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中国不会亡的科学论断与伟大预见

双环网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论持久战》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抗战胜利的道路,它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刻透彻的分析,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不会亡”这一伟大论断,为全民族抗战注入了坚定的信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时代背景:风雨如晦中的民族危局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以“速战速决”的战略迅速灭亡中国,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残酷的战事和暴行,让中国大地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亡国论”和“速胜论”甚嚣尘上。“亡国论”者被日本的军事优势和初期的胜利所吓倒,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速胜论”者则盲目乐观,幻想依靠国际援助或一场决战就能迅速战胜日本,在这样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下,《论持久战》的发表,犹如一声惊雷,打破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理论基石:剖析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

《论持久战》从时代特点和中日双方的基本国情出发,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很强,但日本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其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也对其不利;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又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作为团结抗战的核心力量,并且能够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支持。

这些基本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但最终无法征服中国,中国虽然在战争初期会遭受严重损失,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的优势会逐渐发挥出来,日本的劣势会不断暴露。“中国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科学论断,为中国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战略方针: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与人民战争的伟力

基于对中日双方特点的分析,《论持久战》提出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科学预见,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凭借其军事优势,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战略相持阶段,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变化,日本的进攻势头将被遏制,战争将进入长期的相持状态,这是持久战的关键阶段,中国应动员全国人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在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将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国际援助,对日本发动全面反攻,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

《论持久战》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全国人民,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弥补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不足,形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泥潭。

实践验证:抗战历程的辉煌见证

历史的发展完全验证了《论持久战》的正确性,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进行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虽然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在敌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百团大战的胜利,更是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而日本则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兵力分散,补给困难,国内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抗战力量的不断壮大,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下,中国军队对日军发动了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深远意义: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道路

《论持久战》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所蕴含的“中国不会亡”的坚定信念,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当今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论持久战》所展现的战略眼光、坚定信念和人民至上的理念,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要从《论持久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论持久战》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伟大的实践价值,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不会亡”这一论断,它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