪事儿不一定靠谱,所以看看就好)
怪事一:德国副元首独自驾飞机空降英国
1941年5月10日,纳粹党2号人物,德国副元首,希特勒的接班人,《我的奋斗》的记录者,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突然驾驶着一架重型战斗机跑到英国。
谁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能干出这种事,连希特勒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大骂他是精神有问题。英国人也无法信任赫斯,于是将其投入大牢,一直关到80年代末,比战犯们关押的时间还长。
1987年赫斯在冰冷的铁窗中选择了自杀。为了不让人们纪念这个“纳粹”,德国政府在2011年将其挫骨扬灰抛入大海。
怪事二:希特勒雇佣巫师和搞“黑魔法”
纳粹德国领袖希特勒曾经相信有些人能用魔法来帮助战争胜利,他虽然并不迷信这些东西,但却本着死马当活马医,“万一是真的呢”的思想,让手下大搞“黑魔法”。
因此,他曾雇佣了一些受过训练的巫师来协助纳粹德国军队。这些人被称为“阿胡拉”(Ahnenherren),然而他们的能力未能帮助希特勒取得胜利。
除此之外,还有传言说希特勒曾派人去西藏寻找失落的法术。
怪事三:纳粹的“兔子女王”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试图制造一种叫“兔子女王”(Rabbit Queen)的动物和人类混种。这个项目由SS成员开发,旨在为纳粹提供新的“超人”品种。然而,这个项目似乎没能成功,但它也没有下文了。
还有一些传言认为,纳粹在搞人和灵长类的杂交,企图制造出一种身体极度健硕的士兵,并在东欧山林中设置了实验室。但随着苏联的进攻,这些东西都灰飞烟灭,或者落到了苏联人手中。
怪事四:纳粹的神秘黑暗物质
二战期间,纳粹试图找到一种叫做黑暗物质的超自然力量,并认为这种力量能帮助他们获得胜利。
这个“黑暗物质”与“黑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只是一个在科学侧,一个在魔法侧。而且纳粹关于这类物质的传说很多,比如“红水银”和依靠其驱动的“纳粹钟”。
怪事四:盟军目击的UFO
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飞行员都有目击UFO的报告,盟军首次正式的报告诞生于1944年11月,有嗡嗡作响的飞行器伴随盟军飞机飞行。有个领航员将其报告为“有亮灯,速度极快,夜间出现,有不可思议的运动方式”。
美军中很多飞行员都声称见到过UFO现象,但当时他们不管这叫UFO,而是称其为“foo fighters”,意思是“扯淡的战机”。
美国陆航当时将其视为德军秘密武器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得到什么有意义的线索。美国海军也进行过调查,并承认“南太平洋地带有不明飞行物(UFO)”,但它似乎是飞行员的幻觉,因为官方按照当事者的描述,认为飞行员们满脑子都是装了灯泡的圣诞树。
当时美国有种普遍的解读方式是:“圣艾尔摩之火”(Sant'Erasmo)。
这是航海史中海员们经常传扬的一种船只桅杆发光现象,对它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人们能看到帆船桅杆顶部或船首像处产生幽蓝的冷光火焰。
有时候,它会出现于风暴中的任何物体尖端上,甚至漫天满海都是火焰,非常令人难以捉摸。
后来,“圣艾尔摩之火”的迷信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1749年推翻,他观察到了这种现象,称其不是神迹和火焰,而是放电现象。
但关于“圣艾尔摩之火”的迷信仍然维持了很长时间,因为富兰克林的解读其实并不完整,并没有揭开其产生的原因,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对其进行研究,其神秘跟球形闪电差不多,一般将其认为是一种电激发光现象,是种空气导电时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
盟军有没有针对德国的首都柏林做出了轰炸行动?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柏林作为第三帝国的首都,在二战期间先后遭遇了363次空袭,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和美国陆航第8航空队,据统计英国空军投弹45500吨,美国陆航投弹23000吨,给柏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超过16平方公里的城区化为废墟,约20000~50000人死于空袭,超过170万人逃离柏林。盟军针对柏林的空袭从1940年持续到1945年,但是其中大部分轰炸行动集中在1943年至1944年间,而在战争最关键的1942年,柏林仅遭到9次空袭,而且规模非常有限,造成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还要从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的战术、装备和战争总体形势进行分析。
今日柏林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的遗迹,这座教堂在二战时期毁于盟军空袭,其残迹被保存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1940年夏季之前,柏林并非盟军的空袭目标。在1939年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发表声明,呼吁交战国将空袭目标限定在军事目标,英法表示同意,同时也希望德国遵守这一交战规则。然而,德国空军并不在乎美国的态度,将对城市的大规模轰炸当作打击对手的重要手段,在1940年5月的西欧战役中,德国空军大举轰炸了荷兰首都鹿特丹,英国借机放弃了不轰炸民用目标的承诺,将柏林列入空袭目标,然而,战争中第一次将炸弹丢在柏林的却是法国人,1940年6月7日夜间,一队法军轰炸机在柏林上空投掷了8枚250公斤炸弹和80枚10公斤炸弹。英国皇家空军对柏林的首次空袭发生在8月25日,这次空袭给德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并对正在进行了不列颠空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40年10月,工人们在柏林城区清理轰炸后的碎砖烂瓦。
从1940年夏季到1941年底,英国皇家空军屡次组织实施了针对柏林的远程空袭,但都效果不佳,损失却不小,这主要归因于英军轰炸机部队的装备和战术。首先,从伦敦到柏林的直线距离约950公里,这个距离是战争前期英国空军大部分轰炸机的极限作战航程,同时为了确保航程,轰炸机的载弹量只能削减,从而降低了打击效果。在战争初期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以双发中型轰炸机为主,无论航程、载弹量还是机载设备都不适应对德国腹地实施远程夜间空袭。能够深入德国腹地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1942年才开始列装英国空军,到1943年才具备大规模出击的能力,所以现役机型的性能限制了英国空军对柏林的空袭效果。
英国皇家空军“惠灵顿”轰炸机,1940年8月25日英军对柏林的首次空袭就使用了这种轰炸机。
其次,英国空军在经历了1939年至1940年对德昼间空袭的挫折后,就坚定地确立了对德国城市实施无差别夜间面积轰炸的战术原则,夜间轰炸固然能够有效降低飞机的损失率,但是其空袭难度也大于昼间空袭。在战争初期,皇家空军的夜间导航和夜间编队技术尚不成熟,尤其难以维持大型编队的夜航飞行。与战争后期皇家空军动辄出动数百架乃至上千架轰炸机的规模相比,战争前期对柏林的轰炸行动很少超过100架飞机,其中也仅有部分飞机能够飞临目标上空投弹,至于精确性更加无从谈起。
英国皇家空军“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编队,这是对德战略轰炸机的主力机型,于1942年开始服役。
最后,德国空军经过战争最初两年的摸索,到1941年时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夜间防空体系,使得英国皇家空军夜间空袭的损失率不断上升,以1941年11月7日的夜袭为例,当夜英军出动160架轰炸机袭击柏林,却被德军击落了20架,损失率达12.5%,迫使英国皇家空军暂停了对柏林的大规模夜袭。这一失败导致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理查德·皮尔斯引咎辞职,而他的继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轰炸机”阿瑟·哈里斯。
在战争初期担任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的理查德·皮尔斯上将,他因为作战不利而引咎辞职,由阿瑟·哈里斯继任。
哈里斯是对德国腹地实施大规模夜间空袭的坚定支持者,不过在1942年他也只能忍耐,一方面皇家空军需要时间改进夜间轰炸的技战术,完善相应的装备和技术,寻找破解德军夜间防空体系的方法,同时也需要等待“兰开斯特”、“蚊式”等新锐机型的批量服役。此外,在1942年也是大西洋之战的高潮阶段,德军潜艇的威胁要求英国皇家空军将空袭的重点转移到法国大西洋沿岸的U艇基地以及德国北部沿海地区的造船厂和海军基地,以遏制德军狼群的凶猛攻击。到1943年时,哈里斯已经积蓄了足够强大的力量,从而开启了对德国各大城市的大轰炸模式,更在1943年11月至1944年3月主导了对针对柏林的持续空袭。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